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大選中的慘敗,鞏發黨雖然接受成為反對黨的現實,
但依然保持著自信。在他們看來,在治理國家和發展經濟方面,
鞏發黨比民盟更有經驗。而為了5年后的回歸,鞏發黨會努力
在緬甸聯邦議會進行的總統候選人競選中,聯邦鞏固與發展黨(以下簡稱“鞏發黨”)推選的兩名候選人雙雙慘敗。
2016年3月11日,緬甸聯邦議會人民院和民族院分別就總統人選進行投票。全國民主聯盟(以下簡稱“民盟”)資深成員吳廷覺在人民院獲得274票,民盟欽族議員亨利班提育在民族院獲得148票,雙雙勝出。而鞏發黨推舉的吳登盛政府時期的副總統賽貌康和前民族院議長吳欽昂敏雖然政壇地位顯赫,卻分別在人民院和民族院只獲得29票和13票。
3月11日晚些時候,緬甸軍人議員團也宣布推舉現任仰光省省長吳敏瑞為副總統。按照緬甸憲法,緬甸總統由聯邦議會選出。聯邦議會包括三個團體:經選舉當選的人民院議員團、民族院議員團和不經選舉產生的軍人議員團。每個團體均可以推舉一名副總統作為總統候選人,最后在聯邦議會集體投票表決,得票最多者任總統,另外兩人為副總統。

這樣的結果,意味著鞏發黨在新一任總統候選人的競爭中提前出局。而在一個多月前的聯邦議會人民院和民族院議長和副議長的選舉中,鞏發黨只拿到一個人民院副議長的職位,議長職位也雙雙歸屬民盟成員。民盟中央執行委員會成員吳溫敏當選人民院議長,民盟克倫族議員曼溫凱丹當選民族院議長。
在緬甸此輪大選結束后,執政5年的鞏發黨,不僅失去了執政黨地位,也在新一屆政府的核心權力機構中被嚴重邊緣化。
“我們有心理準備會輸,但沒預計到會輸得這么多。” 2016年1月底,就鞏發黨在2015年11月進行的聯邦議會和省邦議會議席的結果,鞏發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吳妙亨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坦言。
根據緬甸聯邦選舉委員會2015年11月20日公布的最終選舉結果,在全部1150個聯邦議會和省邦議會議席中,民盟總共獲得886個席位,占比接近八成,其中在聯邦議會人民院獲得255席,在民族院獲得135席,在省邦議會共獲496席,居于首位。而鞏發黨雖然位列第二,但總共獲得118個席位,其中在聯邦議會人民院和民族院分獲30席和12席,在省邦議會獲76席。
位于內比都的鞏發黨總部大樓是一棟氣勢恢宏的西式白色建筑,二樓的一間狹長的會客廳里,鋪著紅色的地毯,沿兩側墻分別擺上了兩排緬甸特色木雕沙發和矮方桌。《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前往采訪時,主人特意在桌子兩頭插上中國小國旗和鞏發黨小黨旗,采訪場面頗像一場正式的雙邊會晤。
就在兩天前,《中國新聞周刊》對位于仰光的民盟總部的探訪則是另一番迥異的情形。兩層的臨街民房如同一個雜亂的紀念品小賣部,門口攤位上擺放著印有昂山素季或者其父親昂山將軍頭像的各種紀念品,如T恤衫、背包、茶杯等。進去后,桌椅隨意擺放,工作人員也隨意聊天,無人正襟危坐。
民盟總部這么多年來一直在簡陋的環境里辦公,是因為資金有限還是有意保持親民形象?聽到記者這個問題,民盟發言人吳年溫坦率地表示:不是資金的問題,而是民盟需要與民眾拉近距離。
對于與軍政府淵源頗深的鞏發黨而言,習慣了居于高堂之上的他們在與民眾的距離以及爭取選票上的短板,在這輪大選中暴露無余。
但對于自己的執政能力和吳登盛政府在過去五年里的執政表現,即便是在大選中一敗涂地,鞏發黨多位高層在接受采訪時依然保持著很強的自信,并對競選局面多少心有不服。
鞏發黨是在蘇貌、丹瑞領導下軍政府(執政時間為1988年9月至2011年3月)扶持成立的政黨。1993年,軍政府成立了“緬甸聯邦鞏固發展協會”,簡稱為鞏協,掛靠在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行政機構之下,其目的是要通過大量吸收青年人,將組織鋪向全國城鄉。
鞏協成立后,一直由軍政府領導人掛名名譽主席,其中央執委也由多名政府要員擔任。2010年5月,為備戰當年11月的大選,在鞏協基礎上,鞏發黨正式建立,擁有黨員約1600人。當時分別是軍方三、四號人物的前國防軍總參謀長吳瑞曼、前軍政府總理吳登盛,再加上吳泰烏等多位高級軍官正式退役,加入鞏發黨,成為該黨高級領導人。
在半年后進行的大選中,昂山素季領導的民盟抵制大選,而其他黨派勢力偏弱,鞏發黨以絕對優勢贏得大選,其當選議員約占全部當選議員的76.4%,與5年后民盟大勝的勢頭旗鼓相當。
“軍政府長期統治這個國家,直到鞏發黨上臺執政,已有60年時間。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能夠在管理這個國家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有更多的管理國家的經驗。”主持2015至2016年大選選舉工作的緬甸聯邦選舉委員會主席吳丁埃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在出任緬甸聯邦選舉委員會主席之前,吳丁埃曾任鞏發黨副主席。在軍政府時期,他也曾是最高權力機構——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中的一員。
在吳登盛政府時期擔任緬甸通信和信息技術部部長的吳妙亨拿電信市場的發展舉例:在吳登盛執政的5年里,緬甸的手機持有率從5%提升至65%。2013年2月吳妙亨就任緬甸通信和信息技術部部長時,緬甸一張手機SIM卡的價格超過1500元人民幣,但在3年后,價格降到了3年前的1%。
在吳登盛執政時期,緬甸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在電信、教育、衛生等領域取得了實質性的飛躍。“過去5年中,緬甸的變化,國民其實也看到了,并對短時間內這么顯著的變化感到驚訝。但緬甸和周邊國家比,還是比較落后的,肯定還有很多讓國民不滿意的地方。” 吳妙亨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我們想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去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可民眾的意愿更迫切,他們相信了其他政黨‘更快更好發展的口號。”吳妙亨說。
2015年11月7日,在緬甸大選投票開始前夕,吳登盛發表電視講話說:“我聽說,有些人擔心這次選舉的結果是否會獲得尊重。我想說的是,我們的政府和軍隊會(像上次選舉一樣)再一次尊重公正和自由的選舉結果。”一天后,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也表示,軍方將接受大選結果,希望大選結果將會建立穩固的民主體制。
在投票結束到新一屆政府成立的4個月時間里,從議會的換屆到總統候選人的選舉,過程平穩進行,吳登盛和軍方承諾的“和平權力交接”也如期實現。
“基層政府的運行還是受到了些影響。”在緬甸的一家中資企業主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說。他去找地方政府官員商量一些工作事宜時,對方會跟他說,如果是跨度時間比較長的事宜,需要等新的政府領導到任。但總體而言,各級政府機構的日常工作都在正常運行。
作為緬甸信息部信息與公共關系司的一名處長,吳敏覺并不擔心執政黨更迭會給自己的工作和職業前景帶來影響。“通常只會更換政府部門的一二把手。而且在民主制度下,每五年一換,這很正常。”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而對于吳登盛領導的鞏發黨政府來說,聯邦和平大會的舉行是這個交接過程中的最重要事項。吳登盛在緬甸聯邦議會的告別講話中也專門提到這一點,“我們去年(2015年)順利簽署了全國范圍的停火協議,并以此為基礎,于1月12日至16日成功舉辦了聯邦和平大會。”
有著135個民族的緬甸,復雜的民族沖突和政治紛爭,讓這個國家在獨立后幾乎戰亂未息。于2016年1月12日在內比都召開的聯邦和平大會,標志著緬甸首輪全國和平政治對話啟動。自2013年11月起,吳登盛政府同民族武裝舉行了9輪和談,在2015年10月與8支民族武裝簽署了全國停火協議。根據該協議,政治對話應在90日內舉行。
吳登盛稱,聯邦和平大會能在規定期限內召開,是其政府向下屆政府交接工作的重要內容,并為下屆政府繼續推動和平進程打下良好基礎。
在2008年5月全民公決中獲得通過的緬甸憲法規定,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是緬甸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在國家陷入危機時可以接管國家政權。
對于民盟主導的緬甸新政府來說,和平進程能否穩步向前推進,將是最主要的挑戰之一,而這離不開與軍方、鞏發黨以及地方少數民族派別的合作。
此外,有分析人士指出,由于過去支撐緬甸經濟命脈的礦產、金融、房地產等都主要為軍方所掌控,而民盟的陣營里缺乏有實力的實業家,緬甸新政府在經濟上的改革舉措會面臨比較多的阻礙和束縛。
緬甸軍政府曾仿效新加坡,分別于1990年和1997年成立了兩家淡馬錫式的集團公司緬甸聯邦經濟控股有限公司(UMEHL)和緬甸經濟公司(MEC)。至今,這家有著濃厚軍方背景的公司仍在緬甸的銀行、礦業、交通運輸、房地產、煙草、酒精和重工業等領域有巨大的利益和影響力。而且,緬甸過去同外資企業的合作,很多也是經由這兩家巨頭公司來進行。
曾在軍政府時期擔任過UMEHL主席的吳丁埃就認為,在治理國家和發展經濟方面,“我們比民盟更有經驗”。
從1988年到2010年,在長達22年的時間里,緬甸受到西方國家的嚴重制裁。吳丁埃認為,這除了嚴重阻礙了緬甸的經濟發展外,還讓民眾形成一個觀點,如果鞏發黨繼續執政,緬甸將難以獲得外國的投資。
“有一些媒體報道稱,如果民盟在大選中獲勝,緬甸將能夠獲得大量外來投資。”吳丁埃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在他看來,這也是民眾選擇民盟的原因之一。
“鞏發黨到底如何,可能要等5年之后,民眾到時候有了對比、參照,才能見分曉。”吳丁埃說。他特別自信地表示,到2020年大選時,“不會再出現一個政黨以壓倒性多數勝出的情況”。
鞏發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吳妙亨也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的最后表示,鞏發黨尊重緬甸人民的意愿,接受選舉的結果。而作為反對黨,“我們會為了5年后的回歸而努力。”
(感謝中國駐緬甸大使館新聞和公共外交處對本組報道的支持與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