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啟元
?
遼寧振興發展必須在改革創新上下功夫
◎文/張啟元
“十三五”時期,遼寧將進入完善體制機制、推動創新發展的攻堅期,調結構、轉方式推動協調發展的關鍵期,重生態、促和諧推動綠色發展的轉型期,廣參與、深融合推動開放發展的拓展期,補短板、惠民生推動共享發展的決戰期。“五期共存”的形態要求我們以創新的思維、創新的舉措、創新的勇氣來推動經濟創新發展,開拓創新發展新路子。
中共遼寧省委書記李希在2015年底召開的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對新常態的認識,要隨著經濟轉型發展不斷深化,做到與時俱進,必須在解放思想上下功夫,必須在攻堅克難上下功夫,必須在改革創新上下功夫。
當前遼寧的振興發展面臨一系列新情況新挑戰,原有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已不可持續,倒逼我們必須放棄對過去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走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的發展新路,這是解決遼寧結構性矛盾和問題的根本出路。
改革創新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解決遼寧的問題同樣需要改革創新。解決遼寧老工業基地問題的關鍵在于改革的突破,只有改革才能破除制約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我們當前改革所面臨的多是難啃的硬骨頭,必須協調推進各領域、各環節的改革,努力把改革創新推向前進。不能把改革創新當成口號,坐等觀望,那樣就會坐失機遇。當前最重要的是盡快制定改革的路線圖、時間表,在分析清楚存在的問題和造成問題的體制機制原因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解決存在的矛盾和問題。
一、必須強化市場觀念,完善體制機制。體制機制攻堅一直是遼寧改革振興的重中之重。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特別是老工業基地十年振興,遼寧已經向市場經濟體制邁出了重要的步伐,體制機制發生重大轉變。但我們必須看到,遼寧在許多重要領域的改革推進速度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腳步,一些思想觀念的障礙使得體制機制改革難以協調推進。遼寧經濟發展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大多是因為體制機制弊端的阻礙和束縛,有很多深層次問題始終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市場還未能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體制機制還沒有完全從傳統管理模式中解放出來。重政府、輕市場,重審批、輕服務,市場發育不完善、創新創業環境亟須改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決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形成一個同市場完全對接、充滿內在活力的體制機制,是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治本之策。推動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必須從完善體制機制入手,強化市場觀念、創新意識、法治意識、服務理念,不斷完善有利于市場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在實踐中不斷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和實踐創新。必須堅持市場導向,培育市場內在活力,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政府要切實轉變職能,簡政要簡到位,放權要放到底,集中力量把該管的事管好。要完善國有企業的治理模式和經營機制,真正確立企業市場主體地位,增強企業內在活力、市場競爭力,發揮好國有企業在全面振興中的重要支撐作用。
二、必須著力推進結構調整,形成經濟發展新動力。遼寧作為傳統的老工業基地,在工業長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集聚和積累著產業間和產業內部的比例失調問題。制約東北地區發展的另一個突出因素是結構問題,工業結構不合理,全省產業結構偏重。工業結構比較單一,傳統產品占大頭,“原”字號“初”字號產品居多。雖然結構調整一直作為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結構調整也一直作為發展經濟的重要工作,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調整,經濟結構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根本的轉變,結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在增量中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品不多,存量中升級換代進展不快,整體競爭力還不強。經濟增長主要是通過投資拉動,我們的經濟發展始終伴隨著增長粗放、結構不合理、部分產業產能過剩等突出問題,沒有形成投資、消費和出口協同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
要大力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和區域結構優化,要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把裝備制造業做大做強,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服務業。加快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制造業并駕齊驅、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相互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產業發展格局。要進一步優化需求結構,適度擴大需求結構的同時,繼續保持有效投資力度,提高有效供給水平。抓住結構調整的機遇,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優化存量。要多渠道促進城鄉居民增收,提供有效的供給能力,打造多點支撐的消費增長格局,營造便利安心放心的消費環境,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
三、必須著力鼓勵創新創業,積極培養發展新動能。創新創業不足,也是制約遼寧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不創新就要落后,創新慢了也要落后。當前,創新創業已經成為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革進步的強大引領,哪個地方能夠引領創新創業的大潮,誰下好了創新創業的“先手棋”,誰就能占得發展的先機,贏得發展優勢。在這方面,上海等地都在試圖通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華麗轉身,實現跨越式發展。
與此相比,遼寧就顯得以創新創業引領經濟發展的能力不強,創新發展乏力。創新不足、創業不興是遼寧經濟發展的短板。長期以來,遼寧經濟發展過度依賴投資等外延擴大生產的方式,忽視創新能力的培育。支持創新創業的資本市場體系亟待完善,創新創業與金融的結合不夠緊密,傳統要素驅動的觀念和體制還未根本扭轉。全社會尊重創造、鼓勵創業、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還不夠濃厚,缺乏有利于創新創業的社會環境。造成這種情況的深層次原因是創新創業的體制機制存在問題,沒有充分煥發全社會創新創業的潛能,限制了社會活力的釋放。
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切實把鼓勵支持創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動“七個創新”,就是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真正讓創新成為遼寧內生發展動力的主要生成點。
要健全多元化的創新創業投入體系,形成支持鼓勵創新創業的政策體系。要優化財政對創新創業的投入機制,著力放大財政資金籌措渠道,通過政策引導、發展風險投資等方式,吸引社會資金支持創新創業發展。要優化創新創業的激勵機制,制定創新創業的鼓勵和激勵政策,最大限度地激發市場活力,使之成為持續推動全面振興的動力源泉。
要積極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激發調動全社會創新創業的熱情,增強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和創造力。要進一步取消和下放與促進創業密切相關的審批事項,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簡化行政審批手續,推進投資創業便利化,營造有利于創業的良好環境。要研究制定各項扶持優惠政策,加快形成政府激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勞動者勇于創業的新機制,形成一套全鏈條的優惠政策和服務體系。要通過進一步放開市場準入,讓人們對投資創業有信心、參與創新有奔頭。要加大公平有效保護知識產權、商業秘密等的力度,打擊一切假冒偽劣、侵權盜版、剽竊造假等行為。要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建立失信懲戒機制,大力反對行業壟斷、技術壟斷、行政壟斷等限制競爭和打壓創新的行為,形成全社會的正向激勵機制。
要營造有利于創業創新的文化氛圍。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理念,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業創新愿望得到鼓勵、行動得到支持、成果得到尊重,形成創業創新光榮的鮮明導向。
(作者單位:遼寧省委講師團)
□本欄編輯/白華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