■張深
(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九三八隊廣東惠州516000)
陂頭礦區金銀礦地質特征及成因分析
■張深
(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九三八隊廣東惠州516000)
本文從陂頭金銀礦的地質特征分析,總結了該礦區金銀礦的分布及富集規律;分析探討了該區金銀礦成礦原因,總結了該區金銀礦的找礦標志,為今后該區尋找金銀礦床提供下一步依據。
陂頭 金銀礦 地質特征 成因
陂頭地處粵北,位于南嶺成礦帶東段,行政區屬于廣東省韶關市翁源縣龍仙鎮管轄。礦區內還有鉛鋅多金屬礦資源,金銀礦含礦層厚度大于1.5m,產出標高近地表,水文地質簡單,工程地質中等,環境地質中等,開采技術條件中等。礦區構造復雜,斷裂發育,小褶皺出現頻繁。
2.1礦體規模及特征
本區金銀礦為地下熱液裂隙交代型礦床。全區圈定了一個礦體,根據目前已有工程控制,礦體走向上長約200m,厚大于1.5m。厚度變化系數為31.25%,礦體呈似板狀、似層狀、囊狀產于受斷裂構造控制的硅化帶中;似層狀產出的礦體還受巖性控制,以產出于上泥盆統帽子峰組硅化泥質頁巖、硅化砂巖中為特征。
2.2賦礦層地質特征
礦體賦存層位為上泥盆統帽子峰組砂頁巖地層,從沉積相不同可分為三個層:下部為海相褐黃色砂質頁巖沉積,往上為海陸交互相及陸相石英砂巖與泥質頁巖互層;按陸源碎屑物的顆粒粗細變化大致可分為四個小沉積旋回:①灰綠色、紫紅色、褐黃色長石砂巖、石英砂巖,厚100—120m。②土黃色板狀粉砂質頁巖,厚25—30m。③褐黃色、淡黃色泥質頁巖,厚約60m。④磚紅色、灰色泥巖,厚約25—35m。以上各層厚度變化大,常夾薄層頁巖,反映了海陸交互相沉積的特點。巖石受硅化后退色為淺灰白色、褐黃色、常殘存一些紫紅色團塊在蝕變帶中。①②層中的硅化破碎帶是金銀礦主要的賦礦部位。
根據微量元素分析結果統計,礦區帽子峰組地層銀的平均含量為8.352×10-6,是地殼金的豐度值(黎彤)的104倍,金的平均含量為0.059×10-6,是地殼金的豐度值(黎彤)的15倍,兩種元素在地層中的含量均遠遠高于地殼豐度值。
2.3礦石質量分析
(1)礦物成分:礦物組成較為復雜,有氧化礦、硫化物及自然金。有用礦物黃鐵礦、赤鐵礦、自然金、自然銀。表生礦物有:褐鐵礦、鐵錳礦。脈石礦物以石英等礦物組成。(2)礦石結構:肉眼觀察主要為致密塊狀結構。鏡下鑒定為它形晶—半自形晶粒狀結構,鱗片粒狀變晶結構,膠體結構。(3)礦石構造:塊狀構造、角礫狀構造、侵染狀構造(4)礦石的化學成分:金銀礦石中主要的主要的化學成分為石英、磁鐵礦、褐鐵礦、自然銀和微量自然金五項,一般占礦石化學成分的90%左右。
根據基本分析統計:Ag質量分數最高達162g/t,最低為49.2g/t;Pb質量分數最高達0.19%,最低為0.04%;Au質量分數為0.8g/t。
伴生的有益組分:Au達到了綜合利用價值。
2.4礦石類型和品級
(1)礦石自然類型。本區礦石類型有:1侵染狀礦石;2角礫狀礦石;3致密塊狀礦石。(2)礦石品級。根據試驗鑒定及化學分析結果,本區主要以銀礦石為主,金元素作為伴生元素產出。本礦區礦石工業品位為低質量分數氧化型金銀礦石。
2.5圍巖蝕變與金銀礦化的關系
巖蝕變主要有硅化,次為黃鐵礦化、絹云母化。
硅化:是礦區最為發育的蝕變,呈帶狀分布,硅化主要沿北東向斷裂破碎帶及其附近分布,硅化帶走向與斷裂走向一致,一般走向為北東35°~50°。硅化強弱受構造、巖性及硅化迭加次數制約。在構造破碎帶中經多次硅化迭加之砂巖硅化強烈,常蝕變成熱液石英巖。在硅化砂巖中,常有兩期熱液石英脈穿插。第一期次熱液石英呈他形粒狀,呈細脈狀分布,多被褐鐵礦所污染,顯得渾濁。第二期次的熱液石英多呈粒狀,比較純凈,呈不規則細脈分布于先期熱液石英集合體之間,穿插分割巖石成網格狀。硅化與金銀礦化的關系密切:據化學分析,硅化帶金銀含量均比其圍巖高,多期次硅化迭加部位,常形成工業礦體。黃鐵礦化:呈浸染狀不均勻地分布于硅化巖中。晶形完好、星點狀散布者,形成時間較晚。黃鐵礦化與金銀礦化密切相關:煙灰色—褐黑色浸染狀黃鐵礦與金銀伴生,說明其與金銀礦化關系密切。絹云母化:沿斷裂破碎帶、圍巖裂隙兩側發育或碎裂狀石英晶面發育,以集合體形式產出,與硅化伴生。
2.6巖漿作用與成礦作用
本礦區未發現巖漿巖,但在礦區外圍北邊10km處出露有燕山三期黑云母花崗巖體,即貴東巖體。
3.1金銀礦成因探討
根據微量元素分析結果統計,礦區帽子峰組地層銀的平均含量為8.352×10-6,金的平均含量為0.059×10-6,兩種元素在地層中的含量均遠遠高于地殼豐度值。故據區內地球化學背景燈資料判斷,礦質應來自圍巖。
金銀與石英密切伴生,多分布于硅化、絹英巖化蝕變帶中。一般情況下金、銀含量成正相關關系:經槽探工程揭露,銀質量分數達162g/t,而且在工程地表位置采取的巖礦樣品顯微鏡下可見有自然金,反映出金、銀礦化關系密切。判斷金礦化有兩期次,第一期次金礦化與較早形成的磁鐵礦關系密切,與磁鐵礦伴生;第二期次金礦化則與銀礦化關系密切,伴隨銀礦化的金礦化迭加于先形成的金礦化形成了金品位較富的礦石,因此出現了類似“上金下銀”現象:標高較高的工程TC7-1金質量分數較高,而低標高的TC8-1銀質量分數較高。
據硅化破碎帶中發育的兩期石英脈判斷,本礦區具有地下熱液來源,礦區構造發育,構成了良好的導礦通道,判斷成礦熱液為地下熱液成因,成礦類型為地下熱液交代充填型礦床。金銀礦體落在銀-金砷銻汞綜合化探異常帶中,說明它們在成因上是由聯系的,與“卡林型”金礦常與砷、銻、汞礦化伴生,構成的金礦組合具有相似之處。
3.2找礦標志
(1)地球化學標志。金、銀、鉛鋅等元素組合次生異常是金屬礦產的間接找礦標志。
(2)構造標志。帽子峰地層南西-北東向硅化、絹英褐鐵礦化蝕變帶為找金銀礦間接找礦標志;
(3)帽子峰地層圍巖蝕變硅化、絹云母化、褐鐵礦化是間接找礦標志。
(4)地表鐵帽是直接找礦標志。
[1]《區域地質調查報告》連平幅 (1964)
[2]廣東省連平縣陂頭鉛鋅多金屬礦普查報告
P62[文獻碼]B
1000-405X(2016)-7-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