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麗芳王玨
(1貴州省羅甸縣氣象局貴州黔南550100;2貴州省安順市氣象局貴州安順561000)
人工影響天氣在氣象防災減災中的作用和發展對策分析
■左麗芳1王玨2
(1貴州省羅甸縣氣象局貴州黔南550100;2貴州省安順市氣象局貴州安順561000)
我國是自然災害易發多發的國家,而氣象災害又因類別多、頻率高、強度大屬自然災害之最。氣象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和財產損失是難以估量的,例如,2015年的氣象災害共使逾一億人受災,尤以南方暴雨洪澇、西北干旱為甚,直接經濟損失高達上千億。近些年來,隨著暖化效應的增強,我國氣候多變所引發的極端氣象災害頻發,給經濟社會原本良性發展的局面蒙上一層陰影。如今,人工影響天氣在氣象學的用途逐漸增多,在減輕氣象災害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大。因此,我國要積極利用人工影響天氣,以減輕氣象災害出現的頻率,優化自然生態環境,共創美好家園。文章結合人工影響天氣在減輕氣象災害中的作用,就人工影響天氣未來的發展提出若干可靠建議。
氣象災害 防災減災 人工影響天氣 氣象學 作用
人工影響天氣主要指借助前沿的科技手段,在天氣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云層實施人工干預,進而成云致雨,最終達到降低氣象災害出現概率的目的。隨著氣象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影響天氣在防范、減少氣象災害方面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已成為氣象學家研究的重點。
1.1人工防雹減災
眾所周知,冰雹是一種對人類生命財產威脅較大的氣象災害。為減輕冰雹災害的負面影響,實施科學的人工防雹辦法顯得尤為必要。人工防雹是指借助火箭、飛機和高炮等把催化劑直接送至云中,破壞雹胚的水分傳送,遏制冰雹變大,最大限度地減輕冰雹災害的危害。
1.2人工降雨抗旱
隨著全球暖化的影響,我國北方易在夏秋季節交替或隆冬時節出現干旱,南方地區則會在三伏天遭遇干旱。旱災出現時,受災地的農作物灌溉所需水資源得不到有效供給,造成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群眾基本的生產生活用水量得不到滿足,直接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干旱災害在我國幾乎年年都有,人工降雨緩解旱情的需求越來越高。通常借助人工催化手段,選取最佳時機,基于不同云層的物理性質,運用火箭彈把催化劑播散到云中,增加云層中雨滴的直徑、數量及冰晶的數量,這樣不但增加了云層中降水的轉化概率,更直接增加了降雨量。
2.1加大科研力度,革新技術裝備,打造先進隊伍
各地政府要將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實施統一納入到民生的范疇之中,并定期投入充足的資金來支持人工影響天氣的技術研究,提高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實效性、安全性和規范性。另外,還要按時更新作業技術的儀器與設備,搞好統一管理工作。針對年限較長、喪失使用功能的作業裝備,要第一時間報告給上級并做更換處理,以防范作業過程中的安全事件發生,做好各種作業硬件裝備的維修與養護工作。此外,還要形成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人員的激勵機制,加強氣象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定期對作業人員開展專業培訓,使其均能掌握和應用人工影響天氣這門技術,打造作風優良、綜合素質過硬的人才隊伍,促進科技成果的順利轉化,提高預報、監測的精確性。
2.2提高防災減災的意識
各地氣象主管部門的負責人要時刻關注防災減災的動態,提高本地區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尤其是在冰雹和干旱天氣多發易發的時期,更要事先組織好作業人員,保障各項作業設施的完好性。同時,要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向本地區城鄉社區群眾免費發放“防災減災安全宣傳手冊”,舉辦涉及防旱防汛、人工影響天氣技術的專題講座,使防災減災意識深入人心。
2.3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機制
在防災減災方面,任何措施的落實到位均需要一套制度嚴密、保障有力的安全管理機制。為此,要立足于現實,編制一套系統的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方案,各地要配套制定相應的法律規范,形成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安全管控機制。與此同時,要加大現有裝備和技術成果的應用力度,搞好科學試驗的研究與推廣。就當前而言,人工影響天氣技術尚處在“幼年”階段,不成熟、不健全的地方依然很多。在氣象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仍有必要對人工影響天氣展開深入研究與技術改造,依托各項研發投入使各種氣象災害降到最低。例如,大力應用既有裝備及技術手段,進一步強化對儲存運輸彈藥、交通轉場和作業執行者等的監管,切實增強高炮、火箭和飛機的作業功效,不斷對其開展新一輪創新,推廣使用效益高且經濟性好的產品。
安全管理機制的健全有賴于作業安全,要實施安全生產負責制,尤其對于作業炮點,需遵循高效、安全的理念,突出安全首位,在實踐中完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操作程序。此外,還要針對一些潛在的或可能發生的安全事故編制可靠的應急搶險預案,并形成完備的作業安全管理體系。在作業執行的過程中,要嚴格規定空域申報,以防出現不顧安全而盲目執行作業的情形,從根本上保障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時效性和安全可靠性。
2.4結合當地氣象狀況,突出重點
對于溫暖區域而言,盡管水資源相對較豐富,然而局部發生水災的概率還是比較高的。因此,在汛期或雨季到來之前,防災減災主管部門就要事先搞好防汛指揮和準備工作,力求把排水工作真正落到實處。針對干旱區域來講,水資源無疑是寶貴的,面對水資源短缺的局面,需要立足于本區防災減災的實際技術水平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在確保不會對經濟社會構成影響的前提下,增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能力,利用這一技術辦法逐步增加降雨量,以防災避災,減少經濟損失。
我國防災減災的任務和形勢依然嚴峻,特別是局部性、區域性的氣象災害無法得到防治,這就給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因此,要針對不同區域氣象災害的差異性,有側重地運用不同的解決對策,第一時間發現問題,把氣象災害遏制在萌芽狀態,提高人工影響天氣技術的應用水平,從而挽救氣象災害所致的各方面損失,贏得更理想的社會效益。
[1]倪偉,黃艷飛.淺析人工影響天氣在氣象防災減災中的作用及發展 [J].吉林農業, 2010,13(12):247-248.
[2]鄭國光,郭學良.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 [J].中國工程科學,2012,10 (09):20-27.
P4[文獻碼]B
1000-405X(2016)-7-4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