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朋林 宋均秋
(內蒙古山金地質礦產勘查有限公司內蒙古赤峰024000)
內蒙古長山壕金礦床地質特征與成因研究
■郎朋林 宋均秋
(內蒙古山金地質礦產勘查有限公司內蒙古赤峰024000)
本文借鑒相關的國內外研究文獻,結合內蒙古長山壕金礦床的地質特征,認為其具備金礦床成礦的大地構造條件。從現有的金礦賦金層位分析,長山與金礦有關的層位是中泥盆統至中三疊統。與微細浸染型金礦化密切相關的主要是低溫熱流作用以及形成的As、Sb、Hg異常。微金礦石的礦物成份中金屬礦物主要砷黃鐵礦、褐鐵礦、白鐵礦、銻礦、及自然金。這些特征與長山礦床的一般特征基本吻合。
金礦床 地質構造 礦化富集
1.1容礦構造與礦化富集的關系
具有多種構造復合部位為礦化富集有利部位。小型褶皺+假整合面構造+層間斷裂+密集裂隙帶、網狀裂隙帶及微裂隙帶的構造組合為礦化最有利部位。密集裂隙帶、網狀裂隙帶及微裂隙帶為礦化富集有利部位,特別是微裂隙帶為礦化最富集部位。巖脈與圍巖的接觸帶構造為礦化富集有利部位。
1.2巖性與礦化富集的關系
金礦化主要與細碎屑巖及不純碳酸鹽巖,以及它們受構造作用變形后形成的構造碎裂角礫巖。如在吳村礦區,對礦化有利的巖石為砂—粉砂狀碎屑灰巖,總體上反映出不純灰巖及細碎屑巖有利于金礦化的富集。大石芴主要賦礦巖石為細粒石英砂巖及砂質頁巖,同樣反映出細碎屑巖有利于金礦化的富集
1.3礦化富集與礦石類型、礦物種類及其他成礦元素的元素
本區金礦化富集與礦石類型關系密切。如在大石芴礦區,黃鐵礦型礦石及褐鐵礦型礦石明顯有利于金的富集,為礦區主要的金礦石類型,且金的品位較高,在黃鐵礦型金礦石中,金品位為47.70× 10-6。在其它金礦區,則是含黃鐵礦泥質鈣質粉砂巖礦石、含粉砂質頁巖礦石、含黃鐵礦泥晶灰巖礦石。區內該類型礦床的礦化富集與黃鐵礦及炭質關系密切,它們是金的主要載體礦物。但在各礦區中有所不同,如在吳村金礦區及大石芴礦帶,金的主要載體是黃鐵礦,而對于黃鐵礦而言,具富砷黃鐵礦環邊者及五角十二面體者又更利于金的富集。前已述及,金礦化與As關系密切,Au與As有正相關關系,即As高Au也高。因此,砷有利于金的富集。在區內砷主要存在于富砷黃鐵礦及微量毒砂中,從而說明富砷黃鐵礦及毒砂的存在對金礦化的富集有利。碳化在部分礦區表現明顯,且對金的富集有利,碳化強,金含量也。
通過對比和研究,本文認為區內微金的成礦作用主要受控于地層巖性、構造作用。巖漿的直接參與的成礦作用不明顯,相對較重要的一個因素應該是有一個低溫持續活動含礦流體的作用。這里控礦構造指控制礦田礦帶及礦區的構造,容礦構造則為礦體賦存、或與礦體相伴生的構造。目前對各礦床點資料研究表明,控(容)礦構造包括深大斷裂、伸展構造體系中的順層正滑拆離斷層及派生的褶皺構造。
本區微細浸染型金礦從原生金礦點,紅土型金礦,以及1:20萬水系沉積物金異常等的分布,大致可劃分為兩條帶,斷裂明顯地控制礦帶形成。水系沉積物異常與金異常伴生的往往有鈷、鎳、等異常出現,似可說明金異常與地?;顒佑嘘P。同時,亦發現基性巖夾層,亦證明有地幔物質侵入。由于區域上并沒有發現可靠的礦源層,因此,推測金的物質除地殼來源外,幔源亦可忽視。正由于部分金來源于地幔,深大斷裂又有溝通地幔與地殼的作用,因此,它控制著礦帶的分布就不奇怪了。
從上面所舉的例子,可說明在蓋層中,在巖性突變面處,在由南向北伸展作用下,以軟弱層為潤滑層,對地層進行順層正滑拆離剪切作用,形成順層拆離斷層,造成地層的減薄或缺失,并派生有褶皺構造。尤其在背斜的核部,往往形成較大的虛脫空間,成為極佳的儲礦場所。深斷裂溝通了地幔與地殼的物質聯系,平行或斜交背斜軸的高角度逆、正斷層以及順層拆離斷層系統,三者構成了本區主體的構造網絡,地下的含礦熱水則沿著這一構造網絡,帶著地幔與地殼含礦物質進行循環。當金礦熱水循環至上部順層拆離斷層中,由于流速減緩,壓力及溫度降低,則在背斜軸部及其附近的虛脫空間中沉淀下來,形成微細浸染型金礦層。
中元古界基底地層,特別是宜豐組為重要的礦源層。其中的細碧角斑質凝灰巖、變輝長輝綠巖為重要的礦源巖;加里東期的豐頂山花崗閃長巖為重要的礦源巖;早海西期陸相沉積作用形成的五通組、華山嶺組及大塘組為主要的礦源層,其中所含碎屑巖為主要的礦源巖;晚海西期茅口組海底噴流作用形成了部分初始礦源層。流體來源:大氣降水與巖漿水、建造水的混合流體,而以大氣降水為主。海西期形成的地層假整合面構造,在燕山期構造作用下又疊加了小型褶皺、層間斷裂構造,并在附近形成了一系列密集裂隙帶、網狀裂隙帶及微裂隙帶為主要控礦構造。燕山期區內部分地區有過度同熔型巖漿巖侵入或有幔源型巖漿侵入,在一些礦區附近或外圍有花崗閃長斑巖、花崗斑巖及煌斑巖產出。在巖漿分異演化過程中,形成了富含S、CO2等揮發份的巖漿熱液,它與大氣降水混合,在深部巖漿熱源、深部地溫熱源及構造地溫熱源等綜合熱動力的驅動下,發生對流循環,萃取礦源層中的金等成礦元素形成混合含礦熱液,在滲濾循環過程中,最后沿上述有利構造組合處發生充填交代作用,形成了層狀、似層狀、透鏡狀金礦體,從而形成了區內的卡林型金礦床。卡林型金礦體及礦化在喜馬拉雅期的表生氧化作用下,特別是在紅土化作用下,形成了長山壕金金礦床的氧化帶,部分地區形成了紅土型金礦床。
長山壕金礦床產于未經區域性變質的細碎巖屑、碳酸鹽巖和硅質巖中的微細浸染型中低溫熱液金礦床,又稱作微細浸染型金礦床。從已有的金礦賦金層位分析,本區與金礦有關的層位是中泥盆統至中三疊統。與微細浸染型金礦化密切相關的主要是低溫熱流作用以及形成的As、Sb、Hg異常。微金礦石的礦物成份(巖礦鑒定)中金屬礦物主要有黃鐵礦、砷黃鐵礦、褐鐵礦、黃銅礦、白鐵礦、磁鐵礦、銻礦、少量白鎢礦及自然金。這些特征與金礦床的一般特征基本吻合。
[1]張旗,皞冉,李承東.A型花崗巖的實質是什么?[J].巖石礦物學雜志.2012(04)
[2]陳文,李華芹,張彥,孫敬博,紀宏偉,李潔,劉新宇.低硫型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床成礦時代研究方法--以新疆石英灘金礦為例 [J].礦物學報.2011(S1)[3]楊喜安,田飛,李大鵬,盧海峰,王可營.穆龍套金礦構造、巖漿控礦作用 [J].新疆地質.2010(03)
[4]張曉暉,翟明國.華北北部古生代大陸地殼增生過程中的巖漿作用與成礦效應 [J].巖石學報.2010(05)
[5]李小偉,莫宣學,趙志丹,朱弟成.關于A型花崗巖判別過程中若干問題的討論 [J].地質通報.2010(Z1)
[6]聶鳳軍,江思宏,侯萬榮,劉翼飛,肖偉.內蒙古中西部淺變質巖為容礦圍巖的金礦床地質特征及形成過程 [J].礦床地質.2010(01)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7-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