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財經職業學院 重慶 400000)
?
重慶市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的探析
王偉偉
(重慶財經職業學院重慶400000)
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密不可分,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職業教育進程加速,職業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顯得尤為重要。本文立足重慶市,簡要分析了重慶市當前的經濟現狀、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剖析了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筆者就如何協調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提出了一些思考。
重慶市;職業教育;經濟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互聯網+”、“工業4.0”、“工匠精神”等新詞匯涌現,他們的外延和內涵都與“職業教育”有著極大的關聯。職業教育作為國家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基礎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一樣,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應將之視為推動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動力。
據重慶市統計局公布的2016年上半年重慶經濟運行情況顯示,上半年重慶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8000.8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0.6%,較全國高3.9個百分點。重慶經濟已經連續十個季度全國領先,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經濟的高速增長離不開科技人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在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實施情況的報告時指出,新增技術技能人才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成為實體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
1.財力支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在全國率先嘗試健全了覆蓋中高職、公辦民辦的生均經費撥款制度,并確保教育附加的30%以上用于職業教育。
2.職教發展。按照城鎮體系規劃,重慶市將主城區作為職教核心區,將位于渝西地區的永川區和位于三峽庫區腹地的萬州區作為兩大市域職教基地,將涪陵、黔江、江津、合川四個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成為職教區域中心,形成輻射全市的職業教育網絡。目前,重慶市中職立項建設80個市級重點(特色)專業,高職建成60個具有服務產業發展能力的專業。到2017年,重慶市中等職業學校將調整到160所左右,在校生規模保持在45萬人左右;高職院校增加到40所左右,在校生規模達到30萬人左右。
3.人才培養。各職業院校多渠道培養和引進“雙師型”教師,重慶市“雙師型”教師達到1.1萬人,職業院?!半p師型”教師占專業教師的比例為50%。重慶各職業院校為使學生明確自己的就業崗位,培養企業的‘準員工’,積極聯系企業,相繼摸索了眾多校企合作模式如“訂單式”、“冠名班”、“校中廠”等。近3年,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數年均增長14.3%,學校為企業培訓人數年均增長61.6%,有力增強了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近5年來,重慶職業教育院校已向社會輸送畢業生110萬人,城鄉勞動力接受職業培訓比例超過63.5%,助推全市每年新增城鎮就業70萬人左右。
1.產業結構影響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
從當前職業學校專業設置看,基本呈現出專業設置數量多、覆蓋面廣等特點。而從實踐操作和長遠發展審視,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在與產業結構緊密對接、主動適應和調整優化專業結構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永川區是全市重要的制造業基地,但是在其區域內的所有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中,制造業的招生人數非常少,與區域定位所要求的人才需求有較大差距。涉農專業問題也很突出,農業結構的調整步伐加快與相關專業緊缺之間的矛盾,導致農業技術人才緊缺,限制了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2.職業院校招生難
盡管職業院校畢業生有非常高的就業率(據資料顯示,1996年—2014年,中等職業教育連續9年就業率在95%以上,高等職業教育畢業半年后就業率達到了90%),但是職業院校仍面臨著招生難的困境,許多職業院校的招生計劃完成不到一半,主要原因:一是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社會榮譽度沒有足夠的吸引力;二是社會的偏見、高職學歷認可度低等原因導致高職院校的學生不能獲得相應的社會地位;三是待遇不高,職校學生在校期間考取的證書并不被企業認可和看重,他們和沒有經過任何培訓的社會招聘人員相比技能更高,待遇卻相當;四是職校學生在擇業、升學、報考公務員等方面也存在著諸多政策限制和歧視。
3.技能人才流向沿海
重慶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使得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人才數量需求已轉變為質量要求。而每年職業院校培養出來的數萬名技術人才,大多流向了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如珠三角、長三角地區,但是有限的教育資源局限于向外地輸送人才,不利于重慶的戰略發展。
1.按區域產業崗位設置專業
各職業院校應做好區域內產業分布及崗位設置的調研和預測,提高校內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結構匹配度。目前高職院校在財經、土建、電子信息,中職學校在信息技術、加工制造、教育等專業設置富余,但在農林牧漁、輕紡食品等專業設置短缺。根據重慶各區域產業結構發展,在不同專業招生規模上進行切和實際的增減,以滿足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規格和數量的需求。同時,加強所設專業的內涵建設,塑造所培養人才的不可替代性。專業建設的關鍵是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其實現途徑是科學的課程設計,所以要突出專業的核心課程,因材施教。
2.多管齊下培養復核型人才
首先,加強輿論引導,提高社會公眾對職業學生的認知。一是政府機關、企業提供相應的就業崗位,評職稱、加薪等方面予以公平對待。二是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強化各教育類別的平等,從小學到中學,加強宣傳。其次,各職業院校改革人才引入與培養模式。開展“3+2”中職與高職人才培養改革,中職畢業生可通過對口招生、單招和直升等方式升入高校,開展“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人才一體化培養改革,擴大高職‘單招’規模。
3.深化校企合作,留住人才
推進產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加快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建立教師實踐基地和學生實訓示范基地,引導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通過深化校企合作成為教育型企業。在主城區、萬州區、永川區等產教聚集區域建設職業教育園區,建立與園區互動聯系機制,促進產教協同發展。各職業院校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主動響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吸納行業企業參與辦學,安置、推薦畢業人才,縮短學校和企業距離,實現與政府、企業協調的良好生態。
[1]涂銳.對重慶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幾點思考[J].職教論壇,2012(11).
[2]楊慷慨.重慶永川“城校互動”職教發展模式的可持續性發展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16(6).
[3]朱德全,徐小容.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的聯動邏輯和立體路徑[J].教育研究,2014(7).
本文系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重慶職業教育與產業結構調整協同發展研究”(項目號:2015-ZJ-010)和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直轄以來重慶高職教育擴張的經濟增長效應研究”(項目號:2015-ZJ-001)以及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科研課題“重慶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績效評價研究”(項目號:CQGJ15423C)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王偉偉(1986.10-),男,漢,山東省青州市,助教,本科,重慶財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