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人類熱衷于“合影”已經不是什么秘密了。甚至幾百年前人們就已經開始用各種方式留下自己心中的那些精彩時刻,留住最美的自己。科技在飛速的進步,人們也因此可以利用更先進的設備進行合影。與此同時,合影的方式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本文重點討論的是設計在“合影文化”中的應用,并分析出現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保存;商機;需求;存在感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08.243
0 引言
合影:合在一塊兒照相,也指合在一塊兒照的照片。簡單來說人們合影的原因就是:“留下”那些人們認為難得的瞬間。
雖然最早的照相機出現在1550年的意大利,但第一張照片人類卻等了很久:1822年,法國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八個小時的曝光。
但在此之前人們也早已使用過別的方法來進行類似“合影”的活動,比如畫像、制作雕像等。合影的原因很多,合影這一現象也非常常見。我們在重大的典禮、遇見重要的人或物時都會選擇去合影。比如學校每年的畢業典禮、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等。
1 被“扭曲”的合影
上世紀末,人們已經開始習慣于使用(實物)相冊。合影后的照片會被送去照相館洗出來,并一張一張地保存在相冊中,閑來無事時拿出來翻看一下真是何等的愜意。有些特別重要的合影,如全家福、結婚照或與特別要好的朋友的合影甚至會被人們裝裱起來并放置在家中比較顯眼的位置。人們的這些做法體現了他們對一起合影的人或是對過去那些美好時光的珍惜之情。
在此期間,人們已經開始研究數碼相機技術:1995年性能最好的數碼相機的像素只有41萬;到1996年達到81萬像素,數碼相機的出貨量達到50萬臺;1997年又提高到100萬像素,數碼相機出貨量突破100萬臺。
本世紀頭十年,數碼相機已經開始逐漸被廣泛使用。人們可以將大量的照片存放在電腦、光盤、硬盤等電子設備中。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們更是可以將電子照片發布在各種網絡平臺上。而這些照片中70%可以算作是“合影”。
進入21世紀,人們的合影來得更加容易:卡片機、拍照手機的盛行讓人們隨時隨地都能享受拍照合影的樂趣。
世界上第一款內置攝像頭的手機是夏普公司于2000年推出的J-SH04,內置10萬像素及256色屏幕。但由于日本通信市場的封閉性,這款手機并未造成反響。同年諾基亞7650、索尼愛立信T68i為主的第一代拍照手機開始登陸市場。隨后,拍照手機便進入了發展階段,索尼愛立信K750i作為一款不僅200萬像素的傳感器,也集成了自動對焦系統和氙氣閃光燈的手機,使得手機拍照體驗接近數碼相機。2007年,以諾基亞N95為代表的機型,不僅內置了500萬像素自動對焦攝像頭,本身也是支持3.5G網絡、GPS的機型,智能拍照手機的雛形誕生。
如何處理這么多的照片也成了一個“問題”。僅僅把他們暗無天日地存放在電腦中總是讓人們有些不甘心。于是許多可以曬合影的網絡平臺悄然出現。
QQ空間、新浪微博以及校內網的出現更是讓年輕一族們登上了秀照片、秀合影的頂峰。
隨即也就衍生出了一種“自拍文化”。有人覺得“自拍”不該算作“合影”的一部分。可以這樣理解,但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人們自拍很少有只拍自己或是自己身體一部分的。大部分的自拍照其實是拍攝者和其他人或物一起合拍的。
而如今的合影并不像以往那樣嚴肅,似乎多了一些心血來潮。有時更多了一些“造假”情節。對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合影已經不僅僅是留下一段回憶或記錄美好瞬間那么簡單。他們開始注重照片的美感。而更在意的是將合影發布在網絡平臺上,并等待他人的羨慕與稱贊。
合影本身并沒有什么所謂合適與不合適。而有時讓人覺得“不合適”的是人們合影過后處理這些合影的方式。隨著數碼相機、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拍照更加容易了。與此同時人們更應該注意合影的時間與地點。
每一張照片,其實都是我們人類與大自然的“合影”。我們人類有時卻不尊重跟我們一起“合影”的大自然。許多旅游景點、名勝古跡,我們可以看見有人踐踏草坪、攀爬到文物上合影。也許在他們心中,只有這樣做了才能“值回”票價。
2 合影的商機
在討論設計在合影中的應用以前,不得不分析的就是“合影”中存在的各種商機。因為設計總是以發現了其中的商機為出發點的。
最早利用合影這一方式賺錢的是畫家。五百年前當還沒有照相技術的時候,畫匠們可以利用自己的繪畫技藝幫助人們留住那些精彩的瞬間。但這時的消費者往往只限于王室貴族們,他們想要把最美的自己“留住”,于是會請繪畫技藝精湛的人為自己畫像。像吳道子一類的著名畫家甚至會被黃帶派出游覽名勝古跡然后回來將看到的美景用繪畫的方式再現出來。我國古時的繪畫技法以水墨畫形式為主,哪怕是工筆畫也最多花費畫家們幾天的時間。但是西方的藝術形式是以特別寫實的油畫為主的,為了得到一張“合影”消費者往往要等上至少一個月。最為“悲慘的”就是蒙娜麗莎,她到去世時達芬奇也沒有完成她的畫像。
1839年攝影術發明了,但直到19世紀末世界各地開始有了照相館。但由于技術落后與設備的昂貴,照片全部都是黑白影像的且極其不易保存。即便如此人們還是把去照相館合影當做一種奢侈的活動。照一張合影的錢甚至需要好多家庭積攢很久。在那個年代,攝影是很賺錢的工作。人們也非常珍惜合影。
近些年的合影商機主要來自于所謂 “合影式旅游”的出現。簡單的來說,“合影式旅游”就是“到此一游”的升級版。浮躁的游客在來到景點后并不在意優美壯麗景色給他們帶來的感受,取而代之的是“拍張照片足以”的形式。言外之意,浮躁的人們只想留下他們來過的“證據”僅此而已。多年前,素質低下的游客喜歡在著名景點刻上類似“到此一游”的字樣。如今人們的素質似乎有所提高,刻字的人在逐漸減少。但拍照留念的人數卻在直線上升。其實“初衷”都是一樣的,即證明我來過這個(很有名的)地方了。
抓住了大多數游客這種“合影式旅游”的心理,許多旅游勝地(國內居多)甚至會在景點選一個角度最好的位置作為“官方合影位置”。在這里你可以從最完美的角度和建筑物等合影,但是是用景點工作人員那里提供的相機。不只是名勝古跡,這種“官方攝影”在各大游樂園里同樣隨處可見。你可以和米老鼠、唐老鴨們合影,你可以和大摩天輪合影等等。景點的工作人員總是會利用他們特別的優勢來“幫助”游客們合影。比如在云霄飛車的軌道上裝上高配的照相機,可以拍到你和在朋友在半空中尖叫的樣子。當然,想得到以上的合影你必須額外付錢才可以。
3 設計在“合影文化”中的應用
如前文所說科技在進步,人們所追求的事物也在不斷變化。進入21世紀人們已經不再滿足于傳統的合影方式。在這一過程中人們的思維在變化,而設計師與商人們也看到其中的商機從而有更多的周邊產品以及設計產物誕生。這些產物能夠讓人們更加舒適,當然這其中的和大一部分能夠讓商人們賺到更多的錢。
首先來說一下實物產品,三腳架的重要性自不必說幾十年前人們就已開始使用,雖然那時人們不叫它“三腳架”。三腳架的作用無論是對于業余用戶還是專業用戶都不可忽視的,它的主要用途就是穩定照相機,以達到某種攝影效果。最常見的就是長曝光中使用三腳架,用戶如果要拍攝夜景或者帶涌動軌跡的圖片的時候,曝光時間需要加長,這個時候,數碼相機不能抖動,則需要三腳架的幫助。而如今的三腳架設計越來越精良,能夠實現的功能也越來越多。從單純的穩定相機到可以勻速旋轉甚至有的還可以定時升降。自拍桿是近些年非常流行的所謂“神器”。其實他的發明要早于拍照手機,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有已經有“自拍桿”出現了。
在1984年手機還未普及之時,就有人首次為自拍桿申請了專利。當時,英文中還未出現“自拍”這個單詞,更別說將其錄入字典了。與最新自拍桿相比,第一臺自拍桿既不美觀也不受歡迎。
第一臺自拍桿由日本人上田宏(Hiroshi Ueda)和美馬有二郎(Yujiro Mima)發明,起名為“袖珍相機支撐式伸縮擴展器”,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出最早自拍桿又傻又可愛的樣子。
不美觀而且很笨重。當時的手機沒有攝像頭,更不用提智能手機的前置攝像頭了,所以上田宏的自拍桿只能加上一面鏡子,這樣拍照時人們就能看到攝像頭中自己的樣子。據BBC報道,發明這臺擴展器時,上田宏在日本美能達(Minolta)公司工作,這項專利一直為他持有,直到2003年專利失效。上田宏稱它為‘凌晨3點的發明,因為它到來得太早了。”
多年以后,2005年另一位發明者韋恩·弗洛姆為“相機支撐器和支撐器的使用方法”申請了專利,再一次將自拍桿展示在世人面前。他稱自己的發明為“快捷豆莢”(Quick Pod)。弗洛姆與上田宏一樣,覺得當時智能機還未流行,自己的發明可謂是生不逢時。他告訴讀寫網(ReadWrite):“如果沒有我的發明,現今的自拍桿不可能問世。”各種電子軟件的開發對新時代的“合影文化”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PhotoShop(簡稱PS)作為一款圖像處理軟件已經被人們使用了超過20年,起初它只被少數人所掌握,而如今它已被越來越多的大眾群體所掌握。PS的強大使得人們不僅僅可以利用它來修改圖像,對其熟悉的操作人員甚至可以利用它來創造圖片,捏造合影。
之后衍生出的修圖軟件如美圖秀秀、可牛影像都相當于是簡化版的Photoshop。有些用戶(女性為主),將自己的影響處理得過于美麗以至于和本人相差甚遠。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能看到類似這樣讓人哭笑不得的例子。
網絡平臺的盛行也讓人們開始逐漸更青睞于“電子相冊”。它們的設計越來越人性化,以至于好多人甚至不想再把照片存放于電腦中,全部上傳到網絡平臺上既可以省空間又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何樂而不為呢。好多虛擬平臺更是鼓勵用戶這樣做,每上傳一張圖片就可以得到相應的獎勵。
設計上的演變以及不同產品的出現反映出了用戶的需求在不斷地變化。從前人們只是希望留下影像,而現在大部分的人更在意的是自己被拍攝得美不美。
更多非專業人士已經開始學習如何構圖、如何調節感光度等等。在網上也出現了更多帖子以及教學教人們怎樣拍攝出更好的照片。甚至有許多帖子在教人們如何在合影中(尤其是集體大合照)中搶鏡。
4 演變原因分析
萬事皆有因,上文中提到的各類現象的存在當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這些現象的出現以及各種形式的演變也一定有其原因。
生活的壓力在逐漸變大,人們也因此希望在留影時體現出自己最美的一面。許多人被繁忙的工作壓得喘不過氣,變得沒有以往自信,所以希望通過曬合影等方式來耍存在感。也可以說現在的物質條件比以往更豐富了。人們可以更加自如地利用。
追求美是人的一種本能。哪怕照相技術發展得再先進,還是有很大一部分人愿意去欣賞油畫、素描、水墨畫、雕塑等藝術形式的“合影。”這些藝術形式中融入了很多作者的主觀思想在里面。這是因為有了主觀思想的融入才讓我們覺得事物更加的美、有魅力。人們用軟件去修改圖片其實是一種本能的表現。而設計師與商人們也正是抓住了人們的這種心理才有了更多的類似美圖秀秀的軟件出現。而這一趨勢也一定會愈演愈烈,因為目前來看這是人們的需求所致。
設計師所做的不應該僅僅是跟隨潮流跟隨人們的喜好,更應該做的是為人類、自然的未來考慮。因為我們的“稍不留神”也許就會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讓人們養成新的習慣。而它們是好是壞可能需要許多年的時間來讓人們進行評判。
參考文獻:
[1]中國日報[M].雙語新聞版塊,2015.
[2]于琪林.照相機與鏡頭[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蔡富田(1990-),男,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從事工業設計工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