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榮 張戈 楊涵
?
語用學視域下新聞語言的主觀色彩分析:以法國主流媒體《世界報》為例
傅榮1張戈2楊涵3
本文采用語用學視角,從詞匯、句法、篇章等三個層面分析法國主流報刊《世界報》新聞語言的主觀色彩,提出了探析這些主觀色彩的四個主要途徑:基于合作原則的語用推理、詞匯的凸顯、模因變異、凸顯話題的強調句式等,以期有助于我國讀者,特別是懂法語的讀者更好地理解外文報刊的輿論導向作用。
《世界報》 新聞 主觀性 語用
[Résumé] Basé sur les perspectives lexicale, syntaxique et textuelle, le présent article déploie une analyse sur la subjectivité linguistique du journal prestigieux fran?ais ? le Monde ? et en vient à la conclusion que généralement, quatre facteurs exercent une influence sur la tonalité du langage de la presse écrite : l’inférence pragmatique basé sur les principes de coopération, la proéminence sémantique des mots, la variation du même, la tournure syntaxique de mise en relief. Cette analyse vise à mener les lecteurs, ceux qui comprennent le fran?ais en particulier, à une meilleure compréhension de l’orientation de l’opinion publique des journaux étrangers.
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原則是否一定排除“主觀”現象,這一直是新聞理論界熱議的話題。托多羅夫在《敘述的結構分析》中指出:“沒有一種社會科學能夠完全避免主觀性,選擇某一組概念、而不選擇另一組,這本身就已經包含了一種主觀的決定……”[1]轉引自李凌燕:《新聞敘事的主觀性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4月,34頁。。據此,記者作為新聞的敘述者,在報道事實時總會受到個人的認知、社會語境等因素的影響,使自己對所報道事件或人物的態度、立場、感情滲透到新聞之中,從而造成新聞報道的“主觀性”。另外,從語言的線性特征來說,“主觀性”也是新聞報道不可回避的現象。語言符號總是一個接一個在線性的軸線上延展,而新聞事件的發生和發展往往呈現多線條、多情景特征,記者需要在盡量維持客觀事實的基礎上“主觀”地對信息進行篩選和編排,從而留下自己的印記。可見從某種意義上說,“主觀性”在新聞報道中不僅有其必然性,還具有必要性。問題在于我們如何體察和辨析新聞語言的主觀性。本文以法國主流報刊《世界報》為例,借助語用學理論,嘗試分析法國新聞報道語言的主觀色彩及其呈現手段,旨在幫助我國讀者,特別是懂法語的我國讀者能夠在閱讀法國報刊新聞時清楚地意會記者的輿論導向,對以法國為代表的西方媒體的意識形態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較早從語言角度對主觀性進行闡釋的是法國語言學家Benveniste,他指出:“主觀性的基礎在于語言的使用,是由人的語言身份決定的。”[2]轉引自Arie Verhagen:《交互主觀性的構建:話語、句法與交際》(Constructions of Intersubjectivity: Discourse, Syntax, and Cognition)。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年3月,9頁。我國語言學家沈家煊也對語言的主觀性做了定義:“主觀性”(subjectivity)是指語言的這樣一種特性,即在話語中多多少少總是含有說話人’自我’的表現成分。也就是說,說話人在說出一段話的同時表明自己對這段話的立場、態度和感情,從而在說話中留下自我的印記。”[3]吳福祥:《漢語主觀性與主觀化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11月,1頁。
格萊斯的會話含意理論、元話語理論和Giora的等級凸顯假說等也都從語用的視角深入闡釋了語言的主觀性。
1.1. 格萊斯的會話含意理論
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萊斯通過研究發現,言語交際的雙方其實都有相互合作、求得交際成功的愿望,所以發話人和受話人之間存在著一種默契的共識并遵守一些諸如真實、充分、關聯、清楚等準則。這就是格萊斯提出的語言交際“合作原則”。按照這一觀點,會話信息可分為規約含意和會話含意,前者是詞句固有的含意,后者受語境因素的制約,屬語用意義。會話含意又分為一般會話含意和特殊會話含意。前者指發話人在遵守合作原則時話語中包含的意義,而特殊會話含意是交際一方有意違反合作原則的某項準則,迫使對方推導出的會話含意,即發話人有意超越字面本來的意義,是發話人主觀態度和情感的表露。
1.2. Giora的等級凸顯假說
所謂等級凸顯假說,主要指某種意義由于被說話者在特定的語境下經常使用而產生特定的含義,而該意義對于熟悉這個場景的人來說是最為凸顯的。例如,現代的年輕人常用“土豪”一詞,指的是那些有錢又炫富的人,他們很少會聯想到土改時期的“土豪”。
Rachel Giora指出,詞匯所觸發的凸顯意義優先于語境意義。他還將詞匯的凸顯意義細分為規約(conventional)、常見(frequent)、熟悉(familiar)和典型(prototypical)等四類,而且既可以是字面的,也可以是比喻性的[4]Giora, Rachel.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 2004, Vol. 1 Issue 1, p113-123.。交際雙方處理語言時都從最明顯,或者是凸顯的詞匯意義開始。
凸顯假說不僅存在于詞匯層面,也常見于句式中,借以凸顯命題意義。通過凸顯假說的研究,人們發現,當交際雙方處于同一社會語境,即對詞匯和句式的凸顯意義有相同的感知時,發話者往往可以利用凸顯意義故意引導受話者的理解,從而達到傳遞隱晦信息的主觀目的。
1.3. 元話語理論
1959年,Zellig Harris提出了元話語的概念,即作者組織語篇、吸引讀者、表示對命題內容和對讀者態度的語言手段,這將人們的注意力從語篇意義轉向程序意義,有助于人們了解作者或說話人的立場及其與讀者交際互動的態度。例如,在“很明顯,他說的是謊話”這句中,發話者所要傳遞的信息是“他說的是謊話”,用“很明顯”是為了加強發話者觀點的可靠性,同時與受話者建立起一種默契的關系,即對于受話者而言,發話者所傳遞的命題應該得到承認。
筆者以上述語用學理論為觀照,發現非常適用于探析新聞報道的主觀傾向。
法國《世界報》(《Le Monde》)創刊于1944年,一向以嚴肅嚴謹著稱,是法國最有權威性和影響力的報紙之一。筆者選取該報2014年度刊載的國際國內報道40余篇作為語料,從詞匯、句法和語篇三個層面分析其新聞語言的主觀性。
2.1. 詞匯的主觀語用意義
選擇使用具有“感情色彩”的詞匯是記者表達主觀態度常用的手段。所謂“感情色彩”的詞匯,不僅涉及表達褒貶評價的感情意義,還涉及詞匯的內涵意義、社會意義(語體意義)和凸顯意義。
2.1.1. 詞匯的凸顯意義
例1:En Chine, lesvictimes de la croissance
(中國:— 中國經濟增長的受害者)
這是《世界報》2014年3月5日一則報道的大標題,內容是中國煤礦工人因惡劣的工作環境遭遇矽肺病。記者在這里不用可指人的visage(臉),而是選擇了指動物的臉gueule,帶有極強的貶義,致使中國煤礦工人的黑臉形象躍然紙上,從而間接地、含蓄地凸顯了中國以犧牲工人的健康乃至生命換取經濟增長的做法。
2.1.2. 熟語模因的變異
記者還經常利用強勢語言模因,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固定表達法、習語、名人名言等,對其稍作“篡改”便能一下抓住讀者的眼球,因為這些熟語使用頻率高,傳播很廣泛,所以很能引起廣大受眾的共鳴。
例2:Hollande à la recherche d’un regain de popularité
(奧朗德追尋失去的民意)
這是《世界報》2014年7月15日關于奧朗德總統民意微升報道的大標題。記者在文中主要講述奧朗德總統為改變其任職以來民意持續低迷的狀況所做的種種努力并初見成效的現實。引人注目的正是標題借用了法國著名作家普魯斯特的那部聞名于世的小說名“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追憶似水年華》)。 記者在此巧用強勢語言模因,表露了對奧朗德力挽民意企圖的些許期待。
2.2. 句法中的話題凸顯
漢語常用“……的是……”結構來提取強調成分,如:遺憾的是,他不僅沒來開會,而且連班都沒去上。法語也有類似的強調句式,將說話人認為重要,需要強調或凸顯的成分(主語、狀語、賓語、補語等)置于c’est(是)之后。另外,法語的省略、雙重否定等句式也能起到凸顯話題和吸引讀者關注的作用。
例3:est infernal pour ce jeune volontaire,de c?toyer la mort.le hante,, depuis trois jours, au travers de la haute porte grillagée et cadenassée d’Elwa, il envoie mourir ailleurs les malades qu’il ne peut pas faire entrer dans le centre de traitement déjà plein à craquer.
(對于這位年輕的志愿者來說,可怕的不是和死亡打交道,而是3天以來,埃勒瓦醫院已經爆滿,他透過加了鐵絲網并緊鎖大門的醫院,眼睜睜地看著那些病人被轉移到別處等死,而他卻無能為力。)
本文報道了埃博拉病毒肆虐利比里亞首都蒙羅維亞。記者通過法語強調句型“Ce qui…ce n’est pas+強調成分”和“ce qui… c’est+強調成分”,凸顯埃博拉病毒患者因當地醫療設施不足而被棄之門外的悲慘命運。作者還利用前后兩個強調句相互呼應,形成“不是……而是……”結構,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例4:à l’issue de cette rencontreque la Russie a bien tir son épingle du jeu.
(通過此次會談,想說俄羅斯沒有擺脫困境都很難。)
這是一篇關于法國、德國、俄羅斯和烏克蘭四國外交部長在柏林會商烏克蘭停火一事的報道。眾所周知,在烏克蘭危機中,歐盟和俄羅斯各據己利,針鋒相對,制裁與反制裁疊出。所以記者在這里有意用了“difficile…de ne pas constater…”(很難不看出來)這樣的雙重否定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對這一事實不持積極肯定的態度,另一方面又流露出無可奈何,不得不接受的心境。
2.3. 話語中的交際意圖
新聞是一種特殊情況下的交際語言,也是一種話語實體,因此也自然要遵守合作原則,以保證信息在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的有效傳播。記者作為事件的報道者,如果故意違反合作原則中的真實、充分、關聯、清楚等準則,則往往蘊含特殊用意,我們可通過以下途徑辨析記者表述中的潛在語用意義。
2.3.1. 從違反真實原則的話語中推導潛在語用意義
例5:En revanche, Fran?ois Hollande aqui auraient pu l’amener dans les sondages verspar un président de la République.
(但是,弗朗索瓦·奧朗德在近期,這些陷阱本會使他在民意調查中跌入一個任何法國總統都不曾墜入的深淵。)
句中的“des abysses encore inexplorés”(尚無人墜落的深淵)是隱喻,實指總統在法國民眾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何自然教授曾經指出“一些使用反語、隱喻、緩敘、夸張等修辭手段表達的話語常常屬于故意違反真實準則的情況”何自然:《語用學概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84頁。往往暗含說話者的主觀情感。此外,記者用了條件式過去時auraient pu…(原本會,本應該……)敘述一個與過去事實相反的結果,實則表達他對奧朗德成功避開陷阱的慶幸。
2.3.2. 從違反簡明原則的話語中推導潛在語用意義
例6:“En Centrafrique,la crise humanitaire que l’on voit, et celle qui reste invisible.Bangui, et l’arrière-pays.cette capitale dont plus d’un tiers de la population a été déplacé en trois semaines, etles villes et les villages inaccessibles.cette sauvagerie qui se décha?ne, ces enfants découpés à la machette, etces blessés qui n’arrivent pas, ces gens probablement piégés, cachés dans la brousse et dans les quartiers périphériques.”
(譯文:中非出現了可見和不可見的的人道主義危機。這類危機不僅出現在首都班吉,而且也出現在內陸地區。在首都,3周內有1/3的市民逃亡,在內陸,有整座的城市和村莊無法進入。在這爆發的野蠻行徑中,有兒童被大砍刀切成幾截,有受傷的人未到達,有很可能被誘捕的人,還有人躲藏在灌木叢里或者城郊。)
這是文章的首段,描繪了內戰下的中非共和國社會混亂、民不聊生的場景。記者連續使用了5個“il y a”(有)句型,恰似中文的排比句。但從新聞語言應該簡明和避免重復的標準看,記者在這里卻是故意違反該原則,將原本可以歸納整合的內容分散到多個短句中,通過重復一個個悲慘場景,加重恐怖色彩。
2.3.3. 從違反關聯原則的話語中推導潛在語用意義
根據格萊斯的會話合作原則,交際雙方應該遵守“量的準則”和“關系準則”,也就是說談話人所說的話語應該包含且不超過交談目的所需要的信息,并且與交際話題有關聯,不能答非所問。可是,在現實的交際中,說話者有時會故意違反該準則,以暗示某種隱含的用意。例如,甲說:“你愿意晚上跟我去看電影嗎”,而乙回答:“今天晚上會下雨”,其目的是委婉拒絕甲的邀請。我們發現,法國《世界報》記者不時地借用這一同樣手法,含蓄地表達他們內心深處的真實意圖。
例7:Ancien chef de quart, il a travaillé douze ans en sous-sol, à remonter ce charbon…
(他做過礦工班長,12年來,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把煤炭從地下送上地面。……)
這篇文章講述了中國河南清溝村的劉常夏(Liu Changxia)等21名礦工罹患矽肺病,起訴礦主,要求醫療賠償的故事。記者在這里通過關系從句,為劉常夏每天運送的“煤炭”(charbon)添加了一個長長的定語:“”。該句看上去和段落主旨內容并無明顯的、直接的關聯,卻別有一番滋味,可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3.4. 元話語中的主觀態度
徐赳赳將元話語分為詞匯元話語、標點元話語和視覺元話語徐赳赳:《關于元話語的范圍和分類》。載《當代語言學》,2006年第4期,345-353頁。,它們具有連接、確認、評論、注釋、表達態度、建立關系等作用,很多時候左右著讀者對句子、段落甚至篇章的理解。
例8:Le Californien et le Coréen vont devoir réagir vite pour ne pas subir le sort des stars japonaises de l’électronique dans les années 2000, dont les parts de marchéarch0étémaisgrignotées par lesCoréens.
(2000年初,日本電子產業的市場份額被韓國品牌地侵吞。加利福尼亞人和韓國人應當及早想出對策,以免重蹈日本人的覆轍。)
2014.8.7
本文記者報道說,小米手機等中國手機品牌將占領世界智能手機市場,這使得美國的蘋果和韓國的三星季度成交額增量有所下滑。所以記者在文章最后告誡蘋果和三星,要他們及早想出對策,以免重蹈日本電子產品在本世紀除被韓國產品取而代之的覆轍。法語有一句成語:Qui va doucement va s?rement.,意為“緩步前行者必定無所不往”。記者借用成語的模因,運用“doucement”(溫柔地,緩慢地)和“s?rement”(穩步地)這兩個詞匯元話語,形象地再現了韓國電子產品穩步發展、日益強大,最終擊垮日本品牌,占領市場的過程。句末通過省略號這一標點元話語引出Coréens(韓國品牌)一詞,延長了讀者的視覺間隔,更加突出了韓國企業出其不意、后來居上的戲劇性結果,暗喻小米等中國品牌同樣不可小視。
本文從語用學的視域出發,通過分析法國《世界報》的多個案例,說明新聞語言的主觀色彩或曰主觀性可借助以下4個主要途徑來實現:基于合作原則的語用推理、詞匯的凸顯、模因變異、凸顯話題的強調句式。了解這些,無疑有助于提升我們的外文報刊閱讀能力,同時也能通過媒體的輿論導向進一步認識西方國家人們的文化心理和價值觀念。
(責任編輯:羅國祥)
1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系 2 中國傳媒大學外國語學院 3 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