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夢元 郭安校
(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三地質大隊新疆庫爾勒841000)
淺述阿爾金山阿北銀鉛礦礦產勘查及礦床成因
■魏夢元 郭安校
(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三地質大隊新疆庫爾勒841000)
新疆阿爾金山阿北銀鉛礦屬于多金屬礦床,其所處位置在北東向阿爾金走滑斷裂北側與東西向阿爾金北緣斷裂所夾持的區域。礦控礦構造主要是疊加于韌性變形基礎上而形成的一種具有韌脆性特征的斷裂破碎帶,無論是平面還是剖面上最終所看到的是弧形裂隙夾透鏡狀花崗巖巖塊這一結構形式。首先對阿北銀鉛礦控礦構造特征進行分析,其次探討了礦床具體成因。
阿爾金山 阿北銀鉛礦 控礦構造 礦床成因
1.1控礦構造特征
新疆阿爾金山阿北銀鉛礦控礦構造主要是在二長花崗巖內生長的具有韌脆性特征的斷裂破碎帶。在很早的時候,阿北銀鉛礦二長花崗巖中就存在韌脆性變形現象,主要生成了變形花崗巖、花崗質糜棱巖。當韌脆性斷裂破碎帶處于平面狀態時,主要是帶狀展布,朝著北側或者東側傾斜,傾斜角呈陡立狀態。斷裂破碎帶實際寬度達到20~200m,礦區中應用A、B來代替含礦構造帶。A含礦構造帶,主要位置在礦區北部中段的地方,走向大概是295°~305°,長度大概在260m,寬度大概在60m,它的西側最終涉及二長花崗巖和斯米爾布拉克組第一巖性段接觸帶。B含礦構造帶,主要位置在礦區中部,其走向大概為265°~280°,礦區中控制長度達到1600m,兩端末有效控制,寬度大概在20~200m,如果跟著其走向發展,那么寬度就會以脹縮形式不斷變化,東礦段和西礦段涵蓋了2個膨脹部位,核心礦體主要在B含礦構造破碎帶的膨脹部位中生成。含礦構造帶底板斷層面呈284°/SW59°的產狀,它的上部發育可以看到斜向擦痕,主要朝西側傾斜,傾斜度為60°。含礦構造帶由花崗巖透鏡體與弧形裂隙面組合而成,若在一些規模較大的構造帶中發育會產生銀鉛礦體。
1.2礦區構造控礦作用共體現在以下幾點
①當前已經存在的銀鉛礦大部分都生長在二長花崗巖內的構造破碎帶中,因此在礦區領域中二長花崗巖體屬于一級控礦地質體。
②生長在二長花崗巖中的A與B構造破碎帶屬于等級為二級的控礦構造,對銀鉛礦化蝕變帶范圍展布、產狀、規模進行了全面有效的控制。
③從露頭尺度上看,構造破碎帶中的裂隙實際形態對礦體產出及其形態進行了控制。在B含礦構造帶西側位置處的勘探坑通道,銀鉛礦體的形態和控制其產出的裂隙都在弧形狀態下不斷延伸。對于構造破碎帶較大的地方,當后期應力場變化過程中常常會產生作用大的賦礦空間。
2.1變形蝕變巖石組分變化特征
引起含礦構造帶內涵蓋成礦元素在內的成分變化現象發生的主要原因是構造變形、礦化蝕變作用。從阿北礦床構造變形帶中可以看出,其不僅實際變形時出現了元素遷移與變化情況,而且后期礦化蝕變作用會引起礦化元素不同程度上變化。礦化蝕變變形巖石礦物成分變化特點:7個樣品的構造變形最強的屬1號與6號(應變比值大概在4.0),構造變形強度中等的是3號與5號(應變比值大概在2.5),構造變形強度最低的是2號與4號(應變比值大概在1.5),7號基本上沒有變形,屬于完整度好的花崗巖(應變比值大概在1.0)。其中存在明顯礦化現象的是1號樣品,接下來是6號、3號,剩下的樣品沒有太顯著的礦化。在B含礦構造帶西側位置處的地質點放大剖面上所采7個樣品的巖礦石名稱、形成的構造部位、礦物組成、結構構造、礦化蝕變特征。對存在明顯礦化現象的1號樣品不進行考慮,剩下的6個樣品會在構造變形不斷增強下產生出大量的絹云母,并且降低了長石含量,石英會稍有增多或者點滴變化。這充分說明構造變形(糜棱巖化)過程致使長石發生分解,進而產生出石英與絹云母(退變質反應),不過石英含量不會太多,說明可能將一些硅質帶出。對于變形程度與蝕變強度各異的巖石,它們的常量元素存在著特別突出的的遷移規律,在花崗巖、弱變形花崗巖、強變形花崗巖、糜棱巖中已經沒有了明顯的Fe2O3、K2O、Na2O,MnO、CaO、MgO稍稍減少,這就表明其實際產生了含礦熱液,由構造變形中的退變質作用所引起,也就是長石經過退變質后產生出絹云母與石英。
2.2礦床成因分析
阿北銀鉛礦的礦化帶主要生長在二長花崗巖巖體中,該巖體屬于紅柳溝—拉配泉弧后盆地碰撞前的侵入巖,構造形狀為片麻形,它的圍巖主要是上寒武統火山沉積巖系。控礦構造是生長在花崗巖巖體內的NWW走向以弧形狀態延伸的低級序韌脆性裂隙。礦體形狀為脈狀、透鏡狀以及帶狀從斷裂構造和裂隙中產出。所以,此礦床的形成要比二長花崗巖巖體侵入時間要短。分析該區區域——大地構造演化,得出其成礦演化進程為:晚元古代晚期,塔里木地塊南緣區域中產生了大量的阿爾金洋;在晚元古代末,即寒武紀早期,阿爾金洋北側邊界從之前穩定的大陸邊緣逐漸變為活動大陸邊緣,阿爾金洋盆朝著北側位置俯沖產生了陸緣火山弧,阿北銀鉛礦區形成二長花崗巖侵位;在俯沖情況持續下,寒武紀中—晚期—早奧陶世早期產生紅柳溝—拉配泉弧后盆地,存在特點為島弧和弧后盆地的火山巖,產生喀臘達坂火山巖型鉛鋅礦等各類礦床;碰撞中、晚期,構造變形朝著脆性方向邁進,在阿北銀鉛礦區內的二長花崗巖中產生出形狀為弧形的韌脆性控礦裂隙,而且在碰撞作用下致使大量的中酸性巖漿滲入,這種現象會隨著碰撞接近而停止,構造應力場從最初的南北向不斷擠壓朝著局部引張,在韌脆性變形帶內產生脆性張扭性裂隙,當大量的中酸性巖漿滲入活動的巖漿期后熱液在萃取圍巖內的成礦物質后,送至脆性張扭性裂隙內,以對結晶予以充填,最終產生形狀為脈狀的銀鉛礦床。
綜上所述可知,新疆阿爾金山阿北銀鉛礦屬于壓扭性的弧形裂隙控礦系統,存在較大的延伸與規模,所以,礦體也存在較大延伸,從相關的鉆探資料中看到,礦體與弧形斷裂裂隙都存在分枝復合特征,還會產生產狀類似的隱伏礦體,所以,新疆阿爾金山阿北銀鉛礦的前景良好,它的規模在今后的工作中將會得到擴大。
[1]祁萬修,馬玉周,王瑞,魏新昌,姜杰巖.阿爾金北緣八八鐵礦地質特征與找礦標志 [J].新疆地質,2008,26(3):253-257.
[2]陳柏林,蔣榮寶,李麗,陳正樂,祁萬修,劉 榮,崔玲玲,王世新.阿爾金山東段喀臘大灣地區鐵礦帶的發現及其意義 [J].地球學報,2009,30(2):1-13.
[3]劉永江,葛肖虹,等.阿爾金斷裂帶年代學和阿爾金山隆升 [J].地質科學,2007,42(1):134-146.
F41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7-2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