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民族大學 貴州 貴陽 550000)
?
淺論勞動者社會保險權救濟
陳楊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貴陽550000)
勞動者社會保險權意義重大,但容易受到侵害,其法律救濟存在的程序選擇、啟動、勞動者勝訴、法院處理難等一系列問題。主要是法律制度不完善、相關司法救濟制度及其落后、救濟范疇的局限、相關程序設置不充分以及舉證分配制度缺陷等原因造成的,應當有針對性地據此加強社會保險權法律救濟制度的完善措施。
社會保險權;社會保險制度;法律救濟
勞動者社會保險權是我國社會保障權的一部分。社會保障權是指公民在其失去工作能力和工作機會或碰到其他災難和苦難時,為了保證其根本的生活需求而從國家社會保障軌制其根本的生活需求而享有的從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取得物資扶助的權益。社會保險的權利也被稱為勞動保險或社會福利保險,是保障勞動者的生存和勞動力的再生產,在勞動者喪失勞動能力和勞動機遇而不能工作或者中止工作時,國家和社會通過選擇必須的物資扶助,讓其最起碼能支撐基本生活的需求的制度便是社會保險權。社會保險對于我們國加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來說極為的重要。它能夠使我們國家國民的生活有所改善,最起碼的基本生活得到實現,這樣對于社會的穩定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時還可以帶動經濟的建設,拉動了經濟的增長,保證了經濟建設的運行。同時通過社會保險的分配,能夠提高相關的待遇,對人民的生活是非常有利的,而且還能對經濟收入實行再分配,對低收入的群體來說社會保險的意義也是非常重要的。
當前我國維權的合法的途徑依賴于行政和民事程序。社會保險也不例外。但是社會保險的法律關系比較例外,其不僅存在選擇程序難,還存在運行程序難、勞動者勝訴難等難處。探究其原因為:
(一)相關法律不健全
根據我國現有法律、法規來說對用人單位和相關的責任人的民事、刑事、行政很少觸及,即使有點牽扯,可實行性業比較弱。對于政府的責任社會保險制度規定明確的責任也是寥寥無幾。例如如何處理延期付款,不能全額支付,還有的根本就不支付。我國現行的律法重點是對用人單位進行罰款的處罰。有些法律在條文上太過籠統,只是作為一種兜底的條款,也叫口袋條款。
(二)現行司法救濟體制的嚴重滯后
當前我國社會保險權的救濟民事方面體現在仲裁或訴訟程序中,行政方面就是復議和訴訟程序中,兩者的共同點之一都采取了仲裁前置程序。隨著時間的變遷,這些程序跟隨立法上的不斷健全和完善會發現其制度不足。社會保險法律性質不是純粹的、單一的民事或行政,而是一種混合的性質,兼具了這兩者的法律關系,對其分開來解決,分別適應了不同的程序。這對于維護社會保險權人的利益有效性是遠遠達不到當初的目的的。
(三)現行舉證責任分配制度的不完善
按照我國舉證制度,在案件審理過程中雙方在舉證分配原則是“誰主張、誰舉證”??墒桥e證對于用人單位來說非常容易,因為對于他們來說取得證據是很簡單容易的事情。然而作為社會保險保障對象的群體是弱勢的,在人、財、物、技術、信息以及取證都不是處在強制地位,在取證上也非常的艱難,對于勞動者而言此種舉證分配原則是很不公平的,而且在社會保險爭議這個問題上民事訴訟法并沒有相關舉證倒置的規定。
(一)建立憲法權利的司法救助制度
在西方發達國家,提供了較為完善的違憲審查制度,可以借鑒西方國家的一些先進經驗,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建立我國在訴訟中的憲法審查制度。在公民的社會保障權等權利受到侵害時,在窮盡其他訴訟權利情況下,能獲得憲法層面的最后救濟。這對促使國家對公民社會保障權義務的實行可以說是莫大的幫助。
(二)設立專門的法庭審理
在法院中可設立專門的法庭,在當事人對社會保障機構處理的結果不服時,可在裁決后15日內向該法庭起訴。該訴訟的訴訟程序雖不完全等同于民事訴訟和行政,但訴訟主體是相同的,還應該制定一些特別的程序應用到社會保障中來,爭議處理機關相關裁定對于法院判決的結果沒多大的影響因素,僅僅只是作為解決爭議的參考意見。與此同時,判決中還應明確當事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及二審終審后,判決生效。
(三)建立社會保險公益訴訟制度
公益訴訟是指法律法規的授權任何組織和個人,對違背法律、侵犯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都有權向法院提起訴訟,由法院追究違反者法律責任的活動。[9]考慮到社會保險糾紛的特殊性質,通過公益訴訟可以處理這些問題,這樣對于提高救濟的效率很有幫助,并且公益訴訟可以使集體的權益也能得到保護。工會是我國勞動立法中的一項重要制度,工會的職能就是監督用人單位,給勞動者提供幫助,更應該加強工會設立的完善。在我看來:應當重視工會、勞動者協會等相關組織的職能,應充分發揮功能,對于處理社會保險爭議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能夠有效保護勞動者的權益。
(四)建立新的社會保險爭議訴訟證據制度
從最高人民法院相關的解釋下列由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做出開除、除名、辭退、解除勞動合同、減少勞動報酬、計算勞動者工作年限而發生勞動爭議的。如果在這些范圍之外用其它的法律規定也無法確定舉證責任的,法院應該綜合考慮當事人的舉證能力。從上面的內容看得出產生社會保險爭議時我們國家采用的是“誰主張、誰舉證”原則。[10]然而,社會保險爭議是與民事爭議,行政爭議都有區別的。因為在社會保險爭議中,有關是社會保險機構任何一方都是具有人、財、物的優勢地位,證據取得相對勞動者是極為比較容易,因此,基于勞動法律傾斜性保護弱勢群體精神來考慮,社會保險爭議證據的規則除了應該適用民事訴訟的規則,還應該優先考慮符合社會保險制度的規則。
[1]謝德成.勞動者社會保險權法律救濟程序之探討[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3).
[2]楊思斌.社會保險權的法律屬性與社會保險立法[J].中州學刊,2010(3).
[3]李雨晴.我國社會保險爭議的特點及其處理機制[J].宜賓學院學報,2009(5).
[4]黃國璽.勞動者社會保險權法律救濟的困境與路徑[D].開封:河南大學,2011.
陳楊(1993-),女,漢族,貴州赤水人,研究生,貴州民族大學,研究方向:經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