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人民法院 江蘇 無錫 214000)
?
個人合伙的法律風險
周小舟
(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人民法院江蘇無錫214000)
【要點提示】
個人合伙既非從事簡單經濟活動的公民個人,也不同于合伙企業。是兩個以上的公民基于相互間的信任,根據書面或口頭協議,各自提供資金、實物、技術、勞動等,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參與合伙盈余分配,對共同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以下簡稱《民法通則》)明確規定了個人合伙的概念、特征和法律地位,規定了對合伙盈余的分配和債務的承擔方式等,這是司法實踐中處理個人合伙案件的基本法律依據。另外,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中,對個人合伙問題做了原則性規定。然而,實踐中一些情況比較復雜,一旦出現糾紛,合伙人很難維護自己的權益,個人合伙的經營也會出現法律風險。
【相關案例】
案例一、一筆算不清的糊涂賬①
棗莊市山亭區水泉鎮是全國有名的水果之鄉,盛產桃、梨、蘋果等水果。2002年5月該鎮某村農民陳A、張B、陳C、陳D、陳E、徐F、陳G七人合伙干起了水果銷售“托拉斯”生意,由陳A等人坐鎮水泉鎮聯系收購,陳C、陳D遠涉福建福州、三明等地銷售。按照他們的話說,他們是“碰班子”,之間沒有什么書面協議,有些協議也是邊干邊說。他們之間大多是本家或親戚、鄰居,互相之間是靠樸素的感情維系的相互信任,期間一起干了幾年,也沒有出現什么大問題。可是沒有想到,2002年他們的合伙生意徹底砸了,他們的水果銷售“托拉斯”亂成了一鍋粥,僅僅幾個月,就虧損了87700.55元。而且除合伙負責管帳人陳A之外,幾乎大家都“不認這壺酒錢”:這兩三毛收的桃,一塊二賣掉怎么就虧損了?幾個合伙人無法解決這一問題,2003年1月13日,合伙負責人、管賬人陳A把其他合伙人告上了法庭。
對于當事人爭論不休的合伙糾紛,法院認定的事實是:2002年陳A與被告陳C、陳D、陳E、陳G、張B、徐F合伙做鮮桃生意,陳A出資68110元占兩股、陳C出資19000元占一股、陳D出資19000元占一股、張B出資10000元占一股、陳E出資5000元占半股、徐F出資4700元占半股、陳G占一股但未實際出資。合伙終止后,各合伙人未進行清算。陳A一人既管錢又管帳,利用便利條件在合伙賬冊中作了虛假記載,制作了2002年夏季生意盈虧情況表一份,得出合伙期間共虧損87800.55元。后被告陳C、張B未參與算賬即在此表上簽名。因此,法院認定為,陳A主張的合伙虧損為87800.55元不屬實。
法院經審理認為,原、被告合伙終止后,未進行合伙清算,對于合伙的損益不確定。陳A主張的虧損數額雖有多人簽名,但虧損數額是虛假的,與實際經營情況不相符。如以此作為分配合伙損益的依據,對其他合伙人顯失公平,也違反了法律對民事活動應遵循公平原則的規定。因此,陳A的訴訟請求沒有事實與法律依據,本院不予支持。依照《民法通則》笫4條的規定,法院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并判原告承擔訴訟費用1150元。
評析:個人合伙多數是靠樸實的親情、友情維持相互間的信任,一旦出現糾紛很難維護自己的權益。像本案的7個農民,合伙沒有書面協議,管理又很不規范,經營期間由一人管錢管帳,造成賬目混亂不清,而無法進行清算,辛苦經營一年,得到的不是分紅卻是無盡的糾紛、煩惱和債務。
案例二、個人合伙所欠債務如何清償②
原告劉某與被告周某系江西省吉安縣某鎮同村農民。2005年4月15日,雙方口頭協議合辦種雞場,由雙方共同借款,共同飼養,收益共同分享。2005年4月20日,兩人共同向劉某的好友肖某借款6000元(未出具欠條,但雙方予以認可),從某種雞場購買種蛋10000個。在孵化期間,兩人輪流值班,共同管理。小雞孵出后,周某見有少量死亡,但未和劉某協商,便于5月18日擅自退出經營,后經劉某勸說,5月20日周某回到雞場上班。此時,小雞開始大量死亡,至6月5日全部死亡。劉某要求周某共同償還欠其好友肖某的借款??墒?周某以種雞場是劉某獨自經營,自己只是幫忙為由,拒絕承擔償還借款的責任。雙方協商不成,劉某遂于2006年4月26日訴至江西省吉安縣人民法院要求周某償還一半借款。法院受理后,通知肖某作為本案第三人到庭參加訴訟。
法院經審理認為,原告劉某與被告周某按照口頭協議,共同借款合辦種雞場,并共同經營、共同勞動。符合個人合伙的法律特征,應確認種雞場是原告劉某與被告周某合伙經營這一事實,原、被告之間已形成個人合伙關系。鑒于雙方口頭協議共同借款,收益共同分享,被告周某對于個人合伙所欠債務與原告劉某一樣具有同等的清償責任。故于2006年5月24日判決原告劉某與被告周某應各自償還第三人肖某借款3000元。
評析:本案原、被告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所欠債款應由誰負責償還?本案中的原告劉某與被告周某按照口頭協議,共同借款6000元合辦種雞場,并共同經營、共同勞動,符合《民法通則》規定的個人合伙條件。周某聲稱種雞場是劉某獨自經營,自己只是幫忙,與事實不符。因此,原、被告雙方是合伙關系。
原告劉某與被告周某共同向第三人肖某借款6000元,且口頭協議中約定收益共同分享,其各自的出資額視為相等。鑒于原告劉某與被告周某出資額相等,因此,原、被告對合伙經營期間發生虧損而形成的債務應當承擔連帶的民事責任。
【風險提示】
(一)合伙設立時的法律風險
1.合伙人的選擇
因合伙企業具有較強的人合性,所以合伙人一般都是彼此之間比較熟悉、信任的人。但理智的選擇合伙人不單純是熟悉、信任,還要看其有無一定的物質實力或軟實力。合伙企業的合伙人承擔的是無限連帶責任,一旦企業債務不能償還時,有實力償還的合伙人就有被強制償還企業全部債務的風險,如果其他合伙人沒有實力,不應由其承擔部分則很難追償。
2.合伙財產的約定
因出資形式多樣,合伙財產可以是貨幣,也可以是土地使用權、房屋所有權或使用權,知識產權,以及勞務出資等等。根據不同的出資,應當有不同的約定。否則極易引起爭端。
(二)合伙事務管理的法律風險
個人合伙具有較強的人合性,合伙人之間相互存在信任,加之合伙出資形式多樣,有時很難確定各合伙人出資對應的價值和比例,正因為這些特征,法律并沒有直接規定合伙事務決策方式。合伙人之間由于具有較好的交情,在發展初期常常通過協商確定共同的發展目標,但隨著經營活動的增多,要繼續保持所有事務形成全體一致的意見只能阻礙企業發展。合伙協議中若缺少對合伙事務決策的安排,則隨著合伙發展,該法律風險必然對合伙造成損害。
(三)合伙內部責任劃分的法律風險
根據法律規定,合伙人對合伙個人合伙債務承擔連帶責任,但這僅僅解決合伙人對外承擔責任的問題,而對于合伙人內部責任的劃分,法律原則性的規定并不一定適用于所有個人合伙和合伙企業。當合伙人內部責任劃分不明時,容易引發合伙人之間的矛盾,對合伙發展造成損害。
【化解對策】
(一)確定合伙之前的準備工作
合伙人的選擇。認真審查對方的資本實力。審查合作伙伴的資本實力,同時也是檢驗對方的誠信。在合伙過程中,對方如果實力不足而以實力雄厚的面目出現,不但增加將來生意上的風險,也容易發生爭執。
合伙前,要理清自身的賬目。理清自身賬目,為的是在將來合作中,明析自己的投入,在發生爭議時能明確自己的權益。這點為很多人所忽略,糊里糊涂地投入,到合伙終結清算時,便相互扯皮。
(二)合伙協議的簽訂
在簽訂合伙協議的時候,應當載明如下事項:a合伙企業的名稱和主要經營場所的地點;
b合伙目的和合伙企業的經營范圍;
c合伙人的姓名及其住所;
d合伙人出資的方式、數額和繳付出資的期限;
e利潤分配和虧損分擔辦法;
f合伙企業事務的執行;
g入伙與退伙;
h合伙企業的解散與清算;
i違約責任。
下列內容需要在合伙協議中制定周詳、明確,以免給合伙的運作留下法律風險:
合伙財產的約定
以貨幣與一般財產所有權出資。一般情況應認定為個人合伙的共有財產;以土地、房屋出資。以土地作為出資的,只能約定以土地使用權出資,同時要約定折價份額及使用的年限,并辦理登記手續。以房屋出資的,要明確是以房屋的所有權還是以使用權出資及折價份額,同時辦理相關手續;以知識產權出資。如合伙人以商標、專利等知識產權出資時,要明確是以知識產權的所有權還是以使用權出資,并明確出資份額,如果是以使用權出資,同時還要約定使用的年限;以勞務及技能等出資。如合伙人以勞務技能等出資,要對勞務、技能達到的要求及其折價份額做一個明確的約定。勞務的價值很難進行準確衡量,更多依賴合伙人之間形成統一的意見。當合伙人只是同意以勞務出資,但并未明確其價值時,不確定的法律風險會因為這種不規范行為產生;對以貨幣以外的財產出資時,如果出現瑕疵,要有明確的處理方法。
合伙負責人的權限要約定明確。因市場瞬息萬變,合伙不可能事事都由合伙人會議決定,所以合伙負責人的權限要約定清楚,究竟哪些事項由合伙負責人來行使,哪些事項由合伙人共同決定,這樣會使合伙能夠適應市場,也避免了推諉、扯皮現象,有利于合伙的健康發展。
退伙的條件和處理方法。比如當合伙人退伙離開企業時,每個合伙人資本份額如何估價,如何處理等等問題。不能因為內部因退伙引起的爭端影響到對外承擔的責任。
(三)訂立合理的財務制度。最為重要的是財務會計制度,對會計準則達成協議或讓可靠的會計人員從事這一工作是極其重要的事情。對于不參加實際業務的合伙人,更要堅持這一點,從而能從專業角度把握企業經營的真實情況。個人合伙應按照個體工商戶征收個人所得稅,不征收營業稅。
【注釋】
①佚名.一筆算不清的糊涂賬.蔬菜,2007,11.
②劉紅連.個人合伙所欠債務如何清償.中國牧業通訊網:www.cah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