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積家
始終牢記初心 用公心換民心
孫積家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痹谖铱磥?,基層是黨員干部錘煉黨性,增強本領的大舞臺,從到村任黨支部第一書記的那一天,我就把帶領村民扶貧致富當做自己始終不變的初心。10多個月來,我沉下身子做調研,走村串戶看問題,找準豐年村發展癥結所在,扎扎實實地把精準扶貧的大文章寫在豐年村充滿希望的黑土地上。
端平一碗水凝聚百姓心
從上任第一天起,我就了解到豐年村的歷史欠賬比較多,村民們的民生保障工作還存在問題。到村任職后,我多方溝通協調,順利解決了村內五保戶未足額領取保障金、困難家庭未享受低保待遇等問題。在同村“兩委”談心時,我和大家說,為民辦事不落一戶、不落一人是“雷打不動”的原則,只有一碗水端平,才能用一顆公正的心換來了村里百姓的理解與信任。剛進村時,不少村民都說我是下來“鍍金”的。10多個月過去了,在我和村“兩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投資2000萬元的田間生態水利改造工程,現已開工;“果蔬種植產業項目”扶貧資金800萬元已經到位;為村內的五保家園爭取的1000斤救濟糧、1000元“兩節”慰問金及3萬元的維修改造資金也都落實了。要說“鍍金”,一個個惠民項目的的確確給豐年村鍍上了金。
想百姓之所想 做百姓之想做
“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到任初期,我天天奔波于縣里各個部門之間,有時候為了辦成一件事,排隊就要排一天,但是我覺得“再苦再累都值”,貧困地區謀發展,必須要有“爭搶”的意識和勁頭。長期以來,豐年村農戶把傳統稻米種植作為全村的主導產業,村集體經濟薄弱。為了結合市場需求,調整生產結構,我向上爭取建設采摘園的省級扶貧項目,通過此項目讓百姓在農閑時能夠有事可干、有錢可賺。目前,采摘園項目已爭取到省級扶貧項目資金800萬元和縣級配套資金200萬元,今年年底前就能竣工。其實,很多同事、朋友也勸我將項目整體發包,這樣政績有了,困難更小,但我不甘心這么做,我一再堅持項目要加快轉化步伐,這樣才能盡早實現村內百姓利益最大化,真真正正地帶動全村經濟、帶領百姓致富。在全縣打好扶貧攻堅戰的同時,我意識到村內還存在貧困戶情況不清、幫扶方向不清、動態掌握不清等問題。于是,我們在村內成立了檔案中心和信息中心,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村務動態化精準管理。同時,我們還建設好了村級便民服務大廳,實現一站式辦公,方便百姓辦事,真真正正做到為老百姓服好務、辦好事。
要扶經濟,更要扶精神
在駐村工作的日子里,我認識到,抓好精準扶貧,不僅僅要抓好經濟建設、村莊建設、基層黨建等工作,更要抓好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設。從樹立良好的道德規范到關愛老人,每一步都需要我們去努力、去引導、去實現。隨著田間生態水利改造工程及美麗鄉村建設工程的實施,實現了全村水泥路全覆蓋,從根本上解決了群眾出行難的問題。家園建設美了,百姓的心靈更要美起來。于是我們評選了首屆 “十大壽星”和“十大孝星”活動,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導向。用忠孝傳統文化來提升村民思想道德文化素養,真正將“忠孝”文化貫穿到村內的每一戶,體現在每一位村民心中。舉辦這樣的活動既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是凝聚民心的積累過程?,F在村內40歲以下的年輕人基本見不到,留守的都是老人、兒童與婦女,解決好村內老人的生活,是精準扶貧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點環節。我立志要在抓好基層黨建、抓好村民與村集體經濟發展、抓好村容村貌整治建設的同時,抓好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文化精髓,將豐年村建設成“龍江忠孝第一村”。
10多個月的幫扶經歷,讓我真正體會到基層工作的艱辛與不易。等到2020年我國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時,我或許早已離開了豐年村,但是當我再次看到那片熟悉的藍天,看到那一張張熟悉的面孔,看到他們紅紅火火的日子,一定會流下幸福的淚水。
(作者系省民政廳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局農村部主任科員、樺川縣創業鄉豐年村黨支部第一書記)
責任編輯/賈程秀男jiachengxiunan@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