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春巍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吉林總隊吉林長春130033)
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治理措施探討
■譚春巍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吉林總隊吉林長春130033)
礦產資源的長期開發在為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的同時,引發的礦山環境問題也越來越不容忽視,給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在此背景下,采取有效措施保護、治理和恢復礦山地質環境,是實現礦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為保護礦山地質環境,防止開發礦產資源活動對礦山環境的破壞,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要求相關單位、部門必須嚴格遵守國家及地方相關規定,規范礦產資源開采活動。文章就此進行分析。
礦山地質環境 恢復治理 問題 措施
大范圍的開發礦山給我們經濟開發提供了主要動力,不過與此同時人們生活的生態平衡遭到了破壞,大量的地質環境事件,即為社會添加了不穩定的原因,也導致出現不同種類的社會事件。所以解決好礦山的環境問題,不僅是改變以下理念,又是維持地方經濟開發的必要條件。
1.1增加礦區日常生活品質
被污染的有毒氣體泄露,導致污染了空氣以及水資源,直接關系到公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心靈健康的保障。通過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礦區中的地理災難很快得到解決,植物得以復蘇,生態平衡得以正常,變成一個生態平穩,環境較好的場所。
1.2增多耕地,增加土地利用率
因為在開發之后便開始出現較大范圍的坑洼,經過覆土,實行填埋,不僅增多了耕地范圍,而且能夠給一些礦工以及本地公民提供一個經濟渠道,減少公司與公民之間的問題,有助于推動社會的平穩和諧。
1.3有效避免地質危險的出現
礦山開采的時候,損害了山坡土質,導致邊坡喪失平衡,必須建設護坡以及擋土墻,避免出現坍塌和滑坡現象。
伴隨21世紀的到來,人類進入了全新經濟時代。在該經濟環境中,人類社會從工業經濟時代逐步轉變為知識經濟時代,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環境保護問題也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從宏觀經濟發展角度分析,礦產資源作為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資源,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是否有效,將直接影響到當地經濟的發展。為此,必須始終堅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原則,全面提升礦山開采技術水平,實現市場經濟環境競爭的有序性。
2.1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
在勘察開采礦產資源活動中,需將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出現的事前防止作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重點,以此對礦山地質環境出現的新問題加以遏制,并對已產生的礦山地質環境破壞進行積極治理與恢復,確保最大限度降低礦產資源開采中出現的地質環境破壞情況。
2.2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治理應和社會經濟發展具有協調性,將傳統粗放開采方式進行有效轉變。不僅要在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實現礦產資源開發的合理性、有序性,還要在礦產資源開發的前提下,對礦山地質環境加以保護,達到人與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3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
礦產資源開發的單位或個人,應對礦產資源、地質環境具有保護的義務與責任。在開發礦產資源時如單位或個人存有破壞地質環境的行為,都應承擔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的責任,并做好損害補償工作。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投資的單位或個人,則具有優先開發礦業廢棄地的權力,更具備相應的經濟效益。
2.4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突出重點、因地制宜
根據礦區所在地經濟發展具體情況及礦山地質存有的環境問題,進行治理目標的合理制定,應將工作重點突出,做好重點治理工作,并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進行充分結合,確保其治理工作的有序開展。
3.1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和實施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治理和恢復的最主要的依據是相關法律法規以及監督機制。加強法律法規建設,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能夠促使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治理中的管理朝向法制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根據礦山地質的環境特征,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在礦山的勘探、規劃、項目設計、開采、生態恢復等階段,加強法律法規保護,有利于促進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與治理恢復能夠更快更好的發展。與此同時,還應該加強對于礦山地質環境的監督管理、增加執法力度,尤其是在礦山資源的開采過程中,應該嚴格落實責任制度,保證礦山開采工作的安全性以及開采質量,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幾率,對于礦山地質環境也應該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監督和保護。
3.2科學劃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等級
(1)需要對礦山地質的實際情況進行勘探,綜合考慮當地的地質情況、地形地貌特征、礦產種類、規模、開采方式以及礦山地質環境的破壞程度進行分類,堅持“分類指導,分級治理,分區推進”的原則,積極構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治理方法。(2)對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要堅持“全面保護、突出重點”的原則,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進行等級劃分。同時,還需要對當地環境進行綜合、系統的管理,根據礦山地質環境的破壞程度劃分等級,程度等級分別為Ⅰ級(特別嚴重)、Ⅱ級(嚴重)、Ⅲ級(較重)以及Ⅳ級(一般)。
3.3拓寬思路,開展多種形式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活動
一是應適度安排廢棄無主礦山生態修復與恢復治理專項資金,納入政府年度財政預算,為開展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提供資金保障。二是積極組織開展轄區礦山環境調查,按照成區連片的原則,積極申請國家和省礦山環境治理項目,重點對計劃經濟時期歷史遺留廢棄礦山進行治理。三是督促企業因地制宜開展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能與土地復墾相結合的與土地復墾相結合;不能復墾的,通過對礦山邊坡進行穩定性處理后,運用生態修復技術,植樹種草,恢復自然景觀,因地制宜,形式多樣地開展礦山生態環境治理。
綜上所述,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中,必須貫徹執行國家有關資源管理規定、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因此,需要制定一系列保護政策和規范,確保恢復治理工作的實施,還我們一個環境優美、生態綠色的礦山是我們應該明確的終極目標。
[1]師建壽.改變礦山地質環境加快煤礦地質災害治理--淺談平溝煤礦礦山地質災害治理方法與措施 [J].內蒙古煤炭經濟,2015,08:23-24.
[2]吳興付,張品楠,夏繼忠,孫健.安徽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技術方法總結 [J].西部探礦工程,2015,08:162-164.
[3]朱金玲.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的路徑研究 [J].科技資訊,2015,18:140-141.
TD167[文獻碼]B
1000-405X(2016)-7-3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