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間

有一天,我在大學二年級的課堂講授中國工藝美術史時,樓下突然人聲鼎沸。俯身看去,只見馬路邊上兜售河北邯鄲出口轉內銷瓷器的老鄉,正蹬著板車飛跑,幾個從西南省份來的、穿著苗族盛裝的婦女,驚惶失措,手中準備成交的銀飾叮當作響。因為“工商”來了。
我想通過這個故事來闡述傳統手藝在現代的遭遇—千百年來“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的古制遺風,在短短一兩百年間,遭到了現代經濟的拒絕與改變。
農耕社會,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與“匠”打交道。但當今社會,小販被追趕而奔走的身影,就是傳統手工藝在大時代變更下的一個縮影。“匠”離我們越來越遠,我們甚至可以依靠一只手機來完成日常的衣食住行。這種虛擬的“云”生活到底要不要落地、與實際相結合?我認為是必要的。從人的本身來說,我們的身體、心智、情感,和幾千年前的古人并無本質區別。比如我,年輕時熱衷五花八門的電器,但韶華退去,卻更加沉醉于把玩溫潤美玉時所感受到的雋永靜好,與古人的意趣怦然相通。
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沉淀,會喚醒我們身體里的一種文化傳承基因,我們的內心需要“匠”來進行寄托和安慰。所以,今天對于匠人、匠心的提倡也由此而來。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擁入了手藝人這個行列,其中也不乏許多“職業匠人”。他們鉆研手藝,或許并不是精神上的修養與補充,而是一種職業化、商業化的選擇。擔憂也正緣于此。
探究中國的工藝在當今越來越衰退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大部分手藝人還在為生計奔波。我接觸到的分布在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他們雖然受到國家非遺政策的保護,但是補貼也是很有限的,根本無法促成這些傳承人安心地進行工藝傳承。對于許多“職業匠人”而言,也是如此。為生計所迫,就很難從內心深處迸發出對這種工藝的喜愛。做傳統工藝的,只傳承了外在的形,而忽略了這門手藝的傳統文化內涵。做現代工藝的,多數也是依據自己的喜好,感性地理解手藝有趣的地方,很難抓住其中精髓。
但另一方面,傳統與創新的碰撞在這批“職業匠人”身上卻得到了更充分的體現。有人恪守傳統,認為傳統是不可逾越的高峰;有人追求創新,將古老的技藝和現代的設計、時尚、生活相結合,運用傳統的技術、材料,做出新的、適應現代生活的物品。傳統手工藝的傳承發展也開始從子承父業的縱向傳承,慢慢地向更大范圍的橫向繼承發展。浙江與福建的石雕藝人會互相進行技藝交流;云南地區的許多少數民族銀飾出自漢人之手;烏鎮更是成為了一個手藝人融合、交叉的聚集地……
種種跡象都說明,這批“職業匠人”的存在很有必要。因為,無論是未來的傳統手工藝,還是來自于傳統的現代手工藝,在這個資訊與技術都如此發達的時代,手藝的發展需要一個多元化的格局。只是,在如今“匠人”“匠心”被廣泛提及,但真正的工匠精神實則缺失的大環境下,如何讓“職業匠人”們尋找到他們的匠人靈魂,就需要媒體傳達來自學者、專家們的理性聲音,并加以正確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