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 馬夢遙
?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法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研究
劉紅 馬夢遙
中法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是中法文化交流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三十年,中法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在諸多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果,呈現出規模逐漸擴大、類別逐漸多元、內容逐漸廣泛以及層次逐漸提升等顯著特征。但交流與合作地域的不平衡性和雙方往來的不對等性等問題依然存在,所以加大拓寬中法合作辦學的領域與地域、傳播中國語言與文化、制定合理的留學教育政策以及營造國際化的留學與就業環境等方面應成為今后中法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努力的方向。
高等教育 交流與合作 回顧與展望
[Résumé]La coopération éducative s’impose comme une partie constituante majeure dans les échanges culturels sino-fran?ais. Trente ans depuis l’initiative de la politique d’ouverture et de réforme, des progrès glorieux ont été constatés dans divers domaines en matière de coopération éducative. Il y a eu quasiment un effet catalyseur en ce qui concerne l’ampleur, l’intensité, la diversité et les niveaux de dialogue, sans toutefois faire taire les notes discordantes que représentent les déséquilibres régionales et bilatérales. Il est donc important d’élargir l’implication régionale et nous fixer les buts suivants : rayonnement de la culture et de la langue chinoises, élaboration d’une politique probante des études internationales et créer un environnement favorable à l’emploi international.
中法建交50年來,雖然幾經波折,但兩國在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總體不斷深化,穩步發展,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典范。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法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呈現出規模逐漸擴大、類別逐漸多元、內容逐漸廣泛以及層次逐漸提升等顯著特征。然而,中法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發展到今天,一些新的問題也突顯出來,如區域分布不平衡性、雙方往來的不對等性等。因此,總結改革開放30年中法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的經驗,分析新形勢下呈現出來的新特點,對進一步拓展中法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往縱深發展,實現良性互動、優勢互補,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擬對自改革開放以來中法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的發展歷程進行簡單的回顧,總結交流與合作的主要成就與特征,找出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對今后如何更好地開展中法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思考。
中法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始于中法兩國外交關系的建立,走過了50年的風風雨雨,經歷了曲折、深化以及繁榮發展的歷史時期。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間,中法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已成為中國與西方國家教育交流與合作的重要窗口。
(一)中法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的開啟
1964年1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法蘭西共和國在北京和巴黎同時宣布,雙方建立正式的大使級外交關系,這一震驚世界的外交關系的建立無疑成為中法關系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也為中法文化教育交流開啟了歷史新篇章。建交后不久,兩國在文化藝術、經濟技術等方面展開了一系列的交流活動。例如,1964年2月至1966年3月間,中國藝術團應邀訪問法國、法國技術展覽會在北京亮相、中國參加法國里昂和巴黎的博覽會以及上海至巴黎的通航等。其間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中法文化教育交流活動一度受阻。1973年9月法國總統喬治·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1911—1974)應邀訪華,中法關系再度恢復。訪問結束后所發表的《中法聯合公報》表達了兩國政府希望進一步發展雙邊關系以及增進中法人民友誼的共同愿望,提出了加強兩國在文化、科學、衛生、體育以及語言教學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的意向。隨后,兩國政府高級官員的互訪推進了該愿望的實現。例如,1975年5月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法、1978年1月法國總理雷蒙·巴爾訪華、1979年10月華國鋒總理應邀訪法。這三次歷史性的互訪使兩國在經濟、科學以及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深化。尤其是1979年華國鋒的訪法促成了中法合作文件的簽署。這三個文件是《關于中法經濟的發展》、《關于互設領事機構》和《關于1980年至1981年文化交流計劃》。正是第三個文件的簽署,開啟了建交以來中法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的航程。
(二)中法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的深化與繁榮發展
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法兩國關系進入了一個重要的歷史發展時期,兩國之間各種交往日益擴大,文化教育交流與合作得到較快的發展。1989年至1993年間兩國關系曾一度受阻。1994年1月12日,正值中法建交30周年之際,北京和巴黎同時發表中法兩國《聯合公報》,稱雙方應在兩國建交原則的基礎上,恢復傳統的友好合作關系。同年9月,江澤民主席應邀訪法。從此,在中法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法關系得到全面恢復,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中法教育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深化主要體現在1997年和2004年兩個《中法聯合聲明》。這兩個重要文件將兩國關系確定為“全面伙伴關系”和“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從而使中法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997年5月16日,中法兩國元首簽署《中法聯合聲明》,雙方決定建立面向21世紀的“全面伙伴關系”。關于文化教育方面,《聲明》強調,中法“加強文化、教育、科技交流,雙方將進一步積極開展文化、教育、科技交流,在多樣性世界中促進各種文化的發展”[1]《中法聯合聲明》,載《人民日報》,1997-5-17。。該文件成為中法兩國從建立外交關系發展為全面伙伴關系的歷史見證。2004年1月,中法建交40周年之際,中法又共同簽署了新的《中法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把兩國“全面伙伴關系”進一步提升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雙方一致認為進一步加強各方面的發展,包括共同推動文化多樣化發展,深化科學技術和教育文化的合作,鼓勵兩國公立和私立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開展交流,鼓勵雙方加強高校和語言教學方面的合作,增加留學生交換等。同年10月,兩國發表了《中法聯合新聞公報》,表示中法兩國將繼續貫徹2004年1月中法全面戰略伙伴關系聯合聲明,推動兩國在科技與教育領域的伙伴關系進一步發展。為加強這種合作關系,法國表示愿意在本國高等專業院校和綜合性大學接納更多中國留學生,并與法國文化年榮譽委員會成員合作,實施加大獎學金發放力度的政策。從1997年中法全面伙伴關系到2004年中法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建立,兩國之間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全面交流與合作得到了深化,中法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進入了繁榮時期。
特別值得提及的是,在此期間,即2002年3月,中法兩國教育部在巴黎共同簽署了內容廣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法蘭西共和國國民教育部合作協議》(2002—2006),主要內容涉及教育政策與教育行政管理、語言教學、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遠程教育與信息通訊技術、學生交流等方面。該教育合作協議為兩國教育領域的長遠合作與交流奠定了基礎,標志著中法教育交流與合作步入全面而深入的發展階段。在高等教育方面,雙方鼓勵本國高等教育機構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積極支持推動雙方學生和教師相互交流,特別是有關互認學位,聯合開發將對方語言教學與專業教學相結合的雙向課程,圍繞相同主題或培訓課程建立校際網絡,聯合培養尖端科技人才,接受對方高級訪問學者或青年博士進行博士后研究,共建研究生院等。
中法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主要形式是“走出去,請進來”,主要包括:派遣留學生到法國求學和接受法國學生來中國學習;聘請法籍教師、專家來華任教;派遣中國學者到法國講學任教;大量翻譯各級各類學校的教科書,相互借鑒教育制度、思想和方法等;中法教育考察和學術訪問;中法官方與民間教育機構合作辦學等。改革開放以來中法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呈現出規模逐漸擴大、類別逐漸多元、內容逐漸廣泛以及層次逐漸提升等特征。
(一)規模逐漸擴大
自1964年中法建交以來,政府之間、學校之間的教育交流與合作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小規模到大規模。例如,1972年當中國開始恢復向法國派遣留學生時,當時的全法中國留學生只有20名,截止1977年中國留法學生總數為164人。1978年,中國進入全面改革開放發展的歷史新時期,我國出國留學政策發生了異于以往的根本性的轉向。教育部確定了派遣留學生的“五年計劃”,擬向發達國家派遣大批量留學生。在上述留學政策的指引下,中國留學生的數量大幅度地增長。例如,1979年,中國赴法留學人員為199人[2]李滔主編:《中華留學教育史錄》(1949年以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78頁。;1981年中教育部派出留法學生427人[3]《中國教育年鑒》編輯部:《中國教育年鑒(1949—1981)》。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668頁。;1988年,留法人員為828人[4]葉雋、安延:《中國留法教育之概述與基本分析(1979—1999)》。載《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12期,69頁。;1989年留法學生988人[5]同上。;截止2008年,我國留法學生總數已超過2.5萬人,可以說“中國留學生的身影遍及法國80多所公立大學”[6]姚立:《碩果累累的中法教育合作》,載《光明日報》,2008-12-11。。
(二)形式逐漸多元
中法教育交流與合作的形式呈現出逐漸多元化的趨勢。從中法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來看,主要形式有學生流動(student mobility)、課程流動(program mobility)、機構流動(institution mobility)。所謂學生流動,即傳統意義上的中法學生到對方國家留學;所謂課程流動,即中法兩國高校用本國的專業課程或教學計劃來培養對方國家的留學生;所謂機構流動,即中法兩國到對方國家獨立創辦或與對方國家合作創辦本國高校的分校。后兩者目前已成為中法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的新形式,都包含了兩國高校建立聯合培養學生機制的內容,互相交換學生是其中的重要環節。具體而言,從留學費用來源劃分,有國家公派和自費留學,其中以自費留學為主;從留學類別劃分,有一般留學、校際交換學生項目留學、合作辦學項目留學、短期訪學等形式。因此,中法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類別的多元化極大地促進了雙方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
(三)內容逐漸廣泛
中法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的內容日益廣泛。改革開放前,留法學生學習專業較為單一,以語言學習為主。例如,1972年我國恢復向國外派遣留學生之際,由于中國走入國際社會對外語人才的亟需,國務院科教組決定向法國派遣以學習法語為主要任務的20名留法學生。這些留法生在法國進修兩年,不需申請學位,根據國內需要進修法國大學課程,主要是充分利用國外語言環境來提高法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對經濟和科技人才的需要,留學內容由以語言為主轉向以學習科技為主。1978年,負責全國科教工作的鄧小平作出了“關于擴大派遣出國留學人員的重要講話”,依照其指示精神,教育部確定了“應以學習理、工、農、醫為主”的派遣原則。與此同時,法國高等教育各層次的幾乎所有專業完全對中國留學生開放。留學生在法國就讀的各類高校為綜合性大學、綜合性大學工程師學院、高級技師學院、高等藝術文化學院、非綜合性大學工程師學院、商業管理會計學院以及其他類型專業院校。所學的專業為經濟管理與行政管理、人文科學、理科、體育、技術、法律以及醫學等。中法兩國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的優先領域是環境、醫學、航空、能源、農業、食品、交通、服務等。中法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領域幾乎涉及到各個專業領域。
(四)層次逐漸提升
交流與合作的層次日趨提高。就留學生的文化層次來看,法國對中國留學生發放簽證的主要對象是具有相當文化水平的大學畢業生。例如,改革開放初,1979年公派留學人員199人中半數以上是大學本科生。隨著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我國對留學政策進行調整,公派出國條件更為嚴格,提出了提高層次、學用一致、學成歸國服務的要求。在多派高層次留學生,減少一些低層次的即大學本科生的派遣政策的指引下,攻讀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位的人數開始大幅度上升。2005年中法兩國政府簽署的《關于創建中法博士生學院的意向書》是中法教育交流史上的首創,這一新的合作方式對于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合辦中法博士生學院,擴大培養高層次人才。一方面,中國選派一流的學生到法國一流的大學,師從一流的導師,塑造成為一流的人才;另一方面,雙方借助博士生學院這一平臺,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高水平科研項目合作研究。2007年11月中法兩國簽署了互認文憑協議,中國的學士、碩士、博士文憑與法國的學士、碩士、博士文憑原則上是對等的。近幾年,法國還出臺了一系列的特殊政策或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以吸引優秀人才赴法留學。如2008年,推出“人才簽證”,即為真正在某方面具備專長的留學生發放一次性的三年有效簽證。從以上例子不難看出,中法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的層次在不斷提升。
法國是世界教育強國之一,中國具有悠久的教育傳統和歷史。雙方交流與合作的前景十分廣闊。2010年7月公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推進中外教育交流與合作,對于我國實現教育現代化,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未來的中法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筆者認為應在如下方面繼續努力。
(一)揚長避短,加大合作辦學和研究的力度
中法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應揚長避短,克服“短板效應”,實現“超長板效應”。合作雙方應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通過合作實現優勢互補,最終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將中法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上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合作辦學有兩個途徑,即輸入和輸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吸引境外知名學校、教育和科研機構以及企業,合作設立教育教學、實訓、研究機構或項目。”一方面,通過合作辦學引進境外優質教育資源,包括人力資源(知名教授、學者)、信息資源(課程、教材)、管理資源(先進的管理理念及經驗)等;另一方面,“推動我國高水平教育機構海外辦學”。通過海外辦學向世界展現我國優秀的教育傳統與文化,分享我國具有民族特色的信息資源和管理經驗。這種資源共享、信息共享將會進一步加快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步伐。
(二)施展魅力,傳播中國語言與文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界在認真反思建國以來的教育發展,并積極吸納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新理論、新經驗,翻譯介紹了大量外國學術著作。但教育交流應該是雙向的,對等的。就我國教育而言,我們既要吸收世界文明的優秀成果,也要把中國文化介紹到世界,促進相互交流。語言是交際的有效工具,《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支持國際漢語教育”。漢語教學與應用的發展不僅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播,而且有助于中法教育交流與合作朝著更高層次和更加廣泛的方向發展。中法文化交流史上輝煌的一頁便是雙方文化年活動的開展。2003年10月,“中國文化年”在法國巴黎開幕,其主題是“古老的中國、多彩的中國、現代的中國”。該活動的舉辦讓法國人民領略了中國文化的無限魅力,目睹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巨變。隨后的“法國文化年”也讓中國人民親身感受到法國文化之豐富多彩,其獨特的文化遺產、享譽全球的傳統美食、異域風情的手工藝品、時代感十足的街頭表演等無不賞心悅目。實踐證明,語言文化的魅力已成為開展中法教育交流與合作的巨大的吸引力。
(三) 與時俱進,制定合理的留學教育政策
留學生是世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學生構成的國際化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指標之一。留學生來華學習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教育傳統,發揚光大中華文化,提升我國的國際影響力,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進程。為了縮小中法教育交流的“逆差”,一方面,我國政府應加強宏觀調控能力,適時調整、及時修訂相關的政策法規,不斷優化來華留學的政策環境。例如,我國應加大對留學生獎學金的投入力度,提高獎學金的額度,鼓勵高校劃撥一定的資金用于留學生教育,簡化留學程序等。
(四) 筑巢引鳳,營造國際化留學和就業環境
切實提高我國高校教育國際化水平,為吸引留學生來華學習創造良好的學習及生活條件。例如,我國高校應從留學教育管理、課程設置、教材開發與運用、師資的培養等一系列問題進行積極的探索,使之與國外教育接軌,吸引更多的留學生來中國學習與深造,使之能夠很快適應我國高等教育環境,使之來有所學,學有所獲。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有關吸引和使用高層次留學人才的政策。從1978年至1992年間的“量才錄用、學用一致”的模式調整到1992年至今的“鼓勵回國、來去自由”模式的實施,對爭取海外留學人員歸國工作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在今后一段時間里,留學教育管理方面應加大力度。在出國留學人員不斷增加的同時,各級政府應該在人事制度的改革中特別突出人才建設,加快改革傳統的職稱、職務晉升和人事分配制度;大膽啟用包括留學人才在內的優秀中青年人才,努力創造一種寬松的政策環境,為留學人才施展才華搭建平臺。
中法教育交流可謂源遠流長。中法建交以來,尤其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法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發展勢頭迅猛,欣欣向榮。其規模、類別、內容以及層次等諸多方面呈現出鮮明的特征。面向21世紀,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對于我國實現教育現代化,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就中法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而言,如果我們在交流與合作上能揚長避短,在語言與文化傳播上盡顯魅力,在留學政策制定上與時俱進,在留學與就業環境上筑巢引鳳,雙方交流與合作定會譜寫出更加光輝燦爛的歷史新篇章。
【項目】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鄂法教育交流與合作研究(1978—2008)”(2014B006)。
(責任編輯:龍安)
武漢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