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帥
(遼寧省第九地質大隊遼寧鐵嶺112000)
阿榮旗磨石溝鉬鋅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
■邵帥
(遼寧省第九地質大隊遼寧鐵嶺112000)
阿榮旗磨石溝鉬鋅礦處于大興安嶺成礦帶北段南部地區,礦體主要產在花崗斑巖中,以隱伏礦為主,總結了其地質特征及成礦規律,初步認為礦床成因類型應屬淺成熱液礦床。
鉬鋅礦 隱伏礦 地質特征 磨石溝 阿榮旗
大興安嶺成礦帶北段是呼盟地區重要成礦帶之一,阿榮旗磨石溝鉬鋅礦就處于這一成礦帶的南部地區,該礦床經勘查證實為小型,通過野外地質調查及室內的綜合分析研究,總結了其地質特征及成礦規律,礦床成因類型初步認為屬淺成熱液礦床。
區域大地構造位置位于興蒙地槽系西伯利亞板塊東南,大興安嶺中生代火山巖區內烏旗~扎蘭屯火山巖型被動陸緣(三級構造單元)的北段[2],處在大興安嶺多金屬成礦帶北段,受大興安嶺中脊斷裂、嫩江斷裂及東烏沁旗~阿榮旗斷裂三重控制,是處于松嫩平原向大興安嶺隆起帶過渡的一個重力、磁力梯度帶[1]。
區域出露地層有志留系上統及泥盆系中統泥鰍河組(S3D2n)、白堊系下統光華組(K1gn)、白堊系下統甘河組(K1g)、白堊系上統福民河組(K2f)[3]。
區域巖漿活動頻繁,以華力西中期(γ42)二長花崗巖為主,其次為燕山期(γ5)二長閃長巖、石英二長閃長巖、閃長巖、及二長斑巖等中酸性淺成侵入巖。區域構造以NE、NW向為主,屬嫩江大斷裂的派生斷裂。
2.1地層
區內地層出露簡單,由老到新為:
上元古界—寒武系下統倭勒根巖群變質巖(Pt3∈1w):二云石英片巖、石英二云母片巖、絹云母石英片巖;志留系上統及泥盆系中統泥鰍河組(S3D2n):泥質粉砂質細砂巖、細砂質粉砂巖、凝灰質板巖、變酸性凝灰巖、變酸性熔巖、泥質板巖、變質粉砂巖、夾大理巖透鏡體;白堊系下統光華組(K1gn):下段上部為凝灰巖;中部為安山巖;下部沉凝灰巖、凝灰砂巖、礫巖;上段為英安巖、安山英安巖、安山巖。第四系(Q):沖積粘土、砂礫及現代沖積物分布于溝谷間。
其中光華組呈角度不整合覆于泥鰍河組地層之上。
2.2構造
區內一系列NW向展布的脈狀、透鏡狀流紋斑巖、閃長玢巖、石英脈顯示了巖漿期后次一級張性斷裂組的發育。在志留系上統及泥盆系中統泥鰍河組(S3D2n)地層中發育褶皺構造。
2.3侵入巖
區內巖漿巖為燕山期(γ5)二長閃長巖、石英二長閃長巖、閃長巖,分布于區內西南及西北角;華力西中期(γ42)二長花崗巖,分布于區內西北角,與泥鰍河組地層呈侵入接觸。區內脈巖較發育。主要有花崗斑巖、流紋斑巖、閃長玢巖、石英巖脈等。其中花崗斑巖是區內主要的賦礦巖石,與成礦關系極為密切。
2.4蝕變
與礦化有關的近礦圍巖蝕變類型有硅化、黃鐵礦化、黃銅礦化、絹云母、葉臘石化等。硅化與礦化關系最為密切,礦化區內發現有兩期主要硅化,即成礦前動熱變質期和成礦熱液期,空間上均沿北北西向控礦構造帶分布。動熱變質期硅化:呈透鏡狀、脈狀,主要分布在二云石英片巖、泥碳質板巖及花崗斑巖中,呈白色,無礦化。成礦熱液期硅化:在空間上、時間上與礦化關系密切,其規模與礦化分布范圍大致相當,其強度與礦化的富集程度相吻合。
區內共圈出15條鉬礦體,13條鋅礦體及3條鉛礦體,地表僅Mo①礦體出露,其余均為隱伏礦體,賦礦巖石有斑巖、二云石英片巖和石英脈三種類型,其賦鉬礦巖石類型為斑巖型、二云石英片巖型。
3.1斑巖型
含礦巖石為花崗斑巖,為區內主要賦礦巖石類型,巖石蝕變較強,以強硅化(石英細脈、團塊石英發育)絹云母化和葉蠟石化為主。該類型鉬礦化較好,根據地表槽探及深部鉆探資料,礦(化)體的形態多呈似層狀、透鏡狀,近水平分布于花崗斑巖體中。礦體與圍巖呈漸變接觸,界線不明顯,靠樣品分析結果圈定。其中Mo⑥號礦體相對比較具一定規模,品位也比較好。該礦體延長450m,延深90m,厚度0.98~8.19m,平均厚度3.84m。礦體總體傾向NE,傾角3~14°,礦石品位0.069~0.403%,平均品位0.144%。
3.2二云石英片巖型
含礦巖石為二云石英片巖,巖石蝕變較強,以強硅化(石英細脈、團塊石英發育)絹云母化為主。礦體與圍巖呈漸變接觸,界線不明顯,靠樣品分析結果圈定。Mo○1號礦體延長250m,延深50m,厚度0.98~2.93m,平均厚度1.96m。礦體總體傾向NE,傾角11°,礦石品位0.069~0.376%,平均品位0.186%。
3.3石英脈型
含礦巖石為石英脈巖,含鋅石英脈與圍巖界線清楚。該礦體為Zn○8礦體特征:礦體延長50m,延深40m,厚度1.98m。礦體總體傾向NE,傾角9°,礦石品位2.870~6.964%,平均品位4.917%。
4.1成礦控制因素
4.1.1構造條件
(1)北東、北北東向深斷裂及其與北西向構造帶交匯部位,是控制礦(化)體產出的必要條件。(2)北東、北北東向深斷裂旁側的次一級斷裂帶,控制著斑巖體的產出。(3)巖漿期后巖體的冷縮和多次活動疊加的斷裂、羽裂是鉬礦化富集的有利空間。
4.1.2巖性、巖漿巖條件
區內鉬鋅礦化產于多期次構造巖漿活動的復雜構造~巖漿帶上,酸性斑巖侵入體來自地殼深部,成礦元素豐度較高。晚期的石英(細)脈沿北北東斷裂帶侵入,造成大面積的熱液蝕變,為成礦物質遷移富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4.2礦化富集規律
(1)礦化富集與控礦斷裂發育部位有關。主要為巖體內斷裂裂隙更有利于礦化富集。(2)礦化富集與圍巖蝕變強度、類型有關。硅化強且多次疊加,Mo礦化富集程度越高。(3)礦化主要富集于花崗斑巖巖體中及其與二云石英片巖的內接觸帶處。
綜上所述,初步認為本區鉬、鋅礦床成因類型應屬淺成執液礦床。
4.3找礦標志
(1)北東、北北東向深斷裂旁側次級平行斷裂帶及其與北西向斷裂帶交匯處,構造巖漿強烈活動地區是找礦遠景區。
(2)晚期的花崗斑巖侵入體中及其與早期的二云石英片巖的接觸帶是找礦有利地段。
(3)多期次構造活動形成的性質較為復雜的復合構造帶,并伴隨有不同類型、不同強度多期的熱液蝕變疊加是礦化富集的有利空間。
(4)強硅化、絹云母化蝕變帶為直接找礦標志。
[1]內蒙古自治區第六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地質調查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地質構造與成礦[R].2003.
[2]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礦產局.內蒙古自治區區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1).
[3]黑龍江省地質局.區域地質調查報告(1:20萬扎蘭屯幅) [R].1976.
P624[文獻碼]B
1000-405X(2016)-7-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