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花兒”音樂是我國回族人民創造出來的一種音樂體裁,在2009年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回族音樂花兒發源于甘肅臨夏,并在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區流行開來,其唱詞浩繁,文學藝術價值極高,被當地人民稱為西北之魂。
【關鍵詞】臨夏回族;花兒音樂;發展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3-0079-01
一、甘肅臨夏回族“花兒”音樂的形成過程,藝術特征
“花兒”,別名“少年”,因在歌詞中將年輕漂亮的少女比喻成花兒而得名,在我國西北地區廣泛流傳。花兒發源地是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是西北勞動人民在勞動和生活過程中創造的一種優秀的民間藝術。花兒音樂具有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不僅有豐富的文學內容,而且有絢麗多彩的音樂形象。
我國著名花兒專家張亞雄提出花兒產生于唐代的觀點,認為花兒的音樂形式是隋唐以來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歌唱的曲調,并且是用少數民族語言演唱的。在明代,由于大量漢族向邊疆移民,甘肅、青海、寧夏等地逐漸出現漢語花兒。在關于花兒產生年代的研究中,柯楊的《花兒淵源》是一篇頗具影響力的文章。作者從產生花兒的歷史地理背景、花兒的由來、花兒的歌詞材料、歷代名人筆下的論述等多個方面,得出花兒產生明代的結論。從宋代開始,洮、岷、河、湟一帶原先定居的漢族人民由于吐蕃的勢力侵入幾乎逃亡殆盡,而回族、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等民族在當時尚未出現在這個地區。鐵木真建立元朝以后,漢族才慢慢遷居回來。這一代的少數民族也就大體上形成,而且這些少數民族與漢族相互融合交流,漢語也逐步成為各族人民都使用的一種共同語言,花兒音樂就是用漢語創作并演唱的一種藝術創作。河州型花兒主要融合了回族、撒拉族、東鄉族和漢族的特點,并且這些主要民族都是從元代末期才開始形成的,所以,河州型花兒的形成時代不可能是在元代之前,它所經歷的歷史是由牧業經濟為主慢慢轉變為農業經濟為主的歷史時期。
花兒主要流行于西北地區,其在發展過程中受西北地區各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流派和藝術風格。在甘肅地區流行的花兒主要分成兩大類:河州型、山花兒型。其中河州花兒的基本調式和旋律千變萬化,形式上有慢調和快調。慢調多為4/4或6/8拍,歌曲高亢悠長,旋律起伏大,上行多用四度進行;快調多分為2/4或3/8拍,歌曲緊湊簡練。河州花兒為五聲徵調式。字數上單雙交錯而成,奇偶相間,顯得更加自由暢快。在花兒的歷史長河中,主要以愛情為主線,展現著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和愿望通過花兒表達得淋漓盡致。花兒的收集、整理、研究開始于20世紀30年代,建國后,甘肅、青海等地分別成立了花兒學會和研究會。花兒本身具有自己的語言特色,都是以臨夏地區方言為主構成的。比如歌詞“青石頭尕磨左轉哩,左轉是阿里的面哩;心連肝花的想爛哩,想爛是阿門者見哩。”中的“阿里”“阿門”等都是臨夏方言。花兒的唱詞是一種口頭創作的音樂文學,之所以流傳很廣,主要原因是它具有較強的現實主義文學性的緣故。在不同時期抒發著人民群眾的心聲。花兒的曲調相當豐富,大約有一百多種,且不受限制。有按地區起的,有按內容起的。在不同種類的花兒曲調中,有著它們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五聲調式,其中商調式、羽調式、徵調式最為常見。由于這些年花兒音樂文化在當地及全國不斷壯大和發展,使得花兒有了許多新的變化。一首好的花兒作品,不僅要求唱詞精煉,而且唱腔要婉轉動聽。花兒音樂的藝術特征跟地域特征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大西北獨特的地域特征,造就了花兒曲調悠長、奔放的演唱風格,適合于野外放歌。河州花兒丟語言、聲韻的感覺也非常敏感。上、去聲之間基本沒有通韻,都是上聲和去聲各自為韻。前面是河州花兒的靈魂,尤其突出了邏輯和感情的重音。河州花兒不僅是被人們用來追求愛情工具,也是青年男女歌頌愛情的載體,同時鄉間百姓也用來娛樂。
二、中國伊斯蘭教音樂與甘肅臨夏回族“花兒”音樂的關系
唐宋時前回族先民的音樂生活,已現當代回族音樂的影子:當代的河州型花兒、花兒會,以及回族民間樂器“咪咪子”等,某些行為方式大概與此都有關聯。至今傳唱在中國西北地區的回族中的河州型花兒音樂,其最初的創造者大概可追溯至唐代進入河西貿易的阿拉伯商人,他們寓情于景、即興而歌的兩句詩的民間小調,可以一唱幾個小時,來消遣和擺脫長途跋涉的疲累,這都與河州型花兒的演唱方式頗為相似。回族人對花兒會尤為熱衷,大概也與回族先民對阿拉伯半島“歐卡茲集市”傳統的繼承有關,集商會、詩會、歌會于一體,是花兒會與“歐卡茲集市”的共同特征。阿拉伯傳統音樂習俗對回族花兒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無論是阿拉伯商人傳統的歌唱方式,還是阿拉伯半島“歐卡茲集市”的詩歌會,都與花兒、花兒會有相似之處,況且,中原河西一帶自唐至明清始終是回回民族聚居的地方,一定程度地保留了阿拉伯人的傳統音樂習俗。
作者簡介:
丁旭陽,四川音樂學院歌劇合唱系2014級研究生,研究方向:聲樂(美聲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