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調查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淺析新疆富蘊縣鐵熱克薩依鉛鋅礦地質特征及成因
■李濤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調查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隨著我們國家對資源的重視程度不斷的加大,新疆一個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受到的我們國家的高度重視。鐵熱克薩依鉛鋅礦礦床位新疆阿爾泰南緣成礦帶麥茲火山沉積盆地內。礦體產于泥盆系康布鐵堡組上亞組變鈣質砂巖中,礦區內分南北兩個礦帶,7個鉛鋅礦體產狀同圍巖基本一致,主要呈層狀、似層狀。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礦等,綜合研究認為礦床為受火山沉積洼地控制的火山噴流沉積加后期熱液改造型鉛鋅礦床。
新疆富蘊縣 鐵熱克薩依 鉛鋅礦地質特征與成因
鐵熱克薩依鉛鋅礦床分布于麥茲盆地北東翼中部,東距可可塔勒鉛鋅礦15km,賦存于下泥盆統康布鐵堡組上亞組第二巖性段內。礦床由北東礦帶和南西礦帶組成,分布于鐵熱克薩依向斜的兩翼。南西礦帶的地層產狀相對穩定,傾向北東,傾角35°~65°,北東礦帶12線南東的巖層產狀傾向南西,傾向45°~75°,12線北西的巖層產狀,由于受褶皺構造的影響,巖層產狀變化較復雜,次級褶皺發育,對礦體起到一定的破壞作用。
鐵熱克薩依鉛鋅礦賦礦層位為下泥盆統康布鐵堡組上亞組第二巖性段,兩個礦帶的含礦巖性均為變鈣質砂巖,在地表礦化蝕變均為褐鐵礦化,在深部,方鉛礦、閃鋅礦均呈細粒條帶狀、條紋狀或浸染狀分布。鉛鋅礦形成于火山噴發間隙含碳酸鹽沉積盆地中,共分布有5條鉛鋅礦體,其中北東礦帶分布有4個礦體(1~4號礦體);各礦體的特征如下:
1號礦體特征:礦體分布在礦區北東礦帶的南東面,礦體呈層狀、似層狀,礦體斷續長約800m,由兩段礦體組成,每段礦體長200~250m,含礦層位連續。
礦體產狀215°~226°∠60°~65°,礦體上、下盤巖性為變流紋質(晶屑)凝灰巖,賦礦巖性為褐鐵礦化變鈣質砂巖,肉眼可見細粒的方鉛礦、閃鋅礦呈細脈狀、條帶狀或稀疏浸狀分布。在礦體上盤可見一層螢石化的鈉長石巖,證實該礦體具有熱水沉積特點。向深部有分支復合現象,礦體真厚度0.99m~7.49m,平均真厚度3.35m,鋅平均品位1.28×10-2,最高鋅品位4.09×10-2,鉛平均品位0.55×10-2。
2號礦體特征:礦體位于1號礦體的南西側,與1號礦體呈斜列式分布,礦體呈層狀、似層狀分布,由兩條平行的礦體組成,兩條礦體均位于同一含礦層位中,礦體產狀35°~46°∠43°~55°,礦體上、下盤巖性為變流紋質(晶屑)凝灰巖,賦礦巖性為褐鐵礦化變鈣質砂巖。礦體長約200m,寬1.6m~5.6m,平均寬4.75m,單工程鉛平均品位0.01×10-2~1.37×10-2,礦體鉛平均品位0.49×10-2,單工程鋅平均品位0.24×10-2~1.77×10-2,礦體鋅平均品位1.39×10-2。
3號礦體特征:礦體位于1號礦體的南西側,與1號礦體呈斜列式分布,礦體呈層狀、似層狀分布,由兩條平行的礦體組成,礦體產狀36°~47°∠50°~62°,礦體上、下盤巖性為變流紋質(晶屑)凝灰巖,賦礦巖性為褐鐵礦化變鈣質砂巖。礦體長約250m,寬1.4m~6.1m,平均寬5.80m,單工程鉛平均品位0.04×10-2~0.95× 10-2,礦體鉛平均品位0.32×10-2,單工程鋅平均品位1.03× 10-2~2.36×10-2,礦體鋅平均品位1.81×10-2。
4號礦體特征:礦體分布在礦區北東礦帶的北西面,礦體呈層狀、似層狀,礦體長約120m,礦體產狀215°~226°∠60°~65°,礦體上、下盤巖性為變流紋質(晶屑)凝灰巖,賦礦巖性為褐鐵礦化變鈣質砂巖。礦體長約200m,寬1.1m~9.8m,平均寬4.57m,單工程鉛平均品位0.1×10-2~0.53×10-2,礦體鉛平均品位0.27×10-2,單工程鋅平均品位1.05×10-2~1.87×10-2,礦體鋅平均品位1.64×10-2。
5號礦體特征:5號礦體分布在鐵熱克薩依鉛鋅礦區南西礦帶,礦體的上盤巖性為變酸性熔巖,下盤為變凝灰質砂巖、含角礫變流紋質沉凝灰巖,賦礦巖性為褐鐵礦化含鈣質變凝灰質砂巖。
地表分布于15線至8線,分為兩層(5-1號和5-2號礦體),5-1號礦體在地表分布在15線至0線,地表長400m,真厚度2.55m~6.90m,平均品位(鉛+鋅)1.53×10-2~4.58×10-2;5-2號礦體在地表分布于15線至8線,地表長620m,礦體真厚度0.61m~6.75m;(鉛+鋅)平均品位1.02×10-2~2.53×10-2;5-1號礦體向深部延深穩定,5-2號礦體向深部延深不穩定,含礦層與其上覆的變酸性熔巖為不整合接觸關系,礦體向南東側伏;礦體厚度變化中等,局部地段有分枝復合現象。在深部,5-1號礦體真厚度1.43m~9.89m,平均真厚度5.32m;5-2號礦體真厚度2.53m~7.68m,平均真厚度4.05m;礦石品位從地表向深部有增高的趨勢,深部平均(Pb+Zn)品位2-3.5×10-2,且以鋅為主,最高鋅品位4.01× 10-2。6號礦體特征:礦體分布于南西礦帶,上盤巖性為變酸性熔巖,下盤為變凝灰質砂巖、含角礫變流紋質沉凝灰巖,賦礦巖性為褐鐵礦化含鈣質變凝灰質砂巖;
鐵熱克薩依鉛鋅礦床受含礦層位的控制,礦床含礦層為下泥盆統康布鐵堡組上亞組第二巖性段(D1k22)中部,礦床形成于火山噴發間隙的正常沉積地層之中,主要巖性含鈣質的變凝灰質砂巖、鈣質砂巖、大理巖。
含礦層受沉積古地理、火山巖相(火山活動中心)的控制;鐵熱克薩依鉛鋅礦床的上下盤巖性均為一套酸性火山熔巖、火山碎屑巖,其古地理沉積環境應為一火山沉積洼地,含礦物質來源于火山噴發熱水沉積,礦石中閃鋅礦多呈細條帶、條紋狀分布,原始沉積特點顯著,后期改造作用不明顯,目前在所施工的鉆孔中,僅在局部可見塊狀的鉛鋅礦石,但其附近有石英脈分布,說明該鉛鋅礦如果經過后期的熱液改造,也易形成富鉛鋅礦體,推測在礦床的深部或其它地段,存在富厚鉛鋅礦體的可能性較大。
[1]王京彬,秦克章,吳志亮,等.阿爾泰山南緣火山噴流沉積型鉛鋅礦床.地質出版社,1998,210.
[2]王書來.新疆麥茲火山-沉積盆地Fe、PbZn成礦與定位預測研究.中南大學博士論文,2005.
P611[文獻碼]B
1000-405X(2016)-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