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成含
摘 要:本文通過對李嘉圖等價定理的簡要剖析,并結合分析經濟史中其他經濟學家對該定理所持觀點的闡述論證,進行了相關擴展性思考,以期對未來關于財政收入方面的研究提供幫助。
關鍵詞:李嘉圖等價定理;稅收;公債
作為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大衛·李嘉圖受亞當·斯密所著《國富論》的影響,懷著對經濟學的濃厚興趣,主要從事貨幣、價格及稅收等相關經濟問題的研究。李嘉圖的理論體系繼承并發展了亞當·斯密的自由主義經濟論,揭示了工資與利潤、利潤與地租的關系,論述了貨幣流通的規律,創立了對外貿易中的比較優勢理論,但由于其將資本主義視為永恒,且方法論中存在形而上學的缺陷,故最終導致該理論體系解體。但客觀而言,李嘉圖的理論對當時和后來的經濟思想均有重大影響,本文重點關注其稅收理論中的等價原理,并進行一些擴展性思考,希望能對自身將來的財政學研究過程有所助益。
一、等價定理的內涵剖析
李嘉圖在1817年完成的主要經濟學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闡述了等價定理,即表面來看,稅收和債券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籌資方式,但在一定條件下,政府無論用稅收籌資或是債券籌資,邏輯相同、效果等價。因為政府的所有債券發行均表現為將來的償還義務,而在將來償還的時候,就會導致未來更高的稅收。如果人們意識到將來稅收更高,就會把相當于未來額外稅收的那部分財富積蓄起來,結果導致人們可支配的財富數量與征稅情況相同。
等價定理的核心思想在于:政府債券并非國民的凈財富,政府取得公共收入的形式盡管不同,但對人們經濟選擇的影響是一樣的。償還期來臨時,公眾收回的債券本息將以當期稅收形式又返回政府,從而僅是形式上的貨幣資金轉移,并不產生財富總量的增加。在這種情況下,用舉債替換稅收,并不影響即期和未來的消費,等價定理成立。然而,看清真相的公眾為何還會購買政府債券呢?本人認為,僅當政府持有資金的總體運用效率明顯高于企業或個人資金的運用效率時,公眾手中的資金在轉移至政府得到合理、高效運用后,才能給國民經濟帶來更大的成長空間,通過使國民共享的社會福利總額得以超常規增加,或者通過債券浮動利率制使購買者享有與經濟增長相匹配的利息返還,從而形成福利或利息與后期稅收間的差額,以滿足公眾投資者財富合理增長的需求。但上述模式的實現并非易事,且李嘉圖的等價定理還有一些經濟前提條件,主要包括:在封閉經濟和政府從事非生產性活動的條件下,若消費者具有完全理性,同時發行公債對利率并不產生“擠出效應”,且不存在代際償還等限制,那么公債無非是延遲的稅收,納稅人原有的消費方式不會改變,不會增加通貨膨脹壓力,債務和稅收是等價的。
二、經濟學界對等價定理的探究簡析
縱觀稅收與舉債相關經濟理論的發展歷史,該問題引起了不少經濟學家的興趣。帕廷金于1965年在其著作《貨幣、利息和價格》中指出,公開發行的政府債券,假設有比重為K的部分被視為財富,根據李嘉圖等價定理,即如果人們意識到手中持有的政府債券會通過將來的稅收償還,政府債券就不會被視為總財富的一部分,于是舉債同稅收效果等同,不會引起公眾消費水平的變化,即K=0;如果人們并不將手中的政府債券同未來的稅收負擔聯系起來,政府債券就會被全部或部分地看作總財富的一部分,則K介于0到1之間。其結果是,公眾會因總財富的增加而增加當前和未來的消費,且將以K倍的速度增加消費數量。1974年,羅伯特·巴羅在《政府債券是凈財富嗎?》中,運用現代經濟學的理論對等價定理思想進行了重新闡述。巴羅提出,仍需在定理的某些特定假設下,如果公眾預期是理性的(即公眾明白債券變現最終依靠增稅完成),那么政府采用的融資方式不會影響經濟中產出、消費、投資及利率水平;且消費者具有“利他”的遺產動機,不會出現消費支出的乘數效應。巴羅進一步指出,該等價定理實際是為證明財政政策的無效性,從而對定理進行了維護與發展。
此外,在經濟學家的爭論中,也不乏許多反對李嘉圖等價定理的聲音。托賓在《財產積累與經濟活動》中,指出李嘉圖等價定理條件過于嚴苛,條件改變將導致定理失效,其從三個方面深入分析了失效原因,具體為:1.需要求各代消費者具有利他動機,代際財產傳承需為正值;2.定理中每位消費者減少稅負數額相同及每人的邊際消費傾向相同的假設不合實際;3.稅負承擔者與公債持有者的范圍不一致。曼昆從消費者的短視、代際財富分配、借債約束三個角度推翻了等價定理的假設,且西方經濟學的經濟人假說表明人們普遍具有利己主義經濟行為,證明舉債與稅收的作用效果并不相同。目前,對“李嘉圖等價定理”有效性的討論仍在繼續。
更進一步,這一問題之所以會引起經濟學家的重視,是因為經濟研究者們對消費者在購買公債與納稅時是否會出現不同的經濟行為感興趣。如果符合李嘉圖的等價定理情況,即消費者對納稅和發行公債采取一視同仁的行為,政府對財政收入形式的選擇就不存在其余擔憂了。反之,如果消費者對征稅和發行公債采取不同的態度和行為,政府就必須慎重選擇各項財政收入的形式。因而,政府用公債替代稅收而引起社會總需求膨脹時,政府就應該采取宏觀上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從制定政策的角度看,重要的并不在于李嘉圖等價定理是否真的成立,而在于對舉債與征稅真實影響的分析。
可見,在同等財政收入規模下,政府如果采取不同的財政收入形式,公眾則會作出不同的經濟行為反應。政府若希望通過制定正確的宏觀經濟政策來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需要掌握不同類型消費者可能出現的常規經濟行為,才能對公債發行的數量、利率、期限、償還來源等重要信息進行考量及合理設定,從而運用不同的財政收入形式來引導經濟發展大局。
三、等價定理的現實意義研究
筆者認為,一國政府是否依賴公債發行籌資,公眾是否在政府不同財政政策選擇下對消費采取不同行動,將對國民經濟收入水平產生重大影響。盡管李嘉圖等價定理的理論假設比較嚴苛,與現實經濟運行存在差距,且缺乏實證研究支持,但它從國債與稅收之間的替代關系出發,將當期的政府債務與未來的稅收聯系起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政府舉債的實質,能夠帶給我們許多啟迪。
首先,隨著公眾經濟知識和交易經驗的逐步增長,可能會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李嘉圖等價定理對后世的經濟運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人們會漸漸發現政府債券原來會給他們帶來一種“公債幻覺”,即以為自身通過持有公債而增加了財富的想法從某種程度而言只是假象,在未來會由本人或代際進行償還。其次,公眾雖不會認為稅收與政府債券的籌資效果完全等同,因為該定理本身存在諸多理想化的條件限制,但兩者在功能作用上確有諸多相似之處。政府債券的到期償還最終來源于經濟的增長,由此才能夠帶來政府收入的增加,而政府約有90%的收入來源于稅收、10%的收入來源于國債,故前期國債的償還更有可能來自當期的稅收或新的國債,而前期國債的承付利息相比于經濟的增長速率、就業人口的穩步增長和價格總水平的增加變動率,就會顯得微不足道了。因此,當公眾意識到這些影響后,同時由于公債的期限過長等因素的輔助作用,或許政府債券的市場將大幅萎縮,債券籌資效果與強制稅收籌資效果也將迥然不同。另外,從消費心理角度,公眾是否將公債視為財富,而政府本身的國債依存度高低,也將對其投資選擇和投資水平產生不可小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大衛·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光明日報出版社[M],2009
[2] 李中義,李嘉圖等價定理的有效性分析及啟示[J]當代經濟研究,200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