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農業委員會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
奮力走出龍江農業現代化新路
黑龍江省農業委員會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
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農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在動因正發生深刻變化,農產品價格倒掛、進口數量激增、糧食倉容爆滿、收儲政策調整、農民增收難度加大等矛盾問題交織疊加,黑龍江作為全國糧食生產第一大省,農業發展面臨更為嚴峻復雜形勢。如何面對新形勢、應對新挑戰,走出一條農業現代化新路,成為全省農業系統亟待破解的新課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黑龍江代表團審議時指出,黑龍江是中華大糧倉,要在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深入推進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促進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現代化,這是對龍江農業人的政治囑托,更為我省現代農業改革發展指明努力方向和發展路徑。按照省委關于“學講話、謀振興、闖新路”決定部署,省農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帶頭學習,并召開全委干部大會,以上率下,深入開展學習總書記重要講話專題活動,統一意志,凝心聚力,加快將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和省委要求轉化為推動龍江振興的強大動力和生動實踐。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系統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落實發展新理念,聚焦經濟建設中心,揚長避短、揚長克短、揚長補短,多側發力,打組合拳,破解新難題,厚植新優勢,奮力走出一條龍江農業現代化新路子,加快推動龍江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重點要加速四個轉變、做好四篇文章:
第一,鞏固提升現代農業成果,加速由雨養農業向經營農業轉變,做好農業高標準生態示范園區“加”的文章。圍繞調結構、轉方式,突出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持續發力,擴大現代農業生產成果。一要繼續提升產能。以億畝生態高產標準農田建設為契機,持續加強農機裝備、地力培肥、育苗棚室等農業基礎建設,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藏糧于地。加大以良種為重點的科技創新和新技術推廣力度,完善種植標準、栽培模式、耕作方法,建立長效制度,推動良種、良機、良法、良田深度融合,做到藏糧于技,向科技內涵挖潛要產量增效益。二要擴大有效供給。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發揮我省綠色特色產業優勢,教育引導農民和其他農業經營主體以市場和消費需求為導向,調整種植結構,減玉米、穩定并適當增加水稻、增大豆雜糧、擴草蓿和果蔬,努力構建糧經飼結構合理、種養加一體發展的格局,減少供需之間的誤差,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三要提高產品品質。發揮我省優良農業生態優勢,順應綠色、生態、健康的主流消費趨勢,深入開展農業“三減”行動,大力發展綠色有機食品生產。突出抓好1000多個“互聯網+”高標準示范基地建設,做到育種、種植、管理、收獲全程科技武裝,種植、加工、營銷全方位典型示范,將其打造成代表龍江現代農業水準和未來發展方向的示范園區,加快綠色有機食品基地提檔升級,生產出更多綠色有機食品。四要提升經營水平。大力發展各級各類高標準綠色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做給農民看、帶領農民干,示范引領農民轉變重生產、弱管理、輕經營的觀念,更加注重質量效益,推行農業生產的全面經營和全程管理,努力做到全程標準化、全產業科技化、綜合效益最大化,讓智能農業、精準農業引領現代農業發展。通過揚長優勢,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鞏固提升龍江糧食生產全國第一大省的地位。
第二,補長農產品現代營銷的短腿,加速由種得好向銷得好轉變,做好農業現代物流“減”的文章。“種強銷弱”是全省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短板。強化市場意識,加快推動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加大農產品營銷促銷力度,在種得好的同時更要賣得好,走出一條以消費市場引領加工種植的路子。一要深化產銷對接。鞏固與京、滬、浙等農產品主銷區產銷合作關系,建立更穩固的長效合作機制。繼續在國內大城市舉辦黑龍江農產品展銷活動,并在其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體驗店和展銷專區,擴大我省優質農產品銷售區域。推進農超對接,引導扶持“寒地黑土”企業加快產品進社區工作,在京、滬、穗等大城市設置自動售米機,開辦“寒地黑土未來超市”。二要加強品牌建設。堅持以品牌培育帶動市場營銷,選擇一批具有一定市場影響力、成長性較好的品牌,促其做大做強,提高品牌知名度。利用各種展銷平臺,舉辦“寒地黑土”“生態龍江”“黑農”品牌宣傳推介活動,擴大品牌影響力。推動有意愿的企業和合作社聯袂經營,形成品牌闖市場的規模優勢。組織省內知名品牌產品全面進入我省在省外建設的旗艦店、連鎖店等銷售平臺,進入北京農展館黑龍江精品館及其社區直營店,擴大品牌影響力。三要創新“互聯網+營銷”。抓好全省“互聯網+農業”平臺建設,有效運用和創新“互聯網+營銷”模式。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在本地電商平臺“生態龍江”、北大荒購物網等,以及淘寶、京東商城建立特色店(館)。加強與電商合作,推進高端定制、眾籌等新型銷售模式發展,提高龍江優質農產品市場占有率。
第三,避免走向就農業抓農業的怪圈,加速由一產獨秀向三產融合轉變,做好農產品加工轉化“乘”的文章。充分釋放一產“接二連三”功能,加強內外聯動,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形成全產業鏈,推動三產深度融合,把農業轉型升級為新型的“六次產業”。一要推動加工業升級。抓好農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單位、主食加工示范企業創建和農副產品綜合利用試點,促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群體,用龍頭企業引領全產業鏈,構建健全的貿工農、產加銷相聯結的產業體系,從根本上解決農業“量大鏈短”問題。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廣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組織形式和“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農企利益聯結方式,讓農民更多分享加工和營銷的增值收益,實現農企雙贏。二要大力支持農民創業。搶抓國家支持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難得機遇,采取政策激勵、示范引帶、服務指導等措施,鼓勵扶持農民創業,打破以傳統種養業為主的創業格局,重點向營銷流通業、農業社會化服務業、鄉村休閑旅游餐飲業等服務業領域拓展,推動農民由生產者向經營者轉變,發展各類產業經營服務增收,引導更多的農民變產業工人、變經理人,最終成為市民。三要拓展農業多樣功能。加快發展生物與休閑觀光農業,利用農業資源環境、田園景觀、農業經營、農業文化和農家生活,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回歸自然、休閑娛樂和體驗農耕文化的需求,促進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加強統籌規劃,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深入開展最美休閑鄉村田園、休閑農業星級示范、特色景觀名鎮名村示范創建活動,有序發展新型鄉村旅游休閑產品。通過推動三產融合,促進由大基地、大糧倉向大糧商、大工廠、大廚房的產業化升級,走出一條做全做深做精產業鏈、發展全產業鏈經濟的路子。
第四,深化兩大平原農業綜合配套改革,加速農業傳統生產方式向新型發展方式轉變,做好農業供給側改革“除”的文章。改革是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的力量之源。以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為統領,全面深化現代農業改革,沖破束縛各方面創造活力的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建立與先進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釋放農村生產力發展潛能。一要創新農業經營主體。把創新農業經營主體作為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的核心任務來抓,從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進程不快、發育狀況不良,量大體小、數多質差,領域窄、承載弱,帶動力不強的實際出發,精準引導,有效培育,大力度加速,高標準規范,帶動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最大限度地激勵激活新型經營組織投資以農業為原料的工業化生產、植入以農業產品為貨源的餐桌市場,促進農業農村農民與工業城鎮市民的有效對接。二要創新農村產權制度。把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作為加快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的助推器和有效緩解貸款難、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基礎性措施,依法有序推進,加快土地確權,落實好“三權分置”,探索“三塊地”改革的有效途徑,加快推進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三要統籌推進其他改革。發揮牽頭部門作用,與相關涉農部門密切協作,加強經驗總結和典型推廣,合力推進創新農村金融保險、農業支持保護政策、農產品目標價格形成機制等其他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工作,拓展改革廣度與深度,鞏固擴大改革成果。通過深化現代農業改革,加快現代農業市場化進程,有效激活農業各類生產要素,提高全要素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不竭的動力與活力。
責任編輯/杜金瑩dujinying@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