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經濟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35)
?
東北經濟怎么了?
熊志強楊松坤馬驍
(軍事經濟學院湖北武漢430035)
在計劃經濟時期,東北經濟曾經輝煌過,但是進入改革開放以來,東北地區的經濟似乎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的潮流,雖然在此期間,國家也提出了“振興東北”等類似的口號,也確確實實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來扶持東北的產業,但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到底是什么因素制約著東北經濟的發展呢?為此,筆者分別從東北的產業結構、市場競爭和人才培養角度來研究東北經濟改革創新的重要性。
東北經濟;改革創新
當前我國正處于深化經濟改革的調整時期,可能細心的朋友會關注到東北的經濟形勢在最近一些年的經濟報告中的形勢不容樂觀,可以用“每況愈下”來形容。這幾年東三省的經濟經濟增長都在全國連續墊底,遼寧甚至跌成負數。曾幾何時,東北地區被稱為共和國長子,是我國近代工業的搖籃,在解放初期,經過國家大規模的經濟支持建設,基本建立形成了以鋼鐵、機械、石油、化工、建材、煤炭等重工業為主體的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的工業基地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對全國的經濟建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而現在,東北由原來光鮮耀眼的明星成了拖累全國經濟增速的“吊車尾”,尤其是我國由計劃經濟轉逐步為市場經濟的這二十多年。
讓我們不經疑問,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如此“匪夷所思”的現象發生的呢?其實東北地區的現狀可以看成中國實體經濟的縮影,因此研究制約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因素,不僅對振興老工業基地經濟,而且對實現全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總目標,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其實影響東北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很多,不過筆者認為以下三個因素是影響東北經濟的關鍵因素。
一是傳統工業的優勢地位逐漸喪失。首先,東北的經濟發展主要是依賴于資源的,其經濟發展結構是典型的資源型產業結構經濟模式也是以國有企業為主導的重工業為主,由于當地的礦場資源也非常的豐富,其制造業也就地取材,源源不斷地為制造業提供礦產資源支撐,如遼寧的煤炭資源、有色金屬、黑龍江的木材、石油資源等。工業在東北地區的經濟比重中占50%以上,尤其是重工業。龐大的工業體系以國企的形式存在著,國企一直讓人們所詬病的就是活力不足、缺乏創新。原先國內的工業市場沒有飽和,東北生產的東西運往全國其他地方,所以經濟發展的還比較好。但現在各省工業體系逐漸完備,并且形成市場競爭,加之近幾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化,一些原材料價格大幅下探,依賴資源型的地區開始舉步維艱,像山西、河北等,經濟都不同程度地下挫。東北的煤炭、石油、煉鋼等成了過剩產能,而近來中央正力促化解過剩,給過剩產能斷奶。而對資源的長期開發導致東北老工業基地采掘和原材料工業的優勢逐漸消失,這種類型的產業除了不可持續發展外,還面臨這產業鏈條太短,市場附加值少等一系列問題。其次,制造業面對國內激烈的市場競爭,優勢已喪失,舉步維艱。如沈陽、哈爾濱的制造業企業,工業增加值、利稅等指標明顯低于沿海新興工業地區,而資產負債水平卻高于這些地區。第三,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國際國內市場將進一步趨于連通,屆時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制造業將直接承受來自進口產品的強大壓力。
二是市場化程度不夠,因為東北的經濟比較單一,以國企為主,私有企業難以與之競爭,市場不是通過競爭來切割,國企里面的行政干預要多于市場的自由調節,所以會引起調節失靈,也就會帶來過剩產能。只要是經濟好的地區,市場化程度一定很高。市場經濟體制讓市場來配置社會資源,通過價格,各生產廠商之間就會進行競爭,優勝劣汰,就會使有的企業發展,有的企業收縮,這樣市場才會有發展,經濟也會有增長。反觀東北地區,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來,當年與華盛頓媲美的長春,當年與巴黎稱為姐妹城的哈爾濱,世界聞名的工業地帶東方魯爾沈陽,以及完全由德國規劃設計的大連,均在幾十年后的今天,淪落為國內二三線城市。再看江浙滬廣深等市場開放程度比較高的地區,私營企業遍地,成為我國經濟活力最飽滿的地區,這是為什么?說白了就是市場在起作用,政府干預相對較小,所以那里的市場一定比東北市場要活躍一些,經濟好也就不足為奇。
三是人才引進乏力。作為中國計劃經濟模式下的標兵,東北再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遇到了相當大的阻力,但是改革開放的大潮也是無法阻擋的,計劃經濟已經不適應中國的經濟發展,由于計劃經濟體制慢慢退出中國,國企普遍出現經營困難,所以沒有辦法給年輕人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越來越多的東北人開始外出尋找就業機會。而國企的一家獨大嚴重擠壓了民營企業的生存發展,眾所周知,民營企業才是提供大量工作崗位的最佳途徑,所以這就造成了東北地區出現了比較多的剩余勞動力,他們不得不為了生計而選擇離開東北。東北難以留住人才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東北很多地方深受傳統體制思維的影響,能找到一份工作的核心不是個人能力素質,而是人情關系,在這種不以能力而是依靠關系的親疏遠近和金錢多少來衡量工作好壞的環境里,真正的人才很難脫穎而出,經濟滑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東北經濟現在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可能不僅僅是東北地區所存在的特例,只不過東北地區表現的比較嚴重,筆者相信在全國其他地方或多或少也會有類似的問題,解決好制約東北經濟發展的問題對于全國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也會有很多的借鑒意義。為此,筆者想了以下幾點解決措施:
首先要去過剩產能,要結合國家具體政策,做好“三去一補一降”。調整產業結構,就是要對國企進行改革,防止落后產能成為資金的無底洞,好的企業可能因為挽救落后產能而被拖累。優化經濟結構,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進一步打破地區、行業、所有制界限,優化資源配置,推進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防止重復建設。推動裝備制造、鋼鐵、石化、汽車等傳統優勢產業的結構調整。我想從國企改革為切入點,必須以壯士斷腕的決心“砍掉”僵尸企業。據官方的調查數據了解大約有幾百家這樣的僵尸企業,以前由于各方面的利益牽連一直勉強拖著,但是到了現在的關鍵時期,這一步我們不得不走了,國有經濟有這么多僵尸企業,如果繼續保留的話,東北經濟就會病入膏肓不改革國有經濟,我們的經濟就像是得了“經濟癌癥”,嚴重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相反,民營企業基本沒有僵尸企業,因為民營企業按照市場競爭來配置社會資源,各方面的牽扯不會太多,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能夠按照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原則自由地進出市場。其次是培育現代市場,就是東北經濟要轉型,從國企主導轉為市場主導,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防止經濟結構單一,在陷入危機時卻無法用其他經濟來彌補過失。最后是重視人才、運用人才,經濟如戰場,沒有吸納人才的機制是很難打贏戰爭的。因為改革創新,只有人才才能引領經濟走出泥潭。
當然,個人認為解決東北問題的關鍵還是政府機構轉變傳統的思維觀念。李克強總理也曾在講話中講到“投資不過山海關”,還聽東北一些企業家說,搞個項目仍需蓋200多個章,沒幾百天根本辦不下來,與南方的營商環境存在不小差距。說明計劃經濟給東北帶來的不好的弊端還沒有很好的解決,東北官場上還留有很濃重的官僚作風,政府干預市場的權力很大,所以很多人利用政府的職能權力以權謀私,給東北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很不好的影響,嚴重打擊了市場經濟的活力,所以現在的當務之急就是積極響應中央部署的簡政放權,政府把該放的權力放掉,減少干預市場權力,把該管好的事管好,尊重市場和法制,從而減少尋租等腐敗行為的產生,進而提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行政效率和能力,這對整個中國的經濟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市場經濟的巨大作用,東北也就會引來投資,經濟自然而然就會蒸蒸日上,也就會實現經濟的振興。
[1]王亞豐著東北地區經濟發展模式研究.
[2]劉洋,劉金凌著.東北地區產業發展與結構演變.
[3]2016年31省市區GDP排名出爐9省份超過3萬億元.http://news.ynet.com/3.1/1702/21/12437902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