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德存
(新疆地礦局第八地質大隊新疆阿克蘇843000)
對初入高原的地質工作人員預防和控制高原反應的措施探討
■董德存
(新疆地礦局第八地質大隊新疆阿克蘇843000)
本文針對高原環境及其施工作業的特點,討論、分析高原反應對地質作業人員的危害及其防護措施。
高原反應 地質作業 危害 防護措施
海拔每升高100m大氣壓即下降5mmHg(0.67kPa),氧分壓也隨之下降1mmHg(0.134kPa)。一般為2700米左右時,就會有高原反應。人體在短時間內從低海拔的富氧環境進入海拔高度幾千米地區的低氧環境,其肺泡和動脈氧分壓明顯降低,導致機體缺氧,引起機體產生缺氧應激性反應即急性高原反應(急性高原病的一種,癥狀較輕),這種反應出現很快,初上高原者1-3天內,大多表現為心率加快、呼吸加深加快、低熱畏寒、頭痛、頭暈、心慌、氣短、乏力、食欲下降、夜間失眠等輕度缺氧癥狀,多數人能夠耐受,一般堅持5~10天即可恢復。發生高原反應的程度因低氧環境程度和個體差異而不同,較重者可發生肺水腫,腦水腫等危及生命的高原病。
1.1體能活動能力下降,體力消耗大
機體進行體能活動時,肌肉收縮的能量主要來源于有氧氧化過程中ATP的供給。在缺氧環境里,機體血氧飽和度、最大耗氧量下降,氧的供給不能滿足有氧氧化過程的需要,肌肉收縮力減弱,體能活動能力隨之下降。高原生理學研究表明,海撥高于2700m地區進行中度體力活動相當于平原地區重體力活動引起的生理變化。高原施工作業多為體力勞動,其同一勞動強度的體力消耗較低海拔富氧環境大得多。這種高強度的體力消耗大大增加了誘發急性高原病發生的可能性。
1.2心理、精神壓力大
參加施工作業的人員來自低海拔地區,對高原環境不了解,缺乏在高原地區自我衛生防護知識,對高原反應普遍存在恐懼心理。過度的心理、精神緊張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使心率加快,呼吸過度,增加耗氧量,并影響睡眠以及消化等生理功能的變化,進而促使高原反應的發生和加重。
1.3飲水、飲食保障難度大
許多地質作業地點水源匱乏,又無城鎮依托,生活飲用水源以河流小溪冰雪融水為主,水質不良。蔬菜、水果副食品供應多需長途運輸補給,品種、質量難以保證。飲水、飲食上的困難使營養膳食難以滿足機體在高原環境下的特殊需要,不利于減少高原低氧、低氣壓、寒冷等各種不良因素帶來的高原反應和其他疾病的防治。
1.4醫療救治困難
由于施工點多在人跡少的地區,距離城鎮遠,交通設施差。若發生較大的醫療救治需求(如工傷事故,食物中毒,較重的急性高原病等),難以得到地方醫療機構的及時、有效支持。
2.1實行嚴格的預防性健康檢查制度
缺氧對人體影響最大的是心、肺、腦、肝、腎等耗氧量大的器官。患有這些臟器疾患的人進入高原低氧環境,發生急性高原病的危險大大增加。因此,對將進入高原的人員應當進行全面的體格檢查,嚴格篩除患有上述疾患以及中度以上貧血、高血壓病的病人,防止這類人員進入高原地區。
2.2開展宣傳教育,提高自我防護能力
對進入高原地區的人員應進行高原環境、高原保健的宣傳教育,使他們認識高原環境的可適應性,消除緊張恐懼心理,提高自我健康保護能力,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高原病的發生。
2.3做好流行病學調查,搞好傳染性疾病和地方病的預防
通過當地衛生防疫部門重點對施工地和居住地的一般傳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地方病和水源水質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根據調查情況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控制措施。在生活用水來源匱乏、水質不良地區,要裝備取水設備,并對生活用水予以凈化消毒處理。
2.4建立衛生機構,提供醫療服務
施工單位及主管部門應當負責施工作業人員的高原健康保障工作,保證醫療衛生經費,配置醫務人員,在施工地和居住地配備必要的輸氧設備與處理工傷的醫療設施,同時要完善其它衛生保健的工作條件。凡超過40人的作業群體應建立醫療保健機構。要建立施工單位與地方醫療機構的醫療救助關系,依靠地方醫療機構解決醫療衛生保障方面的問題。
2.5改善居住條件,搞好環境衛生
應為施工作業人員提供適合高原居住的住房。住房應具有防凍、防風、防沙等功能和盥洗、排污設施。住宿人員不能過度擁擠,并保證室內空氣流暢。搞好環境衛生,對環境條件差的居住地,要定期進行消毒處理。對患上傳染性疾病的病人要隔離治療,或及時下送救治。
3.1實行監護性的健康調查制度
對已進入高原地區的施工作業人員,要實行定期健康檢查制度,建立個人健康檔案,開展健康跟蹤監護,以早期發現高原病者,及時采取防治措施。對施工點遷移到更高海拔地區前要進行健康普查。同時,要根據檢查資料,有針對性地制定作業群體綜合防治計劃。
3.2執行定期輪換制度
在高原低氧環境下進行耗氧量大的施工作業,對體能是個極大的消耗。因此,作業人員應執行定期輪換制度,每批作業時間6—10月為宜。
3.3遵守急速進入高原后休息少動原則
由于人體急速進入高原后必然發生應激性反應,因而至少在習服期內應遵守休息少動的原則,盡量避免過多活動,減少耗氧量,防止應激性反應的加重,待機體逐步習服后(約1周)再逐步進行適度活動。此外,作業人員在進駐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地區施工作業時應擬定行進日程、路線、宿營地以及休整計劃、防護措施等。盡量避免快速行進,根據個體差異每升高1000米必須進行逐級(階梯)適應的原則停留3-10天,使機體逐步適應低氧環境,必要時在不同階段進行適當的體力活動,以達到加速適應的效果。
3.4加強勞動醫學監護
為防止地質作業人員在高原環境體能消耗過大而引發高原病,在地質作業中應采用最適勞動心率控制勞動強度。根據高原生理體能研究理論,在高原體力勞動的最大心率指標應限定在130次/min以下為宜。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血氧飽和度為指標,對重點監護對象進行勞動監護。
一旦發生高原反應不必恐慌,要視其反應的程度而有針對性的治療。如果反應較輕,可采取靜養的辦法,多飲水,少運動,一般經過一段時間后會消失或減弱;如果反應較重,影響到了睡眠,可服用一些藥物幫助治療;如果反應太重,就可到醫院進行治療,輸液、吃藥、吸氧等。
[1]楊玉萍;急性高原反應的護理干預 [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年22期
P5[文獻碼]B
1000-405X(2016)-7-4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