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還未踏入竹屋的茶室,腦海中已然冒出李叔同的《送別》。坐下來,身側是竹,四周有水,屋頂漏光,芳草送香,竹縫稀疏,依稀可見遠處的長城烽火臺……紅塵萬丈,此間隔絕,飲一杯清茶,是古是今?
長城下遇見竹屋
從八達嶺長城往下走,費了一番功夫才找到竹屋。從外觀看,四四方方,黑頂黃墻,并無特別。
沿著一條斜斜的石梯走上去,才發現黃色外墻是一層“竹衣”。走進去,沙發、木椅、玻璃桌……觸目所見皆是現代化家具和設備。但無論走到哪里,都感覺被一股淡淡的禪意包圍。是因為石板橋?盆栽?蒲團?我想,應該是這些竹。粗細均勻、或綠或黃,是墻、是隔斷、是頂、是欄桿……
拉上竹門,陽光透過縫隙灑進來。突然好似有些明白隈研吾“讓建筑消失”的設計理念。如果用水泥砌墻,太過嚴實,用玻璃又太過透明。不如就地取來中國竹,才有了這番若即若離,讓人分不清是竹屋還是竹林。竹韻悠遠,自帶清風,所以處處是禪。
一杯清茶品沉浮
竹屋最讓人心動的,是浮在水上的茶室。一條小石橋通向茶室,小小空間被淺水環繞。四周皆是竹,或疏或密。細細看去,竹竿隔斷有兩層,卻并不落地,離水些許,輕輕巧巧地圍住4個角落。屋頂竹竿鋪在玻璃下,稀稀拉拉一層,正好給陽光留出位置。灑下來,一張方桌,一枝玉蘭,三個蒲團,如此通透、清靈。
站在小橋這頭,不敢邁步,好似走過去,那邊便是天堂。
坐下來,日頭漸高,陽光透過竹縫一寸一寸挪移,灑在衣上、裙上、茶杯中,好似自然的魔術,變幻莫測。站起來,摸了摸眼前的竹竿,似隔非隔、似斷非斷,眼前所聞所見,也不知是真是假。我想,即便黛玉在此,也會忘卻大觀園的風刀霜劍吧。
國人愛茶,也講究環境。所以茶室往往過分堆砌,精致的茶席、昂貴的茶器……卻忘記了茶室最基本的需求——自然。無論煮茶、點茶還是沏茶,根本在于品,在于享受這分恬靜。天大地大,還有比大自然更適合的茶室嗎?
竹屋茶室,便勝在自然。在這里,飲什么茶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此時此地。如此舒適,如此放松,如此平靜,忘記了來處與去處,忘記了前世與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