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凝異
雜志簽樣前夕,兩會召開,李克強總理在會上提到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這是政府工作報告里第一次提到“工匠精神”這個詞。因為一個“匠”字,手工藝圈沸騰了,微信朋友圈處處可見含有“工匠精神”關鍵詞的文章。
匠,指有手藝的人,形容從事木工、泥水、石雕等行業的人。這個專屬于手工又久違的詞,在過去的一年里頻繁出現,匠人、匠心、匠魂……它們被不斷地提及并運用到生活中。
但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所推崇的有“匠心”的產品,卻是瑞士鐘表、德國機械和日本的電子產品,甚至是日本的工匠精神。其實總理所提的工匠精神,主要是針對制造業,與我們這群正從事傳統手工藝的“匠人”們,是不同的內容,但所需要的“工匠精神”卻是一致的。那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如何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匠人?
本期專題,我們邀請一群深入工藝領域的專家、學者、設計師,談一談在這個工業化的時代,一個匠人應該具備的特點。誠然,每個人眼中都有不一樣的世界,對匠的理解與認知也不一樣。希望我們能從他們的觀點中,去認識匠、懂得匠,尊重匠,縮小與世界的差距,找回我們缺失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