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大釗
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腔鏡輔助手術整塊與分塊切除對比分析
雷大釗
作者單位:474150 河南 鄧州,鄧州市中心醫院普外科
目的 探討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腔鏡輔助手術整塊與分塊切除的效果。方法 選擇2013年12月—2015年12月鄧州市中心醫院收治的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患者13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5例。對照組行腔鏡輔助甲狀腺根治術分塊切除,觀察組行腔鏡輔助甲狀腺根治術整塊切除,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中央區淋巴結清掃數量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中央區淋巴結清掃數量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腔鏡輔助手術整塊切除效果優于分塊切除,其更符合無瘤原則,且安全、有效。
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腔鏡;輔助;整塊切除;分塊切除
甲狀腺癌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對此類患者主要可采用手術治療[1]。而隨著微創技術和器械的不斷發展,腔鏡輔助甲狀腺微創手術被廣泛運用[2]。而在對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進行腔鏡輔助切除術時,可分為整塊腫瘤切除和分塊腫瘤切除。前者能夠將腫瘤組織、鄰近正常組織及淋巴脂肪組織整體切除從而避免腫瘤發生擴散,但手術難度大;而后者是在腫瘤切除后,再對喉部各淋巴結進行分塊清除[3]。為探究有效手術治療方法,在本研究中對我院收治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患者給予腔鏡輔助甲狀腺根治術整塊切除,并與分塊切除進行比較。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患者13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5例。對照組男11例、女54例;年齡28~48歲,平均(38.3±8.2)歲;腫物大小3~8 mm,平均(5.8±1.5)mm;位于左葉30例、右葉35例。觀察組男15例、女50例;年齡29~49歲,平均(38.8±7.9)歲;腫物大小4~9 mm,平均(6.2±1.8)mm;位于左葉28例、右葉37例。納入標準:均經術中速冰凍病理確診為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病灶直徑≤10 mm;患者術前經常規檢查顯示未見側頸部淋巴結轉移征象;患者術中峽部切緣未發現癌細胞;病灶位置處于甲狀腺單側腺體內,且未發生腺外侵犯。排除標準:術中峽部切緣可見癌細胞,需要采取對側近全切除術者;術中經快速冰凍病理診斷可見多發癌灶,需要采取雙側全切除術者;伴隨全身狀況,難以耐受手術者。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全麻,取仰臥位,用軟輔料對眼部和鼻尖進行保護。在胸骨上窩1~2 cm處沿皮紋做2~3 cm切口,切開皮膚、頸闊肌,游離皮瓣致環狀軟骨水平。再沿頸白線縱行切開,游離患側甲狀腺。找到病灶后置入腹腔鏡用超聲刀,分離腺體淺表血管,在腔鏡輔助下完整切除病灶和周圍部分腺體,然后迅速冰凍病理切片以確診,在冰凍病理切片證實未見腫瘤細胞后,給予納米炭混懸注射液0.1~0.2 mL注入患側甲狀腺殘余組織內;3~5 min后,在患側中央區淋巴結黑染后,對照組給予分塊切除,觀察組給予整塊切除。對照組在切除患側殘存腺葉、峽部后,對染色的喉前、氣管前、氣管食管旁的淋巴脂肪組織進行分塊清除。觀察組辨識并原位功能性保護未染色的上位甲狀旁腺,以鈍性剝離法保護甲狀旁腺細小動靜脈。順行解剖喉返神經,在入喉處需注意保護喉返神經及其分支,再將患側腺葉、峽部、患側中央區淋巴脂肪組織連續整塊切除。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中央區淋巴結清掃數量及并發癥等情況。其中,手術時間主要是指從切開皮膚至皮內縫合皮膚時間。
1.4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8.0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對比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中央區淋巴結清掃數量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對比 兩組均未出現低鈣血癥和永久性喉返神經損傷,觀察組術后出現4例暫時性聲音嘶啞,并發癥發生率為6.15%;對照組術后出現6例暫時性聲音嘶啞,并發癥發生率為9.23%,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對比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和飲食習慣的改變,甲狀腺乳頭狀癌的發病率顯著提高,甲狀腺微小癌相比于原發病灶更小,但發生中央區淋巴結轉移的概率較高,所以在對此類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時,至少需行甲狀腺腺葉切除和中央區淋巴清掃術[4]。中央區淋巴結清掃術通常在切除甲狀腺腺葉后進行,并且對中央區喉前、氣管食管旁和氣管前淋巴結進行分塊切除。但患者進行腔鏡下手術可能會引發腫瘤細胞脫落或瘤體破裂現象,最終造成腫瘤細胞擴散[5]。所以,在對甲狀腺癌進行手術切除時需遵循不接觸、整塊切除原則。整塊切除術雖然操作空間小,但隨著手術技術的不斷發展,并且借助變換拉溝位置等操作方式,使得此手術方式具有可行性[6-7]。
本研究中,觀察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說明整塊切除不會對整體手術造成影響。與此同時,觀察組中央區淋巴結清掃數量多于對照組,說明給予整塊切除可使中央區淋巴清掃更為徹底。而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整塊切除并不會增加組織的創傷,不會增加術中出血量。此外,所有患者治療后均未出現低鈣血癥和永久性喉返神經損傷,并發癥發生率差異不顯著,這與邵學謙等[8]的研究結果相似。其原因主要為在整塊切除術中使用納米碳,在對病灶部位注射納米碳后,納米碳能夠快速進入淋巴系統,將淋巴結染為黑色,從而起到淋巴示蹤的效果。并且納米碳并不會進入毛細血管,淋巴結周圍其他組織不被染色。因為甲狀腺血管、甲狀腺旁腺以及喉返神經均未被染色,手術切除時可明確分辨,避免損傷甲狀腺旁腺,從而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腔鏡輔助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手術中整塊切除效果優于分塊切除,其更符合無瘤原則,且安全有效。
[1] 范春瑩.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與微小結節性甲狀腺腫的超聲鑒別[J].中國實用醫刊,2015,42(12):118-119.
[2] 南杰,王宏坤,肖虹,等.CK19、CD56和p53在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和甲狀腺乳頭狀增生鑒別診斷中的意義[J].腫瘤研究與臨床,2015,27(3):171-174.
[3] 周玲燕,徐棟,陳麗羽.多灶甲狀腺乳頭狀癌中微小癌灶的超聲特征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15,95(12):917-919.
[4] 路忠志,張艷,李東生,等.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頸部淋巴結轉移高危因素分析[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5,30(9):698-700.
[5] 鄭薇,譚建,張桂芝,等.甲狀腺全切的微小乳頭狀癌臨床特點的回顧性研究[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5,31(1):14-17.
[6] 王士娜,王星,王翠芳.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臨床病理特征及診斷標志物的應用[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4,43(11):1051-1053.
[7] 朱見,賀青卿,鄭魯明,等.cN0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淋巴結轉移高危因素及行預防性清掃臨床分析[J].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2013,27(6):9-12.
[8] 邵學謙,魯珅,郭賀豐,等.甲狀腺乳頭狀微小癌淋巴結轉移相關因素的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1):24-25.
R739
A
1672-7185(2016)12-0069-03
10.3969/j.issn.1672-7185.2016.12.029
2016-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