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則佑 陳磊 侯懷敏
(贛南地質調查大隊 江西贛州341000)
江西省尋烏縣南橋地熱水特征及成因初探
■肖則佑 陳磊 侯懷敏
(贛南地質調查大隊 江西贛州341000)
本文對南橋地熱水區的水文地質特征進行系統闡述,對地熱水的成因進行了總結,認為地熱水的熱源來源于巖漿巖。地熱水點處于近東西向斷裂與北北東向斷裂構造復合部位,并受東西向與北北東向斷裂構造的影響和控制。尤其是三南-尋烏東西向斷裂帶,以其規模大、切割深、多期次反復活動利于成為地下熱水的控熱、導熱構造,對地下熱水的成生與分布起著控制作用。本文重點闡述地熱水的水文地質特征及地熱水的形成模式,探討地熱水的成因。
地熱水 水文地質特征 熱源
1.1區域地質條件
江西省尋烏縣南橋地熱水區位于三南-尋烏東西向復合構造帶東部,與河源-邵武新華廈系隆起褶皺帶交接復合部位。在長期的地質發展史中,經歷過多次構造變動,地質構造復雜,巖漿活動強烈。斷裂構造十分發育,主要有東西向、北北東向、北東向三組,且成帶出現,相互切割。其中三南-尋烏東西向構造帶控制了侏羅世火山巖的分布。河源-邵武北北東向斷裂,為區域深大斷裂,控制著留車紅層盆地的展布。該斷裂是一條晚近期活動性斷裂,以其規模大、延伸長、切割深、活動時間長、至今仍在活動為特點。沿帶有多處地震震中和地熱泉水出露,對區域地熱水的形成與分布起控制作用。
1.2地熱水點分布特征
南橋地熱水區在地表出露有5處地熱水點。熱儲受斷裂構造的影響和控制,規模較小;沿近東西向與北北東斷裂帶復合部位呈股狀涌出,流量0.14~5.35l/s,水溫24.5~61℃,屬中低溫溫熱礦水。
2.1地質特征
地熱水點周邊主要出露地層有:侏羅系上統,白堊系上統及第四系。巖漿巖由燕山早期侵入巖組成,分布于地熱水點北西側。呈巖株產出,巖性為石英斑巖、花崗斑巖。
受區域三南—尋烏東西向構造帶與河源—邵武北北東向深大斷裂的影響,地熱水點及其外圍斷裂構造十分發育。按其展布方向,可分為近東西向、北北東向、北東向三組斷裂系統,
2.2地熱水點深部特征
根據地熱水點地質環境條件,以及地熱水的埋藏分布特征,磷石背地熱水點存在2個斷裂脈狀熱水含水帶,即深部熱水含水帶和淺部熱水含水帶深部熱水含水帶大致分布于-10m標高以下,主要由近東西向碎裂巖帶組成,該斷裂為地下熱水的控熱、導熱構造破碎帶,對地下熱水的形成起控制作用。淺部熱水含水帶。大致分布在-10m標高以上,主要由北北東向斷裂破碎碎裂巖組成。它主要起到了貯熱、導水的作用。
地下熱水的成因,是一門探索性很強、較為復雜的課題。通觀本區區域地質構造特征,歸納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影響和控制。
3.1三南—尋烏東西向復雜構造帶的影響和控制
三南—尋烏東西向復雜構造帶,總體走向近東西向,傾向北,傾角63~67°,以其規模大、切割深、延伸長、多期次反復活動為特征。從下古生世至晚近期都有活動痕跡,利于成為地下熱水的導熱、控熱構造,對地下熱水的出露與分布起控制作用。通觀全區,尋烏橫逕溫泉、尋烏石牛湖溫泉、龍南夾湖溫泉、龍南湯湖溫泉、龍南豆頭溫泉、全南茅山溫泉、全南南逕溫泉等等,這些溫泉的出露與分布和三南—尋烏東西向構造帶有著密切的成生聯系。
3.2熱水出露在東西向與北北東向斷裂構造復合部位
熱水點北北東向斷裂帶位于廣昌—周田新華夏系構造帶內,斷裂產狀總體傾向南東,傾角70~79°,以其規模大、切割深、延伸長,自晚三疊紀至晚近期有過多次反復活動,為儲熱導水構造。
近東西向與北北東向斷裂復合部位(上盤)地應力集中,巖石破碎,有利于地下熱水的成生。如獅子峰溫泉、磷石背溫泉分別出露于北北東向及東西向斷裂復合部位,呈泉群出露。磷石背地熱水點熱儲呈近東西向帶狀分。地下熱水含水帶為斷裂構造破碎帶,形成模型為對流性地熱水。
3.3熱水出露與巖漿巖活動關系密切
地熱水點北西角出露有侏羅系侵入巖。熱水中普遍伴有大量逸出氣體,其中二氧化碳含量占97.8%,二氧化碳氣體的存在與巖漿活動起源關系密切。根據區域資料,測定其地質年齡約136Ma。由于巖漿的侵入活動,巖體本身的復雜元素,均為地熱水提供熱能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據區域資料,在花崗巖體中地熱增溫率為5.2~12.2℃/百米。溫泉氣中CO2的含量很高 (>96%),δ^13Cco2較重(-4.43%o~-5.50‰),屬幔源CO2;He同位素特征值(R/Ra)變化于1.36~2.1l之間,均大于1,有幔源He的加入;本區溫泉氣的的組合類型為二氧化碳幔源溫泉氣,從整體上來說屬于幔源無機成因氣,是地幔脫氣的產物。
南橋地熱水區熱儲呈近東西向及近南北向帶狀分布。地下熱水含水帶為斷裂構造破碎帶,模型為對流性地熱水。對流性地熱水資源為江西省最主要的地熱水資源,主要分布于隆起山地區。地熱水主要賦存于斷裂構造帶中,以斷層上盤巖層為蓋層,形成機理為深循環地熱增溫或深部放射性元素衰變增溫,增溫后的熱水沿斷裂帶運移形成脈(帶)狀地熱水資源,部分可能沿裂隙、斷裂上涌,以溫泉的形式出露地表,由于上升速度快,沿途散熱量小,尚來不及與其圍巖達成熱平衡,熱水主流帶附近形成局部的熱異常,熱異常中心地溫梯度比正常梯度高2-3倍以上。通過研究本區地熱水的形成地質條件分析,建立地熱水模型并分析其特征,對尋找該類型的地熱水及勘查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陳冬生,楊金華.江西省地熱資源成因及分布規律探討 [J].江西煤炭科技,2011 (3):121~122.
[2]孫占學,高柏,劉金輝.江西省橫逕溫泉區地熱氣體地球化學 [J].現代地質,2004 (1):116~120.
[3]楊明桂,呂細保,馬振興等.江西省地下熱水的分布特征與勘查方向.[A]江西省地質學會.江西省地學新進展, [C]江西科技出版社,2009.134~138.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7-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