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2)
?
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征、內涵、發展問題與發展路徑
——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陳偉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武漢430072)
我國經濟已經步入“新常態”。從現有文獻看: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內涵主要包括“經濟增長從高速到中高速、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換”等三方面;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征是體現在“增長速度轉換、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動力變化、資源配置方式轉換、經濟福祉包容共享”等方面;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主要問題主要包括“收入分配不公、城鎮化滯后、人口紅利消失、經濟風險加大”等。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經濟發展路徑主要體現在“市場機制與政府調控、傳統經濟與現代經濟、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國內經濟改革與對外開放”四個方面。
經濟發展;新常態
2010年,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CEO伊爾艾朗用新常態(New Normal)來描述后危機時代發達經濟體的深度調整的困難。克拉瑞達指出在新常態下,發達經濟體的特征可以描述為:低增長、高失業率和低投資回報(Clarida,2010)。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期間首次提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來描述新階段的中國經濟。2014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九個方面的特征對經濟新常態作了深入的闡釋。
自“新常態”被提出以來,對于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研究文獻有很多。這些文獻的研究主要涉及“新常態”的內涵、特征、發展問題、發展路徑等方面。下面將分別從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內涵、特征、發展問題、發展路徑四個方面評述國內外與此相關的研究文獻。
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內涵眾說紛紜,從現有文獻來看,經濟增長從高速到中高速、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換等三方面是學者們的共識。
1.經濟增長從高速到中高速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經濟增長自2010年起連續20個季度減速,尤其是2012年以來連續十二個季度落入7%-8%的區間,中國經濟增長告別了兩位數。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中國經濟論壇達沃斯年會中指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我國大多數學者都認為經濟增速下降是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顯著特征。
然而,學者們對于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的大小和變化還存在爭議。王小魯(2002)認為2001到2020年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低于7%。劉世錦等(2011)認為很有可能在2015年前后降至6.5%-7.3%。對于潛在增長率大小和變化的不同估計實際上決定了對新常態是短期的周期還是長期的結構問題的認識。
2.經濟結構優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底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其中,經濟結構優化的突出表現是產業結構的優化。
洪銀興(2014)認為經濟結構調整的中心任務是產業結構的調整。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多年,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加快,農業占總產值的比重逐漸下降,以制造業和建筑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占比不斷上升,服務業占比緩慢上升。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來,各產業比重和增速開始發生變化。第二產業占比逐漸下降,第三產業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占比最大的產業。
3.增長動力轉換
從增長動力來看,舊狀態主要是靠要素特別是投資驅動推動經濟增長。新常態則是強調創新驅動推動經濟增長。自主創新將成為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石建勛(2015)指出在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2013年我國全要素生產率水平是1978年的近3倍,我國經濟正逐步轉換增長動力,逐漸轉入創新驅動型的新常態經濟。
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特征作為一個可以觀察的事實,在有關新常態的文獻里有更多的共識。但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側重。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從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等九個方面闡述了新常態的趨勢性特征。遲福林(2014)認為新常態的特征是“中高速增長、消費主導、服務業主導、市場主導。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課題組(2015)從“增長速度轉換、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動力變化、資源配置方式轉換、經濟福祉包容共享”五個方面來闡釋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新特征和新趨勢。
大部分學者都是在中國經濟已經處于新常態的意義下討論新常態的問題。然而,吳敬璉(2015)不認為中國經濟已經建立了新常態,而是在爭取建立新常態。舊常態打破了,經濟增速在下降,但是,效率有待提高。過渡態時期持續多長時間取決于改革和轉型的速度。
很多學者僅僅是在中國經濟是增長新常態的意義上討論新常態問題,或者把其它的新常態的特征看成是經濟增速放緩的結果。葉初升、閆斌(2014)認為要從發展的視角看新常態,增長速度放緩等量變只是這種新均衡態的表象之一。發展的視角不是不關注增長以及增長速度等問題,更不是把國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中幾個組成部分當作增長的動力源。發展的視角更關注經濟體內在因素與外部條件發生變化的過程中,相互作用的機制與變化的方向。從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的分析轉向增長理論分析,是從短期分析轉向長期分析;而從增長理論分析轉向發展經濟學分析,則是從外在的表象深入到內在的本質。
關于新常態的持續時間問題,學者們爭議不小。有許多學者認為新常態的出現是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的外部環境惡化的周期性的短期的問題。林毅夫(2014)認為,盡管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必然存在許多結構性的問題,但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外部周期性,也即受到全球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影響。其主要理由是,2010-2013年,許多新興市場經濟體,以及部分高收入國家,如韓國等經濟增速都有所下降,甚至下降程度比中國更加嚴重。因此,他認為,這一時期的經濟增速下滑是世界普遍性現象,只是由于世界經濟的廣泛聯系使中國不能獨善其身。新常態在發達國家可能是長期的,但在中國會是短期現象,因為發達國家在金融危機之后至今沒有進行實質性的經濟結構的改革,發達國家面對的是長期的經濟結構改善和產業升級空間缺乏的問題。而對中國而言,作為一個中等收入國家,可以利用后發優勢,在當今的經濟形勢下,通過海外并購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海外轉移,進行結構改善和產業升級。中國的經濟新常態主要是中國經濟對歐美發達經濟體長期問題的短期反應,中國經濟并不存在如發達經濟體那樣的長期問題。
大部分學者認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出現是經濟體內生變化的結果,是長期的結構性的問題。葉初升、閆斌(2014)認為,從發展視角看,新常態作為經濟發展的一個階段,是經濟體在各種要素稟賦、外部條件和環境已經或正在發生諸多重大變化的情況下,經濟體內在機制發生自組織變化而進入到一種新的均衡狀態。
中國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存在很多阻礙經濟增長、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和增長動力順利轉換的問題。學者們主要從收入分配不公、城鎮化滯后、人口紅利消失、經濟風險加大等四個方面揭示了這些問題。
1.收入分配不公
收入分配不公一直是經濟發展進程中引人注目的問題。庫茲涅茨曲線表明,一國的收入分配惡化的程度和人均收入呈“倒U”型的關系,從這個角度看,中等收入國家的收入分配狀況是比貧困和富裕國家更突出的問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3-2008年,中國的基尼系數基本呈擴大的態勢,到2008年,基尼系數達到最高的0.491并在此后開始下滑。收入差距在2008年之后的縮小反映著收入分配狀況的改善。但由于新常態下的中國收入分配不公問題仍然突出。馬巖(2011)指出收入分配不公是中等收入國家進一步發展的巨大威脅,涉及社會安定團結的重要方面,如果處理不當,不但會制約經濟增長,還會產生社會動蕩,收入分配不公往往是產生社會變革和制度變遷的導火索。
2.城鎮化滯后
2014年的政府報告中指出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依托。劉世錦(2014)指出在經歷了三十多年的大規模城鄉人口遷移后,我國城鎮化水平仍然滯后于經濟發展。動態來看,我國城鎮化率在2001-2011年平均提高1.33個百分點,在世界各國類似發展階段上,僅低于韓國。然而,在經濟發展水平與城鎮化的關系上,全球只有葡萄牙、泰國和斯洛文尼亞在與中國當前相近發展階段上的城鎮化率低于中國,52個經濟體在達到中國當前經濟發展水平時的城鎮化率均值在70%左右,高出中國近20個百分點。
3.人口紅利消失
人口紅利理論把人力資本和年齡結構因素納入經濟增長研究的視野,并作為經濟增長的內生性變量。舊常態下,中國憑借勞動力價格低廉的優勢以及勞動力數量的快速增長,取得了經濟的高速增長。李建民(2015)認為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同時,我國人口也進入了一個與以往不同的發展形態。這種新形態具體表現為人口增長率處于5‰左右的低水平,并在本世紀30年代末轉為負增長,勞動年齡人口減少,撫養比開始提高,人口老齡化加速。同時認為人口的這種新形態影響經濟有兩個直接路徑:一是從需求方面影響經濟運行,從消費需求看,人口負增長、老齡化和城鎮化都會直接改變消費需求的水平和結構;二是從供給方面影響經濟運行,勞動力減少將使勞動力供給趨于緊張,撫養比提高會導致儲蓄率下降,并抬高利率,這些都會形成對供給的約束。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路徑的選擇決定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就如何克服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的各種問題,選擇正確的發展路徑,從而引領新常態,學者們進行了廣泛的探討。主要有市場機制與政府調控、傳統經濟與現代經濟、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國內經濟改革與對外開放四個方面。
1.市場機制與政府調控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后,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和作用范圍也發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變化。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指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林毅夫(2014)指出,新常態下,中國要實現經濟轉型升級,要有有為的政府對產生正外部性的項目和企業進行投資和補貼。
2.傳統經濟與現代經濟
新常態是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的轉型態。經濟結構不同是傳統經濟和現代經濟的重要差異。新常態下,陳雨露(2015)強調了“大創新”與“構建技術紅利的機遇”,“中國制造”開始向中國創造轉型,從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向知識密集型產業過度。
3.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
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社會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目的。不同時期,經濟發展和社會其它方面的發展的邊際社會收益是不同的,因此側重程度也是不同的。改革開放初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新常態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也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社會發展相對滯后成為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阻力。新常態下,要更加注重公平。丁元竹(2015)認為要在認識和適應新常態中創新社會建設。社會建設要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社會事業要求實現從硬件建設到軟件配置的轉變,逐步培養公民的公共精神。社會關系要實現從官尊民卑向官民平等轉變。社會治理要實現從單一管理到多元共治轉變,建立參與主體間的互信。
4.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
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發展要相互協調。不同的實體經濟發展狀態對應著不同的金融經濟發展狀態,如果兩者的發展規模不匹配,則會導致經濟結構的扭曲和經濟運行的失衡。曹遠征(2014)認為新常態在企業形態上表現不再是大企業進一步變大,更多的是小微企業的不斷涌現,對缺乏資本的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因此就更需要金融創新。通過大力發展私募股權投資,風險投資,也包括創業版等多種直接融資形式的金融創新,以補充小微企業的資本是至關重要的。要進行金融體制的改革,放松對金融機構準入的限制。
大量的文獻分別從內涵、特征、發展問題、發展路徑等方面對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進行了研究,認識到了新常態的存在,并試圖進行學理化的闡釋。但我們注意到,這些文獻對新常態的討論仍然主要是停留在表層分析、數據羅列。而其理論基礎的尋找以及計量實證分析這兩個重要的方面,所做的工作還很少。
一方面,我們尋找研判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理論依據。尋找研判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理論依據實質是找到新常態這種新的穩定狀態的形成機制:一個經濟體何以從一種舊的穩定的均衡狀態演變為一種新的穩定的均衡狀態。這些都將是“新常態”研究的方向。
[1]Clarida,R.“The Mean of the New Normal is an observation Rarely Realized:Focus also on the Tails”,Global Perspectives PIM-CO,2010,(7).
[2]曹遠征,新常態對中國金融的新挑戰,中國改革論壇網,2014年。見http://www.chinareform.org.cn/people/C/cyz/ft/201411/t20141124_212413.htm。
[3]陳雨露.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七大機遇新.光明日報,2015年3月19日.
[4]遲福林.構建經濟運行四大新常態.瞭望,2014年第27期.
[5]丁元竹.適應經濟新常態完善社會發展的目標與指標.中國經濟導報,2015年3月28日.
[6]管清友,朱振鑫.經濟新常態更需政策平常心.中國金融,2014年第14期.
[7]國家行政學院課題組.中國經濟新常態若干問題研究.經濟研究參考,2015年第1期.
[8]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中國經濟新常態.人民出版社,2015.
[9]洪銀興.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方向和動力.求是學刊,2014年第1期.
[10]洪銀興.論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后的政府作用.經濟研究,2014年第1期.
[11]洪銀興.論中高速增長新常態及其支撐常態.經濟學動態,2014年第11期.
[12]胡必亮.推進開放新戰略 引領經濟新常態.光明日報,2015年3月21日.
[13]李建民.中國的人口新常態與經濟新常態.人口研究,2015年第1期.
[14]林毅夫.經濟新常態下企業應重視海外機遇.中國總會計師,2014年第9期.
[15]林毅夫.新常態下經濟仍有8%的增長潛力.經濟參考報,2014年12月29日.
[16]劉世錦.在改革中形成增長新常態.中信出版社,2014.
[17]劉世錦.增長速度下臺階與發展方式轉變.經濟學動態,2011年第5期.
[19]毛振華.中國經濟如何超越“新常態”?.第一財經日報,2012年12月28日.
[20]馬巖.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及對策—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國際視角.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
陳偉(1991-),男,漢族,湖南郴州人,西方經濟學碩士,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經濟增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