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閔 丹
?
以精準服務助力職工全面發展2016年首都工會服務職工亮點
□本刊記者閔丹

2016年全市工會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落實中央、市委黨的群團工作會議重要部署,全力服務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大局,增強自我革新的勇氣,深入落實“1+15”文件確定的具體任務,深入實施《北京市實施〈工會法〉辦法》,深入開展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和服務職工工作,深入推進工會工作改革創新,深入推進工會系統黨的建設,團結動員全市廣大職工為“十三五”開好局、起好步,實現新發展而努力奮斗。
2016年,市總工會將全面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圍繞全市大局扎實做好首都工會工作。那今年工會工作的六大重點措施中,有哪些亮點呢?

亮點:在快遞、演藝等行業探索建立市級工會
今年,市總工會將以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為重點領域,以農民工、勞務派遣工、自由職業者等為重點對象,以行業工會聯合會和社區(村)聯合工會為主要形式,重點在快遞、互聯網、民辦學校、演藝等行業探索建立市級行業工會聯合會;進一步健全和規范現有在京建筑施工企業等市級行業工會聯合會;各區、鄉鎮街道總工會結合自身情況,在所屬區域內的物業、餐飲、房屋中介、家政等業態集中的行業建立工會聯合會。同時,推薦機關干部到行業工會聯合會擔任主席或副主席,選拔專職工會社會工作者、集體協商指導員、律師到行業工會聯合會任職,通過這種方式,提升工會聯合會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亮點:拒不建會企業將納入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
《北京市實施〈工會法〉辦法》歷時三年完成了修訂,已于2016年1月1日起開始施行。新修訂的《實施辦法》在工會會員范圍、工會組織、職工維權機制、企業民主管理制度、工會經費、法律責任等方面都做了更加明確的規定。為了將各項規定落實到位,市總工會將于今年借助人大、政協,對《實施辦法》落實情況進行執法檢查和視察;建立與法院、人保、工商等部門的共同依法推進工會工作的機制;設立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建立一支由市總工會(30名)、每個區總工會(5名)、每個街道鄉鎮總工會(1名)的專兼職勞動法律監督員隊伍,檢查督導基層工會《實施辦法》落實情況。
市總工會將針對督導檢查情況,在一些有較強社會影響力的企業依據《實施辦法》推動建會、協商與職代會建設等工作,樹立典型形成示范效應。針對“不建會、不協商、不繳費”的企業,通過進入企業宣講、發出監督意見書、監督建議書、稅務稽查、法律訴訟等方式予以糾正,拒不改正的企業依照《實施辦法》納入勞動保障守法誠信檔案和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
加大對《實施辦法》的學習宣傳力度,在職工服務中心、工會服務站、職工之家及工會網站等進行線上線下的集中宣傳,提高在企業及職工中的知曉率。利用門戶網站首頁、公交地鐵站臺機場候機樓公益廣告、公交車身公益廣告、商場街面戶外大屏、微信微博等載體進行宣傳,提升社會影響力。市總工會制作工作指南,組建講師團,成立巡回指導小組,對貫徹學習進行統籌安排;各級工會通過專題講座、座談研討、情景模擬等形式,系統培訓《實施辦法》,提高工會干部掌握程度。
根據《實施辦法》細化相關工作制度和流程,將制定工會組建、集體協商、職代會、職工教育經費提取使用、企業勞動違法公示系統等具體辦法,促進工作依法開展。一是依法開展集體協商工作,抓好集體協商規范建制工作,依法規范協商代表產生、集體協商、審議備案公布和協議履行等程序,建立完善集體合同數據庫,強化集體合同向勞動部門、上級工會“雙備案”制度。開展“集體協商要約行動月”活動,確定1-2個協商主題,制作有針對性的集體協商參考文本,向企業方發出集體協商要約。開展技能人才專項集體協商,推動企事業建立與技能人才技術水平相適應的勞動報酬、福利、培訓等標準和制度,提升權益實現水平。二是依法落實民主管理制度,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集團公司職代會制度建設的意見》,選取10家集團公司試點建立集團級職代會。探索在職工利益訴求相近、勞動關系復雜和不穩定、小微企業集中的區域和行業建立職代會。建立“下管一級”的職代會審核制度,上級工會審核下級職代會的組織、程序、議題等內容,列席下級職代會,加強對下級工會的指導和監督。落實企業職工董事、監事述職評議制度,職工董事、監事向職代會報告工作,對全市職工董事、職工監事開展理論和業務知識的專題培訓,五年內完成全部培訓。三是依法做好勞動爭議調處工作,落實《關于勞動關系重大事件的處置方案》,對重大事件事前信息上報、事中過程處置、事后督促整改等情況進行考評。完善市、區兩級勞動爭議六方多家聯動機制建設,共享信息分析原因總結經驗,形成有效化解矛盾、維護職工權益的工作思路和具體措施。強化區調解中心的法律援助職能,為工會服務站、職工之家配齊律師,實現“一站一家一律師”,有效提供法律服務。
亮點:推出“首都職工創業小額貸款計劃”、啟動“北京工匠”項目
2016年,市總工會將推出“職工創新助推計劃”、“首都職工創業小額貸款計劃”等多項措施,引導職工立足崗位創新,助推下崗失業職工和農民工創業。并啟動“北京工匠”項目,選樹具有高超技能技藝和強烈職業精神的“北京工匠”,組織拍攝宣傳視頻片,開展先進事跡宣講。
“職工創新助推計劃”將以職工創新工作室為載體,職工多種形式的技術創新活動為主要對象,設立專項助推資金和成果獎勵資金,通過給于經費支持,設立職工創新發明獎,對職工的群眾性創新活動和職工立足本職,在生產實際中的發明創造給與獎勵,全面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首都職工創業小額貸款計劃”,將主要針對為有創業愿望的下崗失業人員及農民工面臨的創業資金短缺問題,通過發放小額貸款進行扶持,鼓勵引導更多有能力、有想法、缺資金的職工“能人”成為創業帶頭人,以創業帶動就業。
今年將開展創新發展勞動競賽,在全市范圍內廣泛開展環境保護、新材料、信息技術等領域的技能競賽,推動京津冀三地工會組織在交通系統合作開展勞動競賽。并強化高技能人才培訓,啟用北京市職工高技能人才實訓基地,整合國內外優秀師資,開設新能源、環保、機器人制造等專業和“燕京八絕”等傳統工藝課程,培訓120名高技能人才。繼續擴大“在職職工職業發展助推計劃”的職業(工種)范圍、細化助推方案。并加強工會系統的國際交往,開展與友好國家(地區)、“一帶一路”戰略覆蓋國家(地區)工會組織和勞動界的交流交往,舉辦國際技能對抗賽和技能培訓,提高技能人才的國際視野。
持續開展好“中國夢·勞動創造幸福”主題教育活動。發揮太廟藝術館、文化宮、工人俱樂部等職工文化場所的作用,開展以職業道德為重點的四德教育,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適應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要求,團結動員廣大職工增強主人翁意識,發揮主力軍作用。編制實施好《北京市“十三五”時期職工發展規劃》,推動建立由黨委、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團體組成的,負責職工發展規劃落實實施的職工發展委員會。加強勞模隊伍和勞模協會建設,建立勞模專項資金管理制度,落實“勞模建言獻策直通車”制度。加強職工技協建設,擴大技協會員規模,按照行業進行分類指導服務。加強職工志愿者隊伍建設,完善首都職工志愿服務信息平臺建設,在全市各區建立17支職工志愿服務總隊,開展志愿者行動日活動,做強企業貼心人服務隊、職工心靈驛站等志愿服務品牌。
亮點:三年內力爭實現困難職工全脫貧
市總工會圍繞非首都功能疏解過程中的職工狀況、新領域新群體勞動者狀況等方面開展調研,各級工會根據本區域、本行業的職工特點,確立主題開展調研,形成分析報告和工作舉措,準確了解職工需求。依托三級服務體系平臺,按照“十大服務品牌”總體布局搭載服務項目,做到精準服務。重點拓展工會會員互助服務卡在公共服務領域的服務功能,讓職工在公共出行、移動通訊等領域享受更多的優惠。加大對遠郊區、生態涵養區職工服務資源的投入。發揮樞紐型社會組織作用,廣泛聯系職工服務類社會組織,延伸工會工作手臂,在農民工服務、職工子女托管等方面購買服務,為職工排憂解難。加大城市困難職工解困脫困的幫扶和保障力度,實現困難幫扶由“送溫暖”向“脫困幫扶”的延伸。完善困難職工摸底工作,與民政部門進行定期溝通與信息核對,掌握低保會員的基本情況,為困難職工建檔立卡。在黨委的統一領導下,爭取政府行政資源,分類做好解困脫困工作,對因欠繳社會保險費不能辦理退休、拿不到失業保險金、喪失勞動能力或因病致困返困的困難職工,推動將其納入相應的社會保險制度、救助制度的保障范圍。同時加大工會幫扶救助力度,制定針對性的救助政策,對有一定勞動能力的困難職工和家庭成員,通過素質提升、技能助推、創業引導、職業介紹、跨區域勞務協作等形式積極開展就業幫扶,提高就業能力和就業質量。依托溫暖基金會做好職工幫扶救助工作,制定《北京市溫暖基金會應急救助辦法》,建立區、集團企業專項基金,構建多層級全覆蓋的幫扶救助體系,實現對職工的有效脫困幫扶,力爭用三年的時間實現首都困難職工全部脫貧。
亮點:建立職工入會網上通道
今年,市總工會將拓展和完善工會網站、北京工會12351手機APP各項功能,為職工加入工會、享受工會服務,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網上通道。運用互聯網手段聯系職工,方便職工隨時隨地找到工會組織。開發好工會網站、北京工會12351APP入會功能模塊,規范簡化流程,實現網上入會申請與線下分派處理的有效銜接,社區(村)聯合工會負責承接和辦理在本轄區工作或居住人員的網上入會申請,對網上會員進行聯系。建立工會服務站、職工之家、工人俱樂部、文化宮在線搜索系統,實現工會資源從下樓、出院、臨街到上網的延伸,方便職工通過互聯網隨時隨地找到身邊的工會。運用工會微信微博及時發布工會工作動態、活動信息,加強與職工群眾的聯系互動。
運用互聯網手段服務職工,實現工會服務的轉型升級。推動北京工會12351APP與“十大服務品牌”項目有機融合,各級工會要充分運用APP開展服務項目,提供在線預約、在線參與等服務,接受職工在線咨詢和評價,擴大工會的影響力和覆蓋面。要充分運用“健步121” APP組織開展長走、登山等職工文體活動,引導職工健康生活、綠色出行。創新首都職工在線教育,打造職工學習工作技能、法律法規、專業知識的網絡資源平臺。在局總公司推廣建立網上職工服務中心,在基層企業推廣建立網上職工之家,解決工會管理區域跨度大、轄區企業多、職工人數多等問題,運用信息化手段拓寬服務職工渠道。
運用互聯網手段團結職工,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運用互聯網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代表職工發出聲音,加強輿論引導、輿情監控,肩負起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責任。建設網絡新聞發言人、網絡意見領袖和網絡宣傳員隊伍,建立1至2個職工大V工作室,建立首都職工學國學微信公眾號,設置網上意見箱,加強與職工群眾的網上交流。推進職工網絡文化創作,吸引職工積極參與網絡文化活動,豐富廣大職工的網絡文化生活。
亮點:試點服務站根據職工“生物鐘”調整上下班時間
市總工會改進工會領導機構監督機構人員構成,增強廣泛性和代表性。調整市總工會委員會、常委會、經審委、女工委員會規模及人員構成,委員會中勞模先進和一線職工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常委會中勞模先進和一線職工比例提高到12%以上。市總工會各駐會產業工會委員會、常委會中勞模先進和一線職工比例要達到9%以上。在黨委領導下,各區、局總公司、高校、街道鄉鎮和基層工會也要依據上述比例做相應調整,具備條件的可以增設由勞模先進、一線職工擔任的兼職副主席。
強化聯系服務基層職能,激發基層組織活力。一是建立完善職工評價工會和社會評價工會的“雙評價”制度,充分運用2015年度會員滿意度評價結果,改進工會維權、服務工作。二是加強專職工會社會工作者管理培訓,試點在局總公司的下級企業中配備專職社會工作者。優化經費支出結構,經費使用繼續向基層和職工傾斜。加大對工人文化宮、職工療養院等機構在服務職工覆蓋面、服務職工滿意度等方面的考核力度,發揮公益性職能。精簡會議文件報表,充分利用視頻會議、工會辦公OA系統等形式傳達精神、部署工作、匯報情況,切實減輕基層負擔。三是繼續開展工會服務站和職工之家的達標驗收工作,落實“開門七件事”,試點工會服務站和職工之家根據職工“生物鐘”調整上下班時間,有效聯系服務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