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政法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00;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00)
?
淺談國家賠償中的精神損害問題
張金鳳
(甘肅政法學院甘肅蘭州730000;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陜西西安710000)
(一)精神損害賠償的概況
精神損害賠償是指公民因國家侵權行為而遭受精神痛苦或人身利益的減損,進而要求國家賠償義務機關通過財產等方式進行救濟和保護的法律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三十五條規定:“有本法第三條或者第十七條規定的情形之一,致人精神損害的,應當在侵權行為影響的范圍內,為受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造成嚴重后果的,應當支付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我國國家賠償責任散見于《行政訟訴法》等法律規定中,這些規定多為物質損害賠償范圍,關于精神損害賠償則較為少見。1994年《國家賠償法》制定之前《民法通則》和《行政訴訟法》對法律主體合法權益的界定應當包含物質性權益和精神性權益,但時間中少有人從國家獲得精神損害賠償以及1994年《國家賠償法》對國家賠償精神損害無規定的做法使得法律主體合法權益的范圍被不合理的縮小為物質權益。這種做法背離了人權理論和法理依據,也與國際立法趨勢相背離。2012年4月29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修正后的《國家賠償法》在賠償范圍、賠償確認程序上所突破,不再要求“違法”,更重要的是首次明確規定了精神損害撫慰金,既造成嚴重后果的,應當支付相應的精神賠償撫慰金。
(二)精神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
第一,主體要件。《國家賠償法》中精神損害賠償,是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因其實施的侵權行為對權利主體造成的精神損害由國家承擔的制度。作為精神損害賠償的主體包括賠償義務機關和有權利提起精神損害賠償的主體。在此處的國家機關指的是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監獄管理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其他組織等,而工作人員包括在各級國家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和法律法規規定從事公務的人員。而有權提起精神損害賠償的主體即賠償請求是指合法權益遭受國家侵權行為侵犯而遭受的精神損害的主體和其他人。
第二,行為要件,既具有國家及其工作人員在執行公務過程中具有侵害權益人的侵權行為,此種侵權包括作為侵權和不作為侵權,執行公務是國家賠償中精神損害賠償的前提,也是國家賠償與一般民事賠償的區別。
第三,結果要件,即具有國家侵權行為對權利主體造成的精神損害的客觀事實。我國《國家賠償法》對此要件加以特殊限制,即必須給受害人造成嚴重后果的,受害人才有國家賠償請求權。同樣,國家承擔受害人精神損害的賠償責任的前提條件是國家侵權行為給相對方造成了精神損害。
第四,因果關系,作為一部救濟性法律,權利主體主要通過遭受的損害結果來獲取賠償,這就要求損害結果與國家侵權行為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一)適用標準不明確
《國家賠償法》規定:“造成嚴重后果的,應當支付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該規定將“嚴重后果”作為獲得精神撫慰金的條件,過于模糊,那么何為嚴重后果?怎樣界定嚴重后果?是受害人的名譽和隱私遭受嚴重侵害,是因職權行為導致公民身體殘疾甚至死亡,還是公民因職權行為侵權長期表現形式并不一樣。精神損害是一種精神領域的損失,難以計量損失程度,而且因各種因素限制,精神損害賠償的嚴重程度并沒有具體的可以確定的計量標準;其次,若僅僅以后果嚴重為衡量標準,那么對于行為本身的惡劣性是否可以忽略,又如何去界定?這些必然導致法官在具體判決過程中難以把握受害情形,也必然導致侵害被侵權人的利益。
(二)賠償標準的缺失
對于精神損害的賠償金額問題,因其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國家賠償法》也只明確規定了受害人的精神撫慰金請求權,但對于具體的賠償標準病危做出具體的規定。同時對于賠償金額的問題可以參照《民事精神損害賠償解釋》,該解釋第十條給出了酌定賠償金額時要從以下因素去考慮: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害的手段、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受訴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但是這些因素僅僅是精神損害的金額。由于各地情況的不同以及案例的特殊性,也必然導致僅從以上因素考慮會造成“同案異判”現象,也就是說案例基本相仿的案件,由于發生的地區不同,審理案件的法官不同,而在精神損害賠償金額上會產生過于懸殊的情況。另一方面,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避免對于精神損害賠償產生過大的爭議,法官傾向于通過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的精神賠償、救濟方式去代替案件所造成的對被侵權人精神損害造成的具體賠償額度,但很顯然,這一救濟方式對于嚴重受到侵害的權利主體不能得到有效的彌補。也正因為如此,精神損害賠償撫慰金予以提出并做出了規定,但由于各種因素的限制,國家精神損害賠償缺乏具體的賠償標準,這也將造成賠償過程中賠償數額的量化性。
(一)明確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標準
根據《國家賠償法》第十三條規定,對于支付精神撫慰金的應當有本法律第三條或第十七條規定的情形之一并造成嚴重后果,即要具備損害事實和嚴重后果的兩個條件。那么根據時間來看,所謂的嚴重后果即包括這幾種情形,第一,受害人的名譽和隱私遭受嚴重侵害;第二,因職權行為導致公民身體殘疾甚至死亡;第三,公民因職權行為侵權長期喪失自由而精神受損;第四,受害人的家人因侵權行為遭受巨大的精神打擊;第五,受害人因為侵權行為而出現精神上的疾病甚至自殘自傷的行為。但上述這五種行為本身的表現形式不已,造成的損害后果程度也相差甚遠,若都以嚴重后果這個標準去界定,則應賠多少,怎樣賠,這是個令人深思的問題,現實生活中,若一律全部以嚴重后果去判定則會對權利人權益產生巨大的損失。具體而言,我認為在判定損害的嚴重后果時,不但應從后果嚴重去判定,還應考慮諸如侵權行為的情節惡劣程度,侵權行為人的主觀態度所造成的社會影響等多方面的因素,針對不同的條件由法官根據具體案件的不同去酌定。
(二)明確精神損害賠償應考慮的因素
《國家賠償法》中規定精神損害賠償,以后果嚴重為標準,除此之外,沒有其他任何具體的規定,根據《民事精神損害賠償解釋》第十一條中的規定,列舉了民事侵權時應考慮的因素,那么以此為借鑒,對于國家損害之精神賠償是否也應考慮其他因素,比如侵權行為的手段、過錯程度、行為本身具有的惡性以及受害人所在地區的經濟狀況等;從這些因素綜合去考察,再結合案情本身,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對于損害賠償做出具體的確定,也只有在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時才能體現出《國家賠償法》應有的功能。
(三)明確精神損害賠償應考慮的因素
《國家賠償法》中規定精神損害賠償,以后果嚴重為標準,除此之外,沒有其他任何具體的規定,根據《民事精神損害賠償解釋》第十一條中的規定,列舉了民事侵權時應考慮的因素,那么以此為借鑒,對于國家損害之精神賠償是否也應考慮其他因素,比如侵權行為的手段、過錯程度、行為本身具有的惡性以及受害人所在地區的經濟狀況等;從這些因素綜合去考察,再結合案情本身,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對于損害賠償做出具體的確定,也只有在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時才能體現出《國家賠償法》應有的功能。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M].法律出版社.
[2]國家賠償法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
[3]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
張金鳳,女,漢族,畢業于甘肅政法學院,現就讀于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