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媛 劉麗艷
黑龍江省二九一農場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實現了從速度向質量的完美蛻變。2015年,全場預計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2.78億元,糧食產量實現十三年來連增,職工人均可支配收入20118元。
開節并重 質速統一
栽下梧桐樹,引來鳳凰棲。近年來,二九一農場共吸引資金7億元,6家地產開發商進駐,建筑面積65萬平方米,城鎮化率提高到86.7%……
然而,建設一座新城鎮,絕非一件容易事。二九一農場土地資源有限,同時,地理位置處在“壓煤區”,省政府已為城鎮建設劃定了區域。
面對種種局限,二九一農場黨委最終形成了“求好不求大,求優不求全,求特不求同”的思路,走集約化、節約型建設之路。
為做到“節制”建設,農場本著“機制活化、投入多元”的原則,通過“舊樓換一點、土地生一點、分公司和農場投一點、上級撥一點、向外引一點”的方式,多元化籌措資金。同時,采取土地置換、合作開發、有序流轉等形式,加大有限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
盤活了已關停多年、占地22萬平方米的麥芽廠,開發了容納25棟樓房的龍脈住宅小區。原特色蔬菜種植基地一直處在場部住區內,影響城鎮建設品位,農場就通過土地置換的方式,將其挪到同三公路邊上,使農場社區服務樓、賓館等得以順利建成。
以城促產 以產興城
新型城鎮化,不是簡單地修一條路,蓋一棟樓,沒有產業支撐不可能持續。以城促產、以產興城,才是提升城鎮化水平的關鍵之舉。
二九一農場通過“一產要有突破、二產突出優勢、三產要有提高”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哈同高速公路左旁,農場特色蔬菜種植基地,102棟鋼骨架大棚林立,全年產值250萬元,利潤100萬元。農場又大力度引進外地客商,利用水稻育秧大棚的閑置期培育種植雙胞菇,在出菇期可以現場采摘。
同時,農場依托農業生態旅游打造綠色優質水田觀光帶,旱田觀光帶,全年可接待游客1000多人次。
哈同公路右側,工業園區映入眼簾。壯觀的工業園區包括六大功能區:食品加工區、副食品加工區、畜禽加工區、原糧深加工區、有機肥生產區、建材生產區。園區占地200萬平方米。由10多家綠色稻米加工、冷凍加工、生物肥料、免燒建材加工等企業建起的4條產業鏈,年可實現工業增加值4300萬元。
農場注重改變高投入、粗加工、低產出的經濟增長模式,積極推行“清潔化”、“低碳化”生產,提升綠色農產品、副產品、畜產品資源利用效率,以二九一米業轉型為“藍本”,探索“龍頭+基地”新模式、股份合作新機制,大力推進現代化工業與現代化農業深度融合,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實現倍增。
農場以住帶商、以住促商、商住聚人。休閑、商服、餐飲、運輸,成為農場就業的“吸納器”。
“金馬櫥柜”自從落戶二九一農場,生意越來越紅火。老板崔占英對記者說:“從富錦來到農場做生意,兩年來,收入還不錯,其實農場的房價和房租不比我們富錦低,當時我來這兒做生意是下了決心的,現在來看來來對了。”
農場職工于曉樂在農場開了旅店,生意挺紅火,采訪時,她感慨地對記者說:“想不到我在農場還能開旅店,而且生意還這么好,像現在這種日子是我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這一帶二的商服,是我們在搬遷中置換的,我們看準了農場小城鎮建設的商機,真的感覺以后日子會越來越好。”
2013年1月10日,佳木斯市商人在農場老客運站舊址上,開了農場規模最大的易購超市,這也是農場通過盤活舊資產招商引資興城的一個實例。
2014年,農場以圍城經濟為主的第三產業迅速崛起,年創產值3.4億元。
民生之城 和諧之城
記者在在二九一農場采訪時,農場機關上班的張曉靜高興地對記者說,“自從農場場部有了公交車,我們上下班可方便了,機關門前有一站,我住的小區也有一站,夏日炎炎烈日曬不著,冬天寒風凜冽也不怕,上下班真方便。”
二九一農場的夜晚越來越亮了,公園、廣場,街道兩側,散步的那樣悠閑自得,跳廣場舞的那樣整齊有力,還有跳扇子舞的、交誼舞的,感覺真是很專業。記者采訪了在銀行上班的黃主任,她說:“我最大的感受,是在二九一農場生活真的感覺很幸福,農場安裝了路燈,現在街面的樓體都亮化了,我常常要晚上出來走走,欣賞一下美輪美奐的霓虹燈,感受愜意的都市般的生活。”
小城鎮建設要以民生為本。農場黨委對如何建設小城鎮有著明確定位:民為本,城鎮的主體是“人”,城鎮的建設力度不僅體現在速度上,而要建立在民生之上。小城鎮建設,宗旨必須造福全場職工群眾、建城成果必須體現在民生上。
幾年來,這個農場采取多種方式投融資,進行物流中心、文化廣場、殯葬中心等公益性建設。改造城鎮道路46公里,將通江路面、中央大街拓寬至24米,基本形成現代交通網絡,率先在墾區農場中開通了4路便民公交車服務;安裝交通信號燈及交通監控系統,在居民區監控攝像頭。規范了交通、社會秩序。秉持人本理念,鋪設人行道、盲人無障礙通道,方便職工安全出行。
注重實際解決矛盾。近年來,農場黨委把群眾的呼聲,作為頭等大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并落實在行動上,頂住困擾、頂住壓力,投資9000萬,變供熱公司個體經營為農場經營,解決了多年職工群眾期盼的供暖供需矛盾,完成供暖主管道1500米,集中供熱面積增加到70萬平方米。
小城鎮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為提高農場城鎮化水平。提升職工幸福指數,小城鎮建設要建管結合,統籌兼顧。
農場創新推行“多位一體”城鎮管理新模式。按照“全面覆蓋、動態跟蹤、聯通共享、功能齊全”的要求,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各類信息資源,構建起城鎮綜合信息服務管理“五大平臺”。這種“集中式”和透明化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促進了小城鎮的創新管理。
轉變職能提升服務。農場黨委逐漸認識到,要真正尊重民生、貼近民生、傾聽民聲,必須推進管理職能向綜合服務職能的轉變,農場以“大社區”為服務中心,構建“服務平臺”,全面拓寬“大社區”公共服務覆蓋面。
如今,徜徉在二九一農場寬闊的柏油路上,黑色路面寬闊平整,白色的斑馬線清晰可見,在十字路口紅綠信號燈的引導下,車流有序,夜晚霓虹閃爍將農場小城鎮映襯得絢麗浪漫。每一位職工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民生得到了尊重,社會更加和諧。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