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婧
(新疆地質環境監測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探討新疆地質災害的發生與防治措施
■韓婧
(新疆地質環境監測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近年來我們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地質災害頻繁發生,給我們人民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帶了巨大的危害。新疆是我們國家受地質災害危害最多的一個省,因此我們有必要有義務去分析新疆的地質情況以及針對其獨有的地質采取一些必要的防范措施。本文從崩塌、滑坡、泥石流三類地質災害為例,提出新疆地質災害工作思路與方法。
崩塌 滑坡 泥石流 新疆
新疆有記載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共發生近千余起,造成近千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3億多元。新疆地質災害總的時空分布特征:在空間上,崩塌、滑坡、泥石流出現的區域是三大山系環繞兩大盆地呈“E”字型展布。即阿爾泰山和北天山圍繞準噶爾盆地、南天山和昆侖山圍繞塔里木盆地呈向東開口的環狀分布。在時間上,年內具有汛期(4—9月)高發,全年呈正態分布的特點。
2.1崩塌形成條件、時間及避讓措施
崩塌是指陡坡上被直立裂縫分割的巖土體,因根部空虛,折斷壓碎或局部滑動失去穩定、突然脫離母體向下傾倒、翻滾的地質現象。崩塌形成的條件主要有:地形地貌條件、地層巖性條件、地質構造條件、人為條件等。崩塌主要發生在礦山開采、修路及工程建設開挖的邊坡腳、山體的邊坡上及通往礦區的交通公路兩側。造成的主要危害是威脅陡坡下的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損壞和堵塞交通道路、砸壞交通工具、山邊建筑物、礦山或水利設施等,造成人員傷亡。
發生崩塌的時間大致有以下規律:(1)降雨過程之中或稍滯后;(2)強烈地震或余震過程之中;(3)開挖坡腳過程之中或滯后一段時間;(4)水庫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
避讓崩塌的措施主要有:(1)汛期一定要注意收聽當地天氣預報,盡量避免在大雨后、連續陰雨天進入山區溝谷;(2)雨季時切忌在危巖(探頭石)附近停留;(3)不能在凹形陡坡、危巖突出的地方避雨、休息和穿行,不要攀登危巖;(4)如遇到陡崖往下掉土塊或石塊,不要從下邊過;(5)當崩塌發生時只能迅速向崩塌體兩側逃生,越快越好。
2.2滑坡形成條件、時間及避讓措施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巖體,受雨雪水入滲、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地或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俗稱“走山”、“垮山”、“地滑”和“土溜”。滑坡形成條件主要有:地形、地貌條件、地質巖性條件、地質構造條件、氣候條件、人為因素等。滑坡發生的時間大致有以下規律:主要與誘發滑坡的各種外界因素有關,如地震、降雨、凍融、海嘯、風暴潮及人類活動等。具同時性與滯后性的特點。
避讓崩塌的措施主要有:(1)當發生滑坡時,要迅速撤離危險區及可能的影響區;(2)房屋面臨滑坡時,人員應立即撤離,不要貪戀財物;(3)山體滑坡時,不要沿滑坡體滑動方向跑,應向滑坡體兩側跑。
2.3泥石流形成條件、時間及避讓措施
泥石流是指由于降水(暴雨、冰川和積雪融化水)在溝谷或山坡上產生的一種挾帶大量泥砂、石塊和巨礫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是高濃度的固體和液體的混合顆粒流。
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地質現象。它的運動過程介于崩塌、滑坡和洪水之間,是各種自然因素(地質、地貌、水文、氣象等)或人為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它爆發突然,歷時短,來勢兇猛,具強大的破壞力。泥石流形成條件主要有:地形地貌條件、松散物質來源條件、水源條件。泥石流發生的時間大致有以下規律:季節性、周期性、一般是在一次降雨的高峰期或是在連續降雨稍后易發生泥石流。
避讓泥石流的措施主要有:(1)不能躲在樹上和躲在有滾石和大量堆積物的下方;(2)不能停留在陡坡土層較厚的低凹處或大石塊后面;(3)與泥石流成垂直方向(向兩邊)的山坡上跑4、迅速與當地政府聯系。
總之,當滑坡、崩塌發生后,斜坡并未立即穩定下來,仍會發生崩石、滑塌,甚至還會繼續發生較大規模的滑坡、崩塌。因此,不要立即進入災害區去挖掘和搜尋財物,應迅速組織力量巡查滑坡、崩塌斜坡區和周圍是否仍存在較大的危巖體和滑坡隱患,并迅速劃定危險區,禁止人員進入。泥石流多在暴雨時或洪水季節發生;出行前要收聽當地的氣象預報,有暴雨時不要進入山谷,夜間雨量大時,要有人值班,觀察雨情,一旦發現險情,應及時撤離。
當前,我國的防災減災法律法規體系不夠健全,地方各級減災綜合協調機制不夠完善,災害的監測體系不夠健全,各類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減災科技應用和減災研究需加強。而新疆地處邊疆,所面臨的困難更是巨大;
一是人員分布廣、散、動的特點,不利于管理、宣傳和防范;
二是多民族聚集,多語言的特點,防災減災的宣講效果不明顯;
三是縣、鄉、村防災減災意識淡薄。所以我們應在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方面和在減災管理體系建設方面與新疆地區特點相結合,總結出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方面:健全災害管理工作的相關規定,制定綜合性的減災法,明確各級政府、社會和受災群眾的權利與義務,規范各級政府的災害管理行為,強化對災害管理工作的監管;加快實施重大減災工程建設,提高多災易災地區和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抗災能力,加強群眾避災場所建設,提高居民房屋災害設防標準,全面提升本地區整體減災能力;加強宣講力度,編制了適合各縣特點的多媒體宣講材料,使培訓更接近實際,也更貼近當地農牧民的生活。
在減災管理體系建設方面,加快各級減災體系建設,健全各級減災綜合協調機制,全面提高各級政府災害應急反應能力和管理水平;在減災科技應用方面,加強跨部門、跨學科重大減災問題的研究,加強現有減災科技的推廣應用,充分發揮科技在減災中的重要作用;在減災宣傳與教育方面,應普及減災知識,發放多語言的減災知識手冊,提高全民減災意識,使減災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逐步構建社會化的防災減災網絡。
[1]馬長玲,李科.陜西高速公路某滑坡形成原因及其治理方法探討 [J].中國煤炭地質, 2012,24(7):52-55.
[2]安海堂,劉平.新疆伊犁地區黃土滑坡成因及影響因素分析 [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12,21(3):22-25.
[3]穆鵬.甘肅舟曲江頂崖滑坡成因及穩定性分析 [R].
[4]新疆地質工程勘察:.新疆呼圖壁縣石梯子鄉白楊河村滑坡災害專項勘查報告 [R]. 2011.
[5]張倬元,等.工程地質分析原理 [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9.
P694[文獻碼]B
1000-405X(2016)-7-3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