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
供給側改革過程中的政府職能建設探討
王飛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00)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重要舉措,轉變政府職能是保障經濟穩步健康發展的關鍵。本文主要通過政府提出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政策的引導下,出現動力機制不足、市場競爭力不足等現象,提出從政策引導、監管約束、公共服務方面進一步完善供給側背景下政府職能建設。
供給側改革;政府職能;政府和市場
供給側在近幾年成為經濟學和行政學較為關注的熱點話題。要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回答什么是供給側?供給側就是要從供給、生產端的方面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供給側改革表明,政府將改變短期刺激的偏好轉向經濟增長的長期動力。政府一方面保護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好“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和功能,為企業和社會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環境。
供給側和需求側是政府提高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目前中國的現實情況是,總需求管理的弊端日漸明顯,經濟出現了潛在的下行,在今后的一段時期,政府在刺激總需求的同時要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改革成為當下扭轉經濟發展的“衣領子”“牛鼻子”,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向成為政府一項艱巨而必須完成的任務,政府努力和嘗試職能轉變,把中國引向經濟穩定增長的富強之路。
(一)簡政放權,以敬民之心行減政之道
簡政放權是轉變政府職能的突破口,是釋放改革紅利,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一招。凱恩斯主義的盛行,使政府將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刺激和擴大需求中,嚴重的“滯漲”問題出現,表明了凱恩斯主義市場經濟政策已經失靈。政府是經濟轉軌和政治體制的關鍵,政府的職能不是萬能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該放給市場和社會的權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該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當前,政府對行業準入設置“彈簧門”、“玻璃門”“旋轉門”,將優秀的民營企業拒之門外。“十三五”期間,政府將首要職能定位在法律、法規、標準和政策的制定上。對社會、市場、地方政府放權,減少政府對資源配置的控制、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以及調整宏觀經濟管理。劃清政府審批界限,優化辦事流程,提高審批效率。
(二)放管結合,營造公正公平的發展環境
放權,不是放任是放活,管,要管好不是管死。政府對行政權力下放、取消、轉移時,規范市場秩序,當好裁判員的角色。國民海外采購馬桶事件,表明市場誠信的不健全,消費者只能“用腳投票”。企業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創新的潛力受到打擊。這種“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現象是政府職能不可忽視的問題。在厘清政府職能時,要有加減法的結合,規范市場秩序,營造公正公平的市場環境,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重點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對事中和事后的監管,做到放中有管、放管結合。真正發揮簡政放權的實效。
(三)厘清市場現狀,化解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是無效和低端供給的集中表現。據統計,2015年底我國的鋼鐵產能利用率已降低到70%左右,煤炭產能利用率更低。勞動力、土地、廠房、設備等大量的生產要素無法從過剩積壓領域轉向市場需求領域,資源配置無法合理使用。產能過剩不僅造成低端產品過剩,也引發了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不足,大量國民出境購買海外產品,僅2015年消費高達1.5萬億人民幣。購買的商品中,日常用品比重較高。可見,政府和企業將目標鎖定量的總值生產率,而忽略質的飛躍。
(一)動力機制建立不足
供給側結構改革是“十三五”發展戰略的重點,是經濟政策改革的新方向,必須通過政府行使行政手段加以協調和控制。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中央提出“簡政放權,雙管齊下,優化市場服務”的總政策,其中去產能、去庫存、處置“僵尸”企業等已經進去改革的實際操作中,但是誰來干的問題遲遲沒有詳細的分配。事實是“主體不主動”,“組織者組織慢”“雷聲大雨點小”。中央提出供需錯位導致的嚴重問題,各政府、各組織卻出現實施的博弈過程——企業不主動、地方不積極、企業不配合。
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1.政府進行自我革命的阻力。市場依賴于政府的宏觀調控,政府即是改革的主體,也是改革的客體。2.地方政府動力不足。中央下改革政策時,地方政府往往為維持自身權利和利益,扭曲改革的愿景和精神。3.企業破產退出的動力不足。對應該破產的企業來說,被并購或解散意味著喪經營自主權,員工身份改變。
(二)市場主體競爭力不足,加快優化市場主體是重中之重
供給側結改構性革并不是簡單的從關注需求側轉化成聚焦供給側,重點是優化市場結構提高市場主體的效率和競爭力。數量的提高不是目的,關鍵要促進市場活力、創造多元化和多層次的市場主體。
一是市場路線不明確。近幾年的在供給側政策背景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只形式上有所體現,卻沒有真正的實施。換湯不換藥。有些行政大廳,雖然集體辦公,仍然使使用原來的審批環節,效率沒有提高。優化市場主體要制定明確的路線圖,一方面,政府從全局出發,準確洞察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勇于挑戰和改變。另一方面,從實際現狀,了解國內外市場供、需局勢,政府的職能是明晰鼓勵市場發展什么產業,禁止發展哪些產業,減少發展什么。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優化資源的合理配置。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
二是市場服務不到位。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的重點是為市場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政府正在從管理型向服務型政府邁進,但簡政放權、精簡審批等政策只是做到了“松綁”,沒有達到“護航”。政府要加大政府對重點產業和新興產業的扶持力度,發放引導性資金。打造一切以服務為宗旨。對市場所有制結構調整,加快“山寨社團”、“僵尸企業”的破產速度,增加非公有制經濟在市場中的比重,保護民營企業的權利,促進創新的積極性。
轉變政府職能,完善供給側結構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傳統上,政府擔任“守夜人”的角色,對市場產業管理過度單一化,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預微觀經濟主體。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政府要平衡政府、社會、市場三者間的關系,從政策引導、監管約束和公共服務三個方面進一步推進供給側改革。
(一)政策引導,改革不合理制度
供給側最常提的政策是減稅和補貼。我國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稅收負擔重,社會保障壓力大,政府切實改革,清理不必要的隱形收費,實現“雙創”,即能為企業“減負”,也能調動企業發展創新的積極性。保障基本民生,守住底線。國家基本的醫療、養老制度投入資金補貼。對貧困人口、殘疾人群、失業人群投入專項基金以滿足日常需求。加大教育的投入,培養高技術人才,鼓勵員工創新,提高人力資本的總體水平,加速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支持“二孩”政策實施,優化人口數量,提高人力資本。加大政府研發投入,支持鐵路、公路、管道、電力的基礎設施建設,破除經濟發展的障礙,增加投資效率。
供給側即需要理念上的引導,也要有制度的變革。建立公開、透明、合法的制度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制定一個具體的制度標準,明確政府機關人員該干什么、各自負責的工作。減少政府對企業的過度干涉,減少行政審批環節。加快戶籍改革制度的步伐,使農民工市民化,享受統一的醫療、養老保險等,子女學習、居住得到市民待遇。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抑制房地產過剩,去庫存化。促進服務行業和制造產業發展,實現“中國制造2025”,對小微企業加大扶持力度,改革融資體制,放寬社會資本的進入渠道,推動“PPP”的合理運用,加快棚戶區改造的進程,利用“互聯網+”,補齊供給的短板,達到政府制度改革和企業創新為市場帶來的有效供給。
(二)監管約束,調節市場經濟
監管是在相對完善的市場機制和社會機制下,政府放松對市場和社會的規制來壓縮政府職能,防止“市場失靈”和“政府失效”。引發的財政危機和官僚制背景下管理危機。同時,制定標準和規制、監督和約束市場活動。我國在“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的政策指導下存在一些隱形問題:一、過度監管,即有些領域干預過度,政府干預信貸資源分配、盲目海外投資二、監管不足,政府該管的沒有涉足,對市場交易秩序,環境保護、產品安全、質量檢驗等方面管理嚴重缺失,導致企業以利益為主的“野蠻生長”。三、監管體制不健全。尤其是壟斷環節的監督管理和法律對政府職能監管的規范。
持續的經濟下行,意味著市場面臨更高的風險。政府要監督市場行為、減少政府對市場要素價格的管制,降低杠桿率,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改進其債券發行。對投資過度進行宏觀調控,強化地方政府收支的硬性監督,實施靈活的貨幣政策,降低融資成本,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環境。降低行業準入門檻,吸引優秀民間企業,發展非營利組織,維護市場和社會秩序。
(三)公共服務,“新公共管理”向“新公共服務”范式的轉變
政府職能由“統治”轉向“服務”是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意味著核心價值理念的轉變——以人為本,以公眾需求為導向。公共服務是政府關注更高層次的整體社會的需求。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一直強調政府職能要轉變要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但是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是我國經濟管理中政府職能的短板。做好公共服務,既是建立服務型政府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中國經濟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
服務型政府特別是在提供的基礎信息方面,為經濟發展提供必不可少的幫助。在國際競爭中的美國之所以在能源領域屢占先機,是具有強大的信息服務功能,大量購買智庫的研究服務,全方位的跟蹤分析世界的能源趨勢,為本國的能源戰略規劃提供依據,為市場定位和強大的競爭力奠定了基礎。在我國,投入到信息收集的人力、物力資源十分分散,缺乏系統、準確的大數據。政府要加強可靠數據的收集工作、創建“大數據”,把握市場運營,健全產業結構體系,為經濟決策提供依據。
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措施有:一、政府以法律為前提,對市場和社會提供經濟服務,創造公平發展環境,提供純公共產品,平衡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基本公共服務的財力供給。付費購買公共產品,保障公共品的有效供給。二、在企業間采用多種模式的公共服務,如合同出租、公共服務社區化、憑單制等。建立激勵機制,鼓勵民營企業和非營利組織加入到公共服務領域。三、對公共服務績效考核,確保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對考核結果獎懲。完善科學的、合理的服務規劃制度。
綜上所述,“供給側”是整合了多種理論而形成的改革路線,中國正經歷著復雜的經濟轉型,政府對經濟的職能轉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政府必須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正確處理好政府、市場、社會三者的關系,趨向現代化的新一輪的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和質量提升。
[1]孫亮,石建勛.中國供給側改革的相關理論探索[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6,3(77).
[2]孫嘉琳.通過供給側改革加快優化市場主體[J].經濟論壇,2016,2(152).
[3]李錦.供給側改革當務之急是建立動力機制[J].企業家日報,2016,3.
[4]王一鳴,陳昌盛,李承健.人民日報人民要論: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人民日報,2016,3(29).
王飛(1993-),女,漢,內蒙古,碩士,黑龍江大學,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