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方云蘭
熟悉我的讀者很容易發現,本文類似幾個月前我的另一篇文章《游戲和成長》。游戲和成長有著密切而直觀的關系,它們彼此作用,讓孩子先天的品質得以發展。今天來說說睡眠和成長的聯系。

馬龍精神分析師,團體治療分析師。意大利羅馬大學心理學、哲學與藝術博士。瑞士蘇黎世國際分析心理學協會(IAAP)意大利分會(AIPA)成員,美國國際生物能分析療法學會(IIBA)意大利社會生物能分析組(SIAB)成員,意大利羅馬新科考勒大學心理咨詢與心身疾病精神病學以及精神性腫瘤學特邀學者,羅馬杰米里醫院心理咨詢師。
微信號:fatemanpsy
睡眠對兒童的
成長很重要
人人都會經歷睡眠,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生理性的、被動的活動,看上去似乎并不涉及心理因素。每天晚上人們都睡覺,有些睡眠質量高,有些則不然,但人們普遍認為睡眠質量僅僅是一個人身體狀態的呈現(比如處于健康、疲勞還是壓力狀態)。
從科學角度看,現實又一次與世俗的觀點產生了出入。確實有些觀點有待改變。經常發生的情況是“現實”往往是“期待”的反面。睡眠,或者說良好的睡眠,作為人類生命中最重要的幾個活動之一,不僅以最自然的方式幫助我們恢復精力,重置身體功能,對心理的作用也不容低估。實驗證明,缺乏睡眠或睡眠質量差甚至會造成心理失衡和人格轉變。同樣,夢也具有相似的重要性:每晚入睡后,哪怕從來記不住夢的人也會做2~3小時的夢。實驗已經證明,夢的剝奪將對人體產生不良的影響。
對兒童來說也一樣,或者可以說睡眠對兒童更重要。首先,人所共知,和成年人相比,兒童需要更多的睡眠;其次,他們的睡眠更輕也更易被打擾,驚醒或被打斷后常常放聲大哭。這種情況下,母親常常必須安撫和抱許久才能讓他們重新入睡。上述現象恰恰說明睡夢中脆弱的平衡已經被打破了。
另一個常見的現象是孩子入睡需要很長時間,或者根本不想睡覺。此刻大人們常常陪在床邊,有時候孩子只有在母親的臂彎中才能入睡。顯然,睡眠具有休息的功能,但上述事實也告訴我們,有時候,睡眠同樣是焦慮和緊張的來源。
讓我們重新回到童年期自身的特點。人們常用“生命中最美的時光”“黃金歲月”來定義童年。這種說法太天真了,也和事實相去甚遠。是的,兒童不必擔心讓成年人憂心的現實(有時候這種說法也不太對,因為孩子無意識中其實早早地就感受到了家庭的沉重負擔),簡言之,不愿入睡的兒童其實是“害怕入睡”,原因不只是“他們害怕被獨自留在房間里”。當然,如果感到害怕,大人的陪伴和支持確實能讓他們感覺好一些,但我想說的重點是:睡眠本身就讓人害怕。為什么呢?
馬龍解析孩子不愿意睡覺的緣由
當我還是個年輕人,還沒開始學習心理學的時候,我并不贊同給孩子講充斥著兇殺、食人、暴力的童話故事。對我來說,講這樣的故事是成年人在用一種施虐的方式自我滿足,所有的孩子都怕這種怪獸故事,噩夢中也會滿是血腥。多年之后,豐富的理論知識加之為人父母的體驗才讓我意識到這些古老故事的深意。怪獸不僅不會造成孩童的恐懼(我之前的看法),還可以限制它,因為它們的形象恰恰描繪出了兒童內心的恐懼。怪獸是一種模糊的形象,所以,通過象征,兒童世界某種受限的能量通過未知怪獸的形象得以表現。那些怪獸(也就是讓孩子們困惑的莫名恐懼)其實早已根植于孩子的心靈世界,它們的出現遠遠早于童話故事。
大家都知道孩子怕黑(晚上人們一般都在黑暗中入睡!)。為什么怕黑呢?因為怪獸常常在黑夜的掩護下擄走小孩嗎?當然有這個因素。但還有一個更不易覺察的原因:黑夜中的物體都沒有形狀,它們模模糊糊,于是周遭所有熟悉的東西都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則是無盡而又無形的黑暗。
現在,我們不得不提醒自己,從象征的層面看,嬰兒恰恰來自黑暗與無形(無意識),來自那個自我意識和小小能量還未發展到被自己知覺的嬰兒世界。現在,當兒童個性得以發展后,曾經那個缺乏自我意識,缺少能量并“黑暗”的世界,會讓他們感到強烈的恐懼并將其視為某種形式的“死亡”。兒童在無意識中害怕那種“回到無助、困惑和碎片化”的想法(事實上,成年人也害怕任何“退行”,那意味著他們將會退回到之前的發展階段)。兒童的這種恐懼和成年人害怕陷入心理疾病類似,事實上,兩者的心理機制非常相似(但千萬別忘了,兒童世界中出現這種現象很正常)。
簡言之,孩子不肯睡覺是害怕失去對周遭世界和對自己的控制:擔心這兩種控制會消失和磨滅。接下來,怪獸的形象出現并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怪獸是誰呢?我在另一篇文章中解釋過,現在我再提一下,它們象征著孩子自己的能量,此刻卻已失去控制,所以才忍不住沖出來毀壞和攻擊一切。它的目標首先是孩子自己,繼而是父母和整個世界。
“不想醒來”和
“不想入睡”的原因一樣
現在我們看看睡眠的其他階段:早上醒來的階段。它的特性也值得一提。很多兒童醒來后很長時間內都不喜歡被人打擾。如果周圍環境很吵,他們會盡量不睜開眼睛或躲在被子里。叫醒他們有時候會讓他們生氣,哪怕大人用開玩笑的方式。老師和父母認為這是孩子懶惰或不愿去幼兒園和學校,這種解釋未嘗不可。但心理學的解釋不太一樣,因為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成年人身上。睡眠是一種特殊的情形,自身就具有特性,和任何其他心理狀態都沒有可比性。
其實“不想醒來”和“不想入睡”的原因一樣。看上去有點奇怪?我們甚至可以說睡眠的過程有點類似死亡:神話中(包括現實)生死的邊界就不可逾越。睡眠也一樣,睡眠過程中“入睡”和“清醒”的邊界也不可逾越。孩子晚上不想入睡,正如入睡后不想醒來一樣,這意味著孩子進入一個狀態后則對另一個狀態毫無留戀之情。
顯然“喚醒困難”和死亡沒什么關系(成年人的情況則不然:遠古的希臘神話中,睡眠之神恰恰是死亡之神的兄弟),而是緊密關聯著人類最早的生命階段(嬰兒期)。重回人類最早的嬰兒時期,嬰兒階段的特點就是缺乏自我意識,我還要加上一點,嬰兒其實缺乏任何形式的“意識”。他們對世界毫無覺察,雖然也對世界有所反應,但這些反應只是一些機械和遺傳反應。因此才無人能對生命第一個月保存記憶。但是,嬰兒的身體反應卻很靈敏。嬰兒生活幾乎圍繞著身體,充滿了緊張感,輕易就能感到痛苦,但總體來說比較愉悅。睡眠階段中,所有的人都被拽回嬰兒期。入睡后,大腦皮層處于休眠狀態,于是,我們從外部世界退回,從意識思維世界中退回。與此同時,身體功能卻繼續運作,身體感覺也依然保持活躍。此外我們還做夢,夢重現了另一種思維方式,從神經心理學的角度看,“創造出夢境”的思維方式顯然和“嬰兒期”的思維方式(人類心理的第一種思維方式)類似。
馬龍的話
因此,睡夢中的我們都是嬰兒。在一種無意識的狀態中,我們與自己相連。而在逐漸清醒的過程中,我們會慢慢遠離這種連接,但卻享受遠離過程所帶來的愉悅。這種愉悅如此豐富,對所有人來說都一樣(我確信很多讀者都有類似體驗),對孩子來說更是如此,他們與身體的連接比成年人更緊密。所以,他們無法忍受任何事情打斷這種與自己連接的體驗。
那么,一個對孩子來說如此重要的階段我們該用什么方式去應對呢?加之年齡不同,我們處理的方式也不一樣,有時候,還有些附加的因素需要考慮。說了這么多,我還沒有提到標題中的另一個內容:成長。顯然,要談及的內容太多了。經過了這么多的敘述,下一篇文章我將會仔細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