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明
在出口內銷皆不佳的狀況下,連續兩年大幅虧損的千足珍珠謀求轉型投資民營醫院,意圖趕上醫療產業的熱潮
近日,千足珍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千足珍珠”,002173.SZ)發布的2015年年報顯示,公司已經連續第二年虧損。2014年與2015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1.8億和1.3億,逐年下滑38.7%、25.2%,與此同時營業利潤分別虧損1146萬元、6423萬元,同比下滑144%、460%,這也使得千足珍珠離“ST風險區”越來越近。
什么原因令其業績下滑如此迅速?公司又將采取何種轉型舉措來扭轉虧損局面?就以上問題,《投資者報》記者近日致函公司相關負責人,但截至發稿公司未能給出合理解釋。
主業虧損,陷入發展困境
千足珍珠成立于1997年,主要從事淡水珍珠飾品的加工、批發零售業務。根據十大品牌網統計,千足珍珠位列珍珠行業第三。
公司產品主要通過香港中間商銷往歐美,外銷比重一直在60%以上,隨著外貿形勢的整體下行,公司的經營也愈發困難起來。
珍珠作為非必需消費品,受經濟危機沖擊很大,下游公司存貨量越來越多,使得千足珍珠這樣的上游企業訂單量越來越少。
在出口不佳的狀況下,千足珍珠也曾想大力發展國內市場。但無奈珍珠在國內珠寶消費中占比很小,算上所有電商和實體銷售,零售規模也就占比1%到2%。再加上公司設計能力不足,無法形成較為知名的一線品牌。
此外,因為淡水珍珠養殖時間要在5年左右,高級珍珠產出率低,再加上人工成本越來越高,也使公司無法降低價格,獲得更大的銷量。
這些原因都使千足珍珠業績一再萎縮,整個行業發展乏力使其陷入發展困境之中,這也使得它不得不開始轉型,將目光放在更有“錢途”的行業上。
跨界醫療,成功并非易事
近年來隨著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臺,醫療產業開始大熱,據中國醫院協會民營醫院管理分會發布的《中國民營醫院發展報告(2014)》顯示,我國民營醫院數量由2005年底的3320家,一路攀升至2013年底的11029家。近10年間數量增長超過兩倍,與公立醫院日益接近。
發展這樣火熱自然也引來各路資本紛紛踏入。千足珍珠也趁此來了個大跨界,想要依靠投資醫療產業為自己找到新的增長點,扭轉這兩年來的虧損頹勢。
2015年6月,千足珍珠就發布重組預案,擬斥資15億元跨界收購建華醫院、康華醫院和福恬醫院各100%股權,價格分別為9.3億、4.8億、0.9億元。同時,定增募集配套資金15億元,6.26億元將用于建華醫院內科門診綜合樓建設項目,新建床位900張;3.04億元用于齊齊哈爾老年護理院建設項目;4.8億元用于康華醫院二期工程建設項目;0.9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此次收購的這三家醫院中,建華醫院與康華醫院都是有著特色科室的綜合醫院,分別擁有床位1200張和500張。福恬醫院則規模較小些,但也是溧陽市唯一的二級康復專科醫院、殘疾人康復中心。
千足珍珠如此大手筆跨界醫療產業,甚至欲將自己更名為“創新醫療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可謂對這次轉型期待之大。而且投資方都是自己人,更看出其決心。
但是,民營醫院的前景真的如描述的那么燦爛么?
其實,在目前的環境下,雖然民營醫院在數量上與公立醫院的差距越來越小,但在整體規模和技術水平上仍然與公立醫院差距很大,有86%的醫療機構床位不到100床,門診量和住院量也只占總量的10%多。
當前的民營醫院仍處于被邊緣化的地位,人才、稅負、用地都有很大的限制。
醫務人員多是“一老一少”格局,一邊是公立醫院退休人員,一邊是剛畢業大學生,中青年骨干不僅很難培養也無法長期留住。
而且與享有政府財政補貼及各種稅費減免的公立醫院相比,民營醫院少有財政補貼,還要承擔一定的稅負。再加上民營醫療機構在電價、水費等方面都享受不到公立醫院的同等待遇,都使得民營醫院資金壓力越來越大。
經營用地也一直是民營醫院的一個大難題。公立醫院享有土地劃撥權,民營醫院卻難以享有相關便利。如按市場價購地,兩者價差十多倍甚至幾十倍。因此,絕大部分民營醫院不得不采用“租賃商鋪”的方式來經營。
各種各樣的限制,使得投資方一旦收購民營醫院,就要幫其解決以上種種問題。在土地方面,要具備一定政府資源與協調能力,可以幫助民營醫院獲得土地使用權。在管理方面,最好能為醫院帶來具有國際標準的醫院管理經驗,幫助醫院提升服務水平、優化成本管理。在最缺乏的醫療人才方面,也最好能為醫院帶來人才資源或者與公立醫院人才合作的機會。
而千足珍珠在這些方面可能只能夠改善醫院的用地、樓房以及床位等硬性環境,而對軟性資源并不具備相應的積累、資源和能力。這也許會使三家醫院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無法釋放更大的潛力。而一旦遇到軟性環境上的困難,千足珍珠將會耗費更大精力和資本來解決問題。
雖然如此,出手大方的背后肯定要求足夠可觀的回報。千足珍珠收購的這三家醫院承諾,2016年貢獻給母公司的扣非后凈利潤總和將不低于1.6億元。
翻看這三家醫院往日的業績,其中康華醫院2014年度實現營業收入2.14億元,凈利潤0.17億。承諾2015至2017年扣非后凈利潤分別不低于0.36億、0.5億和0.58億元。
建華醫院2013年與2014年營業收入分別約2.8億和3億元,對應的凈利潤為0.41億和0.46億元。承諾2015至2017年實現扣非后凈利潤分別不低于0.79億元、1.05億元和1.23億元。
而福恬醫院2014年營業收入為0.14億元,凈利潤394萬元。承諾2015至2018年度扣非凈利潤分別不低于680萬元、840萬和980萬元。
這種迫切想在醫療行業賺大錢的態度,能否解除公司的燃眉之急,以及對于未來的承諾是否會實現,都令投資者心中存疑。畢竟跨界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