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庭庭
臺灣蘇活創意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以敏銳洞察力,扮演企業的知音、教練與經紀人,將人文、美學、創意融合商業營銷與媒體傳播,捏塑牽動人心又能賺錢獲利的商業臉譜。自創人文品牌心法,并將多年領悟之實戰經驗與案例集結成《人文品牌心法》一書。
文化是生活經驗的積累、沉淀與淬煉;創意是生命視野的跨界、突破與想象。
文創便是透過創意,把死板的文化從社會公共資產轉化為有生命力的品牌專屬智慧資產。
文化的體現包括藝術、圖騰、儀式、習俗、節慶、建筑、古物、傳說、技藝、典籍、詩詞、歌謠、戲曲、舞蹈、語言等,它們就如種在菜園里的食材,是社會的公共資產,需要靠政府和民間的力量去耕耘與保存。
只是會種菜的不一定會做菜。文化資產的保存是一回事,文創商品的開發又是另一回事。一個仿古復刻版青花瓷花器,做工再細也稱不上文創;而方文山作詞、周杰倫譜曲的《青花瓷》則是文創。文化公共資產如何轉成品牌智慧資產?一個成功的文創品牌,除了懂得向所屬的文化借鑒取材,還會加上自己的人生洞察、時代觀照,搭配最新技法、調控火候來重新演繹,最后擺盤上桌。這個過程需要對應品牌自己的心靈軌跡,將文化重新解構、顛覆與轉譯。如果只是把一些文化元素堆砌拼湊,頂多像生菜沙拉,讓人嘗到食材原味,但無法讓味蕾驚喜。
將文化加以轉化,其實是為了找出商品背后的概念或情境,并產生與消費者可以深層溝通的語言,這就是我在兩岸進行人文品牌再造的常用手法。物化境、境容物;實若虛、虛作實……從景物到景象,從景象到意象,從意象到意境,讓文化脫離歷史語境,以全新生命出現在你我眼前。
例如在臺灣素有“活的茶葉博物館”之稱的知名百年茶行有記名茶。為了呼應店里炭火熊熊的“焙籠間”、濃厚的藝文古風與人文氣息,店里的四款主力茶葉分別被命名為琴韻(文山包種)、棋心(奇種烏龍)、書痕(鐵觀音)與畫影(高山烏龍),以如詩的文案巧妙地將制茶過程、茶韻風味與人生體會融于一爐,讓茶葉變身為文創商品。以書痕為例:
書痕·鐵觀音
懸腕走筆,漢隸雍容
書被催成,墨色正濃
狂草入喉有如奔雷飛鴻
飲盡風霜無關筆劃輕重
有記四代傳人王連源總是一襲唐裝,滿腹茶經。他的泡茶姿態極為熟練優雅,為來客傾注茶湯時,手勢有如懸腕走筆書寫。而漢隸、狂草,一穩一疾,以之形容茶韻層次。“奔雷、墜石、鴻飛、獸駭”則為魏晉書法美學上的比喻,用來形容狂草的速度與激昂。“書被催成,墨色正濃”出自李商隱的《無題》詩“夢為遠別啼難喚香,書被催成墨未濃……”。
再如琴韻(文山包種),靈感源于茶行二樓常舉辦的南管演奏與掛在墻上的琵琶,化用白居易《琵琶行》詩句,“輕攏慢捻,婉轉悠揚;間關鶯語,流泉下灘……一曲回旋,喉間繞梁”,以音樂的聽覺來形容回甘的喉韻。
儒雅茶商泡茶、斟茶的大氣手勢,與口感由穩重到濃烈的鐵觀音,令人想到漢隸狂草;而濃淡有致、余味裊裊的茶韻茶香,與詩人們的百轉柔腸應該相和吧?
但其實,文創意涵不一定都得耍弄詩詞歌賦。在苗栗南莊山里有個原住民手作染織品牌,從“石壁染織”改名叫“太陽有腳”。創辦人熱情堅毅,設計功力深厚,工作室對面是一大片巖石山壁,日日面對太陽光影的挪移,或是雨打樹葉的痕跡。我建議主人,就讓大自然來幫織品上色吧。晨曦紅、山壁灰、雨后綠……這些只有身在此山中才能感應到的色澤,伴隨泰雅族部落古老的太陽傳說,化為都市人身上穿的、桌上擺的時尚,于是大家分到了一方陽光,一瓢原山氣息。
即使用樸拙的白話文,只要經營者的底蘊深厚,情意真摯,品牌也能有文化渲染力。文創基因的多寡不在行業屬性、規模大小與獲利高低,而在企業的審美意識與人文氣度。文化創意與其說是個產業,不如說它是各產業經營者的視野自覺與品牌識別。
真正的文創是,把不同時空的人之生命經驗或情感印記連結起來,不管什么樣背景或出身的群眾,都能從自身的生活視角找到感動或共鳴。各有理解、各有體會,達到雅俗共賞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