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學 福建 福州 350116)
?
互聯網金融創新創業法律風險防控研究
——以P2P網絡借貸行業為例
戴玉華王鍇銘林起渠鄭雅萍
(福州大學福建福州350116)
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下,互聯網金融行業應運而生,為之制定相應的法律風險防控也迫在眉睫。本文歸納了近來P2P行業平臺自身及借貸雙方所面臨的風險,并結合16年出臺的新政策,對P2P行業所面臨法律風險提出了具體的防范措施。
互聯網金融;P2P;法律風險;監管
近年來,P2P投融資平臺、余額寶等互聯網金融業務噴井式的發展,帶動互聯網金融在我國蓬勃興起,引起高度關注。但考慮到我國監管法律法規體系嚴重滯后等一系列原因,都將可能對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健康有序的發展造成嚴重威脅。
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業態主要包括一下六個方面:(1)互聯網支付——通過計算機、手機等設備,依托互聯網發起支付指令、轉移資金的服務;(2)P2P網絡借貸——個體和個體之間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的直接借貸;(3)非P2P的網絡小額借貸——通過小額借貸公司向旗下電子商務平臺客戶提供小額信用貸款;(4)眾籌融資——以網絡為平臺,發起籌集從事某項創業或活動的小額資金;(5)金融機構創新型互聯網平臺;(6)基于互聯網的基金銷售。
P2P網貸(PersontoPersonNetworkLending),即“伙伴——伙伴”關系,金融改革創新背景下產生的P2P網貸可理解為“個人——個人”的借貸關系。P2P網貸作為互聯網金融的典型模式,是以互聯網為媒介,通過專門的網絡借貸平臺實現融資的模式。其資源配置的特點是:借款人的借款信息和貸款人的出借信息通過互聯網進行發布和匹配。通過網絡借貸平臺,借貸雙方繞開傳統金融機構直接進行借貸交易。可以說,P2P網貸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手段。它是一種創新理念與金融方式的發展融合,體現了金融脫媒。通過它由此釋放出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在金融領域的無窮大的發展潛能。
通過互聯網改寫金融業競爭的格局,發揮互聯網和金融的優勢,互聯網金融利用大數據搜索等技術,上百家銀行的金融產品將直觀的呈現在用戶面前。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P2P網貸模式在國內迅速興起并快速發展。自2007年,國內第一家P2P網絡借貸平臺成立以后,P2P網絡借貸呈現爆炸性增長。據統計,2014年新創建的P2P網絡借貸平臺一千兩百多家。P2P網絡借貸在2014年年末的貸款余額超過1000億元,眾籌平臺遍及了全國17個省份,共計128家。2015年,中國P2P網絡借貸市場交易規模較2014年增長331.6%,而受監管細則出臺影響以及各級監管機構對于P2P網絡借貸平臺準入的限制,2015年我國網絡經濟市場營收規模達11218.7億人民幣,較上年度增長47.3%。但未來三年中,網絡經濟市場營收規模還將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長,至2018年將達27000余億,是2015年市場規模的兩倍以上。
在國內P2P網貸發展的十年間,各種平臺倒閉、跑路事件頻發,2014年,全年共出現283家倒閉、跑路、提現困難等問題平臺,僅12月份就發生90家,超過了2013年全年總和。2015年新增問題平臺1345家,而截至2016年11月,全年共有949家P2P平臺出現問題。為維護P2P網絡借貸行業良好秩序,保障其健康發展,需要剖析P2P網絡借貸存在的法律風險。由于P2P網絡借貸存在三方主體,因此,本文分別從平臺自身、借方和貸方三方面分析了其存在的法律風險。
(一)平臺面臨的風險
1.由于主體定位不符、缺乏行業標準及權責歸屬問題導致的法律風險
一方面,現有的平臺一般注冊為電子商務、金融咨詢類公司,但實質上卻是網絡版的民間借貸,而且,隨著網絡借貸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許多平臺已不再滿足于單純的提供信息服務,而是逐漸轉向以銷售理財產品為核心的經營模式,這使主體定位更加模糊。另一方面,P2P網絡借貸行業沒有針對平臺的市場準入標準與市場退出機制,市場準入標準是進入網絡借貸市場的門檻,是從源頭防范平臺法律風險的重要環節,我國P2P平臺數量迅猛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準入標準的缺失,最終導致整個行業亂象叢生。P2P網絡借貸也沒有市場退出機制,導致很多平臺債臺高壘仍在運行,一旦壞賬率攀升,平臺就跑路。同時,由于其涉及互聯網、工商、金融等多個部門,各個部門都不大愿意對存在高風險的P2P網絡借貸行業負責,一旦發生問題出現投訴無門的境地。
2.由平臺的操作引發的法律風險
目前網絡借貸中釆取的擔保方式有兩種:一是平臺以自有資金為投資人提供本金或本息保障;二是平臺與擔保公司進行合作,將擔保業務外包。這兩種擔保方式都存在較大的風險,前者實質將風險都集中到了平臺,一旦平臺無法承擔風險便容易印發惡性事件。而平臺出于自身利益,通常會引入關聯關系的擔保公司,這類擔保公司的介入并不能完全阻斷平臺的擔保風險。另外,完善的征信體系就是降低網貸平臺信用風險的最佳方式,但是國內在征信體系上的建設依然是乏善可陳,因此P2P網貸行業核心的問題是對用戶的風險審核仍面臨較大困難。
3.平臺自身規范性不足引發的法律風險
一方面,目前國內一些平臺出現公開出售理財產品并承諾一定的收益率的行為,已經符合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的規定,這種行為在未經有關部門批準的情況下,即屬于非法吸收或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的行為;若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詐騙方法且數額較大的,則有可能構成集資詐騙罪。目前這種情況屢見不鮮,每年都有眾多平臺管理者攜款而逃。另外,由于所有資金都在P2P網絡借貸平臺的賬戶中,形成大量沉淀資金。這個賬戶由平臺完全控制,也容易引發資金挪用、攜款跑路和非法集資的風險。
(二)借貸雙方面臨的法律風險
1.資金來源和去向監管缺乏引發的法律風險
由于P2P平臺一般不對出借資金的來源進行審查,這就帶來了資金來源風險。例如不法分子可以通過網絡借貸將其違法犯罪所得及其收益進行放貸予以合法化,利用信用卡的免息期以透支充值的方式將資金在平臺出借違,法賺取高額的借貸利息。而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借款人極易將借得的資金違反借款協議的約定挪作他用,很多借款人在P2P平臺貸款并不是用于約定用途,而是用來放貸、炒股或者賭博。由于資本的逐利性,在缺乏貸后資金用途跟蹤機制的情況下,如此龐大的資金一旦流入某一行業勢必將對該行業產生巨大的影響,如流向國家限制發展或者禁止發展的行業,將影響國家的宏觀調控與和諧安定的社會局面。
2.借方信息虛構或信息泄露引發的風險
由于P2P借貸更多以單純的工資、資產等文本憑證作為其信用等級的評價標準,這就大大增加了借款人虛構信息的可能性,不法分子可以利用線上模式這種弊端,非法偽造相關征信憑證通過信用審核,進行貸款詐騙活動。而真正有意愿借款的人為了能成功借到資金,必須提供更詳盡的個人信息。而借款人提交的這些信息都是關系到借款人切身利益的信息,若平臺管理并不規范,一旦有不法分子利用職務便利或者平臺遭受網絡攻擊,借款人的個人信息將遭到泄漏。
3.貸方所面臨的法律風險
如前面所述,貸方無法了解到借方的真實信息及資金使用去向。由于P2P網絡借貸平臺大多都是信用借貸,一旦出現違約甚至不償還貸款,出借人將面臨無財產受償的難題。同時由于P2P更多是小額借貸,一旦進行追償,相對成本將會很高。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可能導致借款人所預留信息不實或者借款人下落不明,造成起訴狀等法律文書無法送達。
基于國內P2P網貸業的風險和現狀,我國政府于2016年8月24日制訂了旨在規范互聯網金融業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其中就明確了P2P的平臺法律定位只能是信息中介機構,并以負面清單形式劃定了業務邊界;強化風險控制,規定了借款上限;完善了出借人與借款人的權益保護措施,并明確了對出借人進行風險揭示及糾紛解決途徑等要求;強化信息披露,發揮市場自律作用,要求平臺充分而公開地披露借款人和融資項目的基本信息、風險評估及可能產生的風險結果、已撮合未到期融資項目資金運用情況等有關信息;及時披露本機構的經營管理信息,定期披露年度報告、網貸有關監管規定。但是其細則實施的可行性仍有爭議,實現管理目標仍然存在較大困難。
(一)平臺自身法律風險的防范
1.制定市場準入標準和退出機制
P2P借貸機構的合法經營由地方金融辦對擬申請設立的平臺進行備案登記,并對備案登記后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進行評估分類。然而沒有統一的市場準入標準,無需實質性的審查,其只需要符合工商機關對咨詢服務類機構的審核標準即可準入,且能以簡單的條件按照普通法人注冊公司進行借貸交易活動,導致出現P2P平臺數量迅猛發展、亂象叢生的現象。
在2005年,聯合國就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其內涵在于:以有效的方式使金融服務惠及每一個人,尤其是那些通過傳統金融體系難以獲得金融服務的中小微企業、個人等弱勢群體。為了使P2P網貸平臺規范化,第一步便是建設P2P網貸平臺的準入機制,雖然《暫行辦法》對業務邊界、經營規則等方面對P2P行業設置了準入門檻,由于此程序不屬于行政許可,還是讓某些不合規范的P2P平臺鉆了法律空子,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時有發生。普惠金融部應該盡快出臺P2P網貸平臺準入條件和限定,對其注冊進行嚴格審核批準。還需要對中介平臺的經營資格和經營能力進行審查、確認或限制,審查確認之后才賦予其相應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例如注冊資本金標準、從業人員資質標準。同時宜采取以準則主義為主、行政許可主義為輔的混合主義立法原則,建立起由一般市場準入法律制度、特殊市場準入法律制度組成的中介平臺市場準入法律制度體系。平臺規范化后,身份便是作為金融服務中介,對其準入要求較之其他金融機構適當降低標準,其市場活力才能得以有效激發。
完善市場退出機制也是P2P網貸行業穩健發展的基石,一旦平臺倒閉,最大的受害方將是出借人。首先,應當明確平臺的退出標準。以資產負債率作為平臺退出標準的量化指標,當平臺資產負債率高達80%時就要啟動退出程序。其次,平臺負有提前通知義務,應至少提前三個月通知客戶終止時間、終止原因,確保客戶有足夠的準備時間。最后,對于平臺未履行完畢的貸款合同,企業在終止前應采取有效措施保證借貸雙方的貸款合同繼續履行。
2.完善社會征信體系建設
雖然《暫行辦法》確立了由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省級人民政府及地方金融辦、工信部以及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公安部等多個主體從行為監管、機構監管、業務監管以及安全監管等四個主要方面,對P2P網絡借貸實施全面監管的行政監管體制。由于風險監管存在缺失和漏洞,網貸平臺的信任危機也愈演愈烈,而征信平臺就是降低風險,消除信息不對稱的核心。
征信通過對法人、非法人組織以及自然人的信用進行調查核實,使出借方能夠充分地了解借貸方真實的資信狀況和履約償還能力,從而降低違約風險。網絡貸款業務中的一大難題是借款人信用的審核與評定,而國外網絡貸款之所以能夠較快、有序、蓬勃地發展,其基礎也正在于其發達和成熟的征信體系。《征信業管理條例》于2013年3月15日起施行,但國內還尚未形成完善的個人信用征集、評價、跟蹤體系,早在2006年,央行已經開始組建全國統一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但該系統并不對P2P網貸平臺開放。對于P2P平臺,其直接與央行征信系統對接還暫不成熟,前期可以考慮讓目前運營情況良好的平臺開展征信系統接入試點,等后期條件較為成熟時,再考慮向整個網絡借貸行業開放。為了營造一個適度競爭的市場格局,征信的行業和征信機構在適度分割下不能被壟斷,私營征信公司也應被允許進入征信市場。
3.建立中介平臺的信用評級制度
歐美等國家的P2P網絡借貸平臺能夠成功運營主要依賴于這些國家統一、完備、透明的個人信用評價體系,如美國的FICO評分系統,通過對客戶的信用使用信用的年限、信用賬戶數、新開立的信用賬戶償還歷史、等項目來給客戶打分,分數高低直觀反映客戶信用風險的大小。這種評分機制能夠快速、直觀的反映客戶的信用風險,大大提高授信效率。第一,網站信用評級制度應當被公開明細化。平臺應該采取積極作為的方式來規定平臺采取何種信用評級制度、信用評級制度內容、何種級別對應何種權利、每一級別所對應的貸款額度、提高其信用評級制度的方法;當客戶采取欺詐或隱瞞方式惡意提高其信用評級制度時,平臺應有相應的懲罰措施。第二,如前文所述,我國的網貸平臺可以與類似芝麻信用等私營征信公司合作。根據公民個人的信用等級來對公民進行綜合評分作為評定信用等級的數據,并依此設定借款的最高額和服務費。
4.加強平臺自身規范性
(1)嚴控業務范圍
《辦法》明確了P2P平臺的法律定位,即只能是信息中介機構,而不是信用中介,并以負面清單形式劃定了業務邊界,如:不得吸收公眾存款,不允許設立資金池,不得自身承諾擔保,不能自行發放貸款,不得從事債權轉讓行為以及自行發售理財產品,不得向出借人提供高風險的融資信息中介服務。經營活動必須在線上,線下不得從事營銷活動和虛假宣傳。從而將互聯網借貸與傳統金融服務區隔開來,促進網貸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2)健全內部控制
p2p要實現其經營目標,內部須采取自我調整、約束、規劃、評價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續與措施,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制定和實施一些列切實可行的制度,并對風險進行有效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監督。
在事前防范過程中,要加強對借款人基本信息的審核,并對借款用途核實,確保借款用途的真實性。
在事中控制環節,首先,需完善個人信用評級制度,在獲取大量真實有效的個人信息的前提上,選取適合的評級方法對進行信用等級評估。其次,設置合理額度,《辦法》中規定一個自然人或法人在一個平臺上的借款上限分別為20萬和100萬,一個自然人或法人在多個平臺上借款和的上限分別為100萬和500萬。另外,將客戶資金與自有資金有效隔離,實行三方存管制度,遏制P2P平臺監守自盜、攜款潛逃現象的發生,保障借貸雙方的資金安全。
在事后監督過程中,P2P平臺應效仿商業銀行制定貸后管理辦法,再貸款發放后對借款人的財務狀況、貸款使用情況等持續追蹤調查,一旦發現特殊情況,應立即采取措施保障出借人利益。
(二)借貸雙方面臨的法律風險
1.完善反洗錢制度建設
P2P網貸平臺由于時間與空間上的不受限滋生了許多黑錢合法化的現象,為了保障網貸平臺的健康發展,國內反洗錢制度的建設是很有必要的。《中華人民共和囯反洗錢法》第十六條明確規定:“金融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建立客戶身份識別制度任何單位和個人在與金融機構建立業務關系或者要求金融機構為其提供一次性金融服務時,都應當提供真實有效的身份證件或者其他身份證明文件。”這就要求P2P平臺首先應該對客戶身份進行有效、準確的識別與核實。其次,P2P網貸平臺應像特定金融機構那樣適用大額和可疑交易報送制度。平臺在日常運作中對涉及可疑交易的個人資料、具體活動、可疑原因等信息應上報反洗錢監測中心。
2.加強借貸雙方隱私權保護
在P2P網絡借貸平臺的運營過程中,中介平臺為保證網絡借貸的順利進行,一般需要客戶出示相關的個人信息,這些個人信息往往涉及客戶的隱私,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P2P網絡借貸隱私保護機制來保障客戶的數據和隱私安全是非常有必要的。
明確隱私保護的條件以及可披露隱私的范疇。第一,明確可披露隱私的范疇。依據隱私是否直接關系客戶的人生安全和其他切身利益,可將隱私分為核心隱私和非核心隱私,核心隱私的泄露或者披露會給債務人帶來人生危險,以防他人利用借款人的較強隱私信息從事違法犯罪活動;第二,明確隱私保護的條件。當且僅當客戶沒有按期完成借款本息的返還,或者存在惡性欺詐以及嚴重違約的情況下,網站通過專門的窗口,披露其非核心隱私;最后,中介平臺在日常經營過程中需要采取必要的技術手段以及嚴格的審批程序等保護措施來確保客戶的信息安全。
3.建立完善的擔保制度
采用抵押擔保制度,要求借款人提供相應的抵押物擔保其債務的履行,減少借款人違約時給出借人帶來的損失。
這樣既可以對出借人債權起到擔保左右,又可以防范因抵押物評估不真實帶來的風險。
引進保險公司信用擔保。保險公司具有經營范圍廣、資產規模龐大、覆蓋地域范圍廣等多方面優勢,并且有很強的風險控制能力,且信用保險是以信用風險為保險標的保險,其原理就是把債務人的保證責任轉移給保險人,當債務人不能履行其義務時,由保險人承擔賠償責任。在具體制度設計上:首先,保險公司應當與P2P網絡借貸平臺無關聯關系;其次,擔保率應當設定在2%-8%,過高的擔保費最終將增加借款人的借款成本,提高P2P行業的融資成本,從而引發更大的違約風險。再次,將出借人設定位投保人,一方面可以降低借款人融資成本,另一方面,投保人與受益人為同一人,當有違約時,利于糾紛處理。當借款人出現違約時,投保人就可獲得保險公司的相應賠償,而保險公司取得分散的出借人的債權人資格,有利于集中行使追償權,解決了單個出借人資金不夠立案標準問題和追償成本過高問題,一舉兩得。
[1]向思遇.互聯網金融業態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2]楊理.我國P2P網絡借貸利率的影響因素分析[D].廣西師范大學,2015.
[3]叢師偉,孫健威.P2P征信體系法律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7,(01):94-95.
[4]王飛.P2P網絡借貸的法律風險及防范[D].遼寧大學,2015.
戴玉華
戴玉華(1996-),女,漢族,廣東惠州,學生,本科在讀,福州大學法學院,法學專業;王鍇銘(1995-),男,漢族,福建泉州,本科在讀,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數理金融;林起渠(1996-),男,漢族,福建大田,本科在讀,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數理金融;鄭雅萍(1995-),女,漢族,福建永春,本科在讀,福州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