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財經大學 山西 太原 030006)
?
關于市場有效供給公共物品理論研究
呂維倩
(山西財經大學山西太原030006)
由于公共物品所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因此公共物品政府供給在20世紀中期的學者心中為大勢所趨。但隨著人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公民需求日益多樣化,此刻政府無法滿足,且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公共物品的類別和屬性也相應發生改變,于是公民開始重新審視市場功能。諸多文獻和實踐證明,在很多前提下,市場完全可以有效提供部分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有效供給;市場供給
首先是公共物品的類別進行了擴展。布坎南認為介于純公共物品和純私人物品之間還存在大量的“俱樂部物品”,這些物品具有非競爭性和排他性,當其消費超過物品規模時就會發生擁擠。正因為由于擁擠會造成使用低效,因此決策者開始制定一些收費制度來實現排他。因此公共物品選擇何種供給方式則主要決定于排他技術的提升和個人偏好的多樣化,這便為這些物品能夠由市場供給提供了理論基礎。
其次技術進步以及環境的變化也為公共物品的市場供給提供了可能。戈爾丁曾說,若公共物品不能由市場供給,并不是完全因為市場失靈,而是排除不付費者的技術沒有產生或者經濟上不可行。現如今,隨著技術水平的提升,公共物品的屬性是可以發生變化的。而環境的變化也可能改變公共物品的特性,例如公園本質為公共物品,但人數擁擠時由于增加一個游客會降低消費質量,因它此時屬性發生變化,具有排他性。此外私人擁有保鏢,泳池也是替代了部分的公共物品。
既有理論和文獻也論證了市場供給公共物品的可能。公共物品的市場供給,起因于政府失靈問題。德姆塞斯從技術角度出發,認為不同的人針對同一公共物品有不同的偏好,在可以實行使用者付費的情況下,私人企業是可以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布魯貝克爾則認為,針對于公共物品出現的搭便車問題缺乏實際研究,現實中并不是所有公民都是理性經濟人,其實際存在著很多影響公民表達個體偏好的因素,公民在通過比較收益后會避免選擇短期利益而損失長期利益。因此搭便車問題雖然存在,但并不十分嚴重,針對此,史密茲指出可以再利益相關者之間訂立契約,根據之前所述的一致同意原則來決定。
最后制度水平的提高和變遷以及交易成本的降低也提供了可能性。現代產權理論認為,公共物品市場供給之所以存在市場失靈,是由于其產權不明晰所導致。此外,交易成本較高會影響物品的供給方式,這也是學者認為政府相對于市場供給的有效之處,但是如若針對有限成員如社區等,其公共物品的供給變可以通過成員協商降低交易成本來提供,例如社區內垃圾清理及保安等。基于以上因素,有關產權制度設計水平的有效提高和變遷都提供了方向和可能性。
在亞當.斯密看來,提供公共物品是國家的天職,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需求日益多樣化,政府規模愈加膨脹,此時政府不僅財政有限,人浮于事,使公共物品總體供給不足,而且政府供給與公民需求不符合,滿足不了多樣化的集體偏好,此外政府壟斷過多,腐敗嚴重,不僅未降低供給成本,而且也造成了低效浪費的嚴重現象,引發了“政府失敗”問題。諸多學者將政府失敗原因歸結如下:
1.政府久日缺乏競爭機制和動力導致低效。由于政府天然的強制力,并以法律作為后盾,這間接導致了政府內部出現極其嚴重的懶惰成性,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缺乏競爭力,在提供和分配公共物品時顯得漫不經心,不僅導致了生產和經營的低效,也出現了分配的低效,這樣做及損害效率又損害公平。
2.政府人員作為“人民公仆”和“理性經濟人”之間的矛盾。這兩者矛盾,直接導致了政府官員在提供公共物品時存有私心,謀取私利,出現腐敗尋租等現象。
3.社會需求多樣化和政府有限能力之間的矛盾。人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在不斷提高,公民需求也在日益多樣化。但政府無論是財政能力還是資源都很有限,很難適時為公民提供高質量大數目且豐富的公共物品,如此便滿足不了人民需求,也就與當初政府存在的目的相違背。
4.政府決策失誤造成公共物品供給既缺乏效率也缺乏公平。政府能夠良好制定供給政策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政府應該準確搜集公民需求。但在現實情況中由于個體偏好和集體偏好難以明確,造成政府在某些方面決策失誤,盲目供給,一方面造成收益人群分配不均,另一方面供需不相一致,直接造成資源浪費。
公共物品的市場供給固然存在其合理性,但并不是所有的公共物品都適合市場供給。公共物品的供給效率高低取決于其供給方式的選擇,而公共物品的兩種屬性是影響供給方式最重要的因素。公共物品的兩重屬性和配置方式主要取決于排他技術的發展或經濟上是否可行。因此理性分析公共物品供給的成本和效益,才是決定公共采取何種供給方式的關鍵。市場若想有效提供公共物品,需要滿足一下先決條件:1.市場供給的公共物品從理論上說必須是準公共物品。2.市場供給的公共物品從技術上說必須可以實現排他。3.市場供給的公共物品從產權上說必須明確。4.市場供給的公共物品從制度上說必須得到政府保障。
只有滿足以上先決條件,市場供給才會有效。
綜合以上所述,公共物品市場提供存在可能,并且也將必然和政府一同提供公共物品。但首先要明確的是無論供給主體是否多元,公共物品的供給都應以政府為主導。因此有關公共物品市場供給的制度設計不可避免要在政府的重要參與下進行。
若某些物品不僅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同時也具有私人物品也就是經營性特征時其可在政府主導下通過市場來生產提供。在制度安排中不僅要良好引入市場機制,還要引入競爭機制。實際上,我們所熟知的四類公共物品(包括純公共物品、收費公共物品、有限免費公共物品以及共用資源)包含著不同特點的公共物品,因此在研究公共物品市場供給中,應根據其特點差異選擇不同的市場機制方式。
1.政府需要明晰產權為市場供給奠定制度基礎。正如前文所言,市場提供公共物品之所以經濟上不可行,是因為產權不明確,而在一國范圍內,產權的界定是靠政府來安排。因此政府要明確界定公共物品產權,例如將基礎設施出售給企業或者是將基礎設施企業股份化,通過一定制度手段來明晰和規制市場才能真正實現公共物品市場供給的集約化。此外市場經濟是自由經濟,但也要遵循一定的法制制度進行規制。政府在市場供給過程中除去明確產權外還要制定理性規章還規范市場運行。
2.公共物品市場供給必須遵循市場規則,打破壟斷。壟斷導致供給低效、低質,且容易存在腐敗尋租現象。公共物品市場供給動機來源于政府失靈以及消費者的超額需求。消受眾者自愿選擇通過市場供給來消費公共物品的重要原因便是其需求過多政府無法滿足。這種超額需求自然而然會引起具有敏銳力的企業關注,也就是眾所周知的“有未滿足的需求就一定有市場”,既有利益可尋,就一定要遵守市場規則,若市場供給業務唯政府是從而不顧市場規律,則必定會引發市場混亂,最終造成嚴重后果。
3.政府在市場供給中應扮演重要角色。公共物品市場供給并不意味著完全擺脫政府理性安排,相反,政府需要在此過程中扮演主導者的角色才能是公共物品市場供給集約化。首先政府需要扮演激勵者角色:政府應該出臺一些優惠政策來誘導企業或是社會資本來投資公共物品;其次政府還應扮演規制者的角色:市場供給離不開政府政策管制,公共物品具有公共性,最終目的是要滿足公民利益,因此營利性市場也要承擔公共責任,接受政府管制;最后政府還要扮演監督者的角色:市場供給公共物品需要政府監督,通過監督可以是市場本身做到規避腐敗、浪費等問題,因此監督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呂維倩(1991-),女,碩士在讀,山西財經大學,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