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自強 曹清龍 馮永宏
(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一地質大隊新疆昌吉831100)
探討吉蘭德克銅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潛力
■賈自強 曹清龍 馮永宏
(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一地質大隊新疆昌吉831100)
吉蘭德克銅礦處于伊犁微型板塊察布查爾山-伊什基里克山晚古生代裂谷帶的北部。此裂谷帶是在早古生代褶皺基底上發展起來的石炭-二疊紀火山-沉積盆地,其中銅、鉬、金、鉛鋅多金屬礦化十分普遍。早石炭世在察布查爾山-伊什基里克山一帶地殼活動較強,屬拉張裂陷階段。該礦點位于察布查爾復向斜北翼。該區是新疆西天山成礦區重要的多金屬成礦帶。
吉蘭德克 火山熱液型銅礦床 地質特征 成因
區域地層出露有下石炭統大哈拉軍山組(C1d)、下石炭統阿克沙克組(C1a)、上石炭統伊什基里克組(C1y),下二疊統烏郎組(P1w)和第四系。阿克沙克組與上覆伊什基里克組及下伏大哈拉軍山組,均為不整合接觸。對吉蘭德克銅礦床有影響的主要地層建造為下二疊統烏朗組中、酸性火山巖和阿克沙克組碎屑巖,與區域銅礦化點所處的地層基本上一致,也是本區銅多金屬礦最重要的含礦層位之一。
區域褶皺構造主要為伊什基里克復式向斜北翼的一些次級褶皺構造,大哈拉軍山組、阿克沙克組以及下二疊統烏郎組構成次級褶皺構造的主體,這些褶皺構造總體上呈北東向展布。
斷裂以近東西走向的伊什基里克基底斷裂為區內主要的斷裂構造,控制了區內火山巖漿巖帶和礦產的分布,其次級北東、北西向斷裂發育,是本區主要控礦構造。
主要巖性為二長花崗巖和鉀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石英閃長巖,淺成侵入體為花崗斑巖、二長花崗斑巖等。侵入巖體時代主要為華力西晚期中酸性侵入巖體。
區內噴發活動主要表現為早石炭世早期、中石炭世和早二迭世。以早石炭世早期的噴發活動對礦床成礦影響強烈,噴發形式為裂隙式海相噴發,噴發巖帶總體展布方向為東西向,受東西向構造控制,噴發中心則主要受近南北向構造控制,早石炭世早期噴發巖組成下石炭統大哈拉軍山組地層,也構成了伊什基里克山脈的主體。
2.1地層
吉蘭德克銅礦出露的地層為下二疊統烏郎組,為一套陸相熔巖、火山碎屑巖,巖性以凝灰巖、火山角礫巖、玄武巖、安山巖為主,巖層產狀350°∠25°~40°,北部不整合覆蓋了阿克沙克組,主要巖性為灰巖,巖層產狀:230°~290°∠25°~60°。
2.2構造
礦區褶皺構造主要為窮薩依向斜,位于吉蘭德克銅礦點南部,褶皺軸向北東東,長13 km,寬約5 km。由阿克沙克組上亞組碳酸鹽巖夾火山巖組成,北翼被下二疊統烏郎組超覆。北翼產狀為160° ∠40°,南翼為300°∠40°。斷裂構造有3組:即北西向、東西向和南北向,3組構造中均可見到金屬硫化物黃鐵礦、輝銅礦與孔雀石等,礦化與構造關系密切,構造具控礦特征。
2.3蝕變特征
礦區與成礦有關的熱液蝕變發育,主要有硅化、絹云母化、鉀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碳酸鹽化等。圍巖蝕變范圍廣、強度大,空間上呈面型分布。
3.1礦體特征
吉蘭德克銅礦礦體產于硅化綠簾石化火山角礫巖中,呈北東方向帶狀展布,受斷裂破碎帶控制。破碎蝕變帶寬10 m左右,整體均可見零星銅礦化,初步圈定3條礦體。Ⅰ號銅礦體:礦體長度>150 m,寬7.0 m,總體產狀在175°~195°∠50°~60°之間,受斷裂破碎帶控制。賦礦巖石為硅化綠簾石化火山角礫巖,呈脈狀產出。銅最高品位6.5×10-2,平均品位1.03×10-2,銀最高品位88×10-6。Ⅱ號銅礦體:產于Ⅰ號銅礦體北東方向,呈北西向展布,長50 m,寬5 m,銅品位為0.8×10-2。Ⅲ號銅礦體:產于Ⅰ號礦銅礦體南,長40 m,寬4m,銅品位0.9×10-2。
3.2礦物組成及結構、構造
礦石以原生輝銅礦為主,次為氧化礦,氧化礦物為孔雀石、銅藍。礦石結構以浸染狀為主,次為細脈狀,塊狀構造。礦石氧化較淺,礦石中礦石礦物主要為輝銅礦、蘭銅礦、銅蘭、孔雀石等;脈石礦物有石英、方解石。輝銅礦有兩種產出形態,一種為細脈狀,脈寬1 mm,長10~20 mm。另一種為稀疏浸染,表明礦化至少兩期以上。
4.1成礦背景
本區位于伊什基里克銅、鉬、金多金屬成礦帶的中部,伊什基里克山前北東向與東西向深大斷裂交匯地帶。該區在早石炭世為陸內裂谷拉張環境,發育一套厚度巨大的中-酸性火山巖建造,火山活動具有多旋回噴發特征,這種局部拉張的構造環境及火山噴發的多旋回性,是與火山-次火山作用有關的火山巖型銅、金多金屬礦的有利成礦環境。區內構造極為發育,東西向、北東向斷裂以及與巖體侵位有關的巖體構造(破碎角礫巖帶)密集分布,規模一般在1 000 m以上。斷裂帶內蝕變強烈,銅、鉬、鉛、鋅礦化明顯。礦區破碎帶中蝕變類型有硅化、鉀化、水白云母-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等,同時伴有明顯的黃鐵礦、輝鉬礦、孔雀石等金屬硫化物礦化,成礦背景條件十分有利。
4.2高背景值異常區
礦區一帶為下二疊統烏郎組火山巖地層中高背景值異常區,表現為Au、Ag-As-Sb-Cu-Mo元素組合,變異系數大,且構造巖漿活動頻繁,由東西向的基底斷裂穿過礦區南部,次級北西向構造發育,并伴有多期次的中酸性脈巖侵入,造成巖石蝕變強烈,礦化發育。銅礦主要產于區域東西向和次級北西向構造復合部位,空間上有沿區域東西向斷裂成群分布的特點,成礦地質條件十分有利。
4.3銅礦化特征
本區銅礦化主要產于火山巖地層中,受斷裂控制,主要蝕變特征表現為硅化、鉀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碳酸鹽化,金屬硫化物礦化表現為以輝銅礦、蘭銅礦、孔雀石為主,并與硅化、鉀化、綠簾石化關系密切。礦區部分火山巖(如安山-玄武巖)中見有浸染狀孔雀石礦化,礦化分布于巖石杏仁體內,并顯示出全巖礦化特征。
礦區成礦條件有利,以往工作程度低,缺乏物探資料和深部工程驗證,導致礦床綜合研究工作滯后,因此,通過今后勘查投入及工作程度的提高。吉蘭德克銅礦有望探明一處中型銅礦床。
[1]李耀增.新疆主要礦產時空分布規律及找礦方向預測 [J].新疆工學院學報,2013 (02).
[2]張志德.新疆區域地質基本特征概述 [J].地質通報,2012(02).
F41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7-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