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賀婧
?
讓百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2016年遼寧省《政府工作報告》解讀之生態篇
◎文/賀婧
遼寧省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以496字的篇幅闡述了政府新一年實施藍天、碧水、青山、沃土四大工程的目標與任務,既有詳細規定的政策舉措,也有需要大膽嘗試的政策與管理制度創新,是對黨和國家所確定的“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大政方針的扎實謀劃和貫徹。天藍、水清、山綠、土凈,這些廣大百姓對生活環境的樸素愿望,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獲得回應,彰顯了政府在治理環境問題上堅定走綠色發展道路的決心。
《政府工作報告》中2016年政府工作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部分,兩次出現“依法”字樣,“依法加強霧霾治理”“依法加強環境監察執法”,體現了政府在治理環境問題上的動真碰硬,因為環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需要鐵腕治理。
構建依法治理城市霧霾戰略,必須明確責任主體,落實時間、違法和失職追究等問題。對違法和失職行為進行嚴厲追究。監督和鑒定造成城市霧霾形成、加重或治理不力的權力屬于各級政府的環保部門。構建依法治理城市霧霾戰略,必須突出嚴格的政府制度建設。沒有企業會自動為解決污染問題付出代價,只有政府主動擔當責任,有法必依,執法必嚴,才有收效。
依法治霾,有法可依是第一步。核心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和違法必究。法律治理,必然要出臺剛性措施與制度,必然會導致部分相關行業的利益受到一定影響。要做到面對壓力仍然不折不扣將法律執行到位。環境治理不是一日之功,不能急于求成、追求立竿見影,否則容易造成新的環境污染。要在法律制度的基礎上,從污染源治理開始,穩扎穩打、逐步見效,力爭治理不反彈、收效不打折。同時,社會意識也是很關鍵的,只有社會民眾和團體真正齊心協力地理解和支持法律實施,真正從約束自身行為開始做起,才能為法律實施消減最大的心理障礙。要憑借公民法律意識的提高,憑借社會環保意識的增強,借機迅速拉開依法治霾攻堅戰的序幕,力爭早日還子孫后代一個美好蒼穹。
環境污染日益成為全社會關注甚至為之焦慮的敏感性民生政治議題。近年來頻發與不斷蔓延的城市霧霾問題,讓廣大民眾“談霾色變”。“消除霧霾,重塑藍天”成為各大媒體與民眾熱議的焦點,成為民生改善的當務之急。各地雖然加大了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的力度,但仍然出現比較嚴重的大面積霧霾天氣,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甚至生命健康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從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與路徑來說,實施實質性環境善治是全面啟動生態文明建設的第一步和突破口。
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霧霾天氣,今年遼寧積極推進藍天工程,集中開展大氣污染治理專項行動。重點抓好高效一體化供熱、推進煤改電和氣化遼寧、清潔能源推廣、燃煤和污染物總量控制、城市全覆蓋、綠色交通、秸稈焚燒管控和綜合利用、工業提標改造、實施監測預警等9大重點工程。年內淘汰10噸以下老舊低效燃煤鍋爐和黃標車,全省供應國五標準車用汽柴油,不斷改善空氣質量。
為應對霧霾天氣,改善空氣質量,2012年遼寧省政府提出,在全省實施藍天工程。藍天工程主要包括一體化大氣污染減排(區域一體高效供熱)、氣化遼寧、工業提標改造、綠色交通、城市全覆蓋工程及大氣監測預警6項主要措施。項目全部實施后,遼寧省地級市的區域一體高效供熱系統熱源總數將達到53個,總供熱面積4.97億平方米,每年將減排煙粉塵15.67萬噸、二氧化硫18.57萬噸、氮氧化物6.86萬噸。屆時,區域一體高效供熱面積將達到6.8億平方米,占遼寧全省總供熱面積的53%。2014年,遼寧全省14個市完成環境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體系建設,先于國家要求一年。研發了“遼寧AQI在線手機”客戶端,人們可以通過手機實時查閱全省環境質量信息,并通過網站實時對公眾發布環境空氣質量和重點企業排污數據,對治理緩慢、污染嚴重的企業進行了曝光。在預警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建立環境空氣質量和不利氣象條件預警制度,對各市下達了16次環境空氣質量預警建議函,提前采取措施減輕污染,指導各市政府啟動實施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采取降低污染物排放等措施,減輕重污染天氣對人民群眾的影響。
眾所周知,除了大氣污染,水污染防治也是我們比較關心的問題,是經濟現代化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另一個嚴峻挑戰。近年來,各地、各部門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的力度不斷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排放總量大、地下水污染未能有效控制、河流等生活用水污染嚴重仍是當前水污染事件高發的主因,直接威脅著人民群眾的飲水安全與生命健康。水污染的危害與大氣污染一樣嚴重和不可接受,但水污染的可視性較差,因此風險和危害往往被忽視或者低估。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6年將嚴格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協同推進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保護和水資源管理。抓好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鞏固遼河、大小凌河治理成果,推進大伙房水源保護區綜合治理。強化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與保護,加強濕地生態保護與管理。
建設“青山綠水新遼寧”,是近年來遼寧省委、省政府為治理青山、保護生態提出的新的奮斗目標。遼寧省在全國首開先河實施青山工程,《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青山工程的實施意見》中提出,要用5年到10年時間,通過建立法規、政策推動、工程化治理,使已被破壞的山體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恢復;通過嚴格執法,使違法破壞山體、亂占林地、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得到有效遏制;通過編制青山工程規劃,進一步規范礦山開采及其他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通過工程圍欄、舍飼圈養牛羊,實現荒山綠化。實踐證明,青山保護工程是遼寧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是遼寧全面振興的基本要求,是提升投資環境的重要條件,將為綠色增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力量源泉。
森林草原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綠色財富,也是我們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最基礎性的依賴。離開了山水林田自然生態整體的健康與可持續性發展,人類的所有文明創造都將不復存在。也正因為如此,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綠色屏障建設,完成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撫育年度計劃。探索推進碳匯交易。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藍天、碧水和青山作為環境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人民群眾無法離開的生存條件,都是遼寧整體競爭力的體現,更是實現遼寧全面振興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們要著力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通過實施有效措施,讓遼寧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新鮮,早日建成“美麗遼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