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帥軍
多年不穿的棉衣,整齊地放在衣柜的底部。每次整理衣柜時,總不忍心把它丟掉,因為每次看見它,總會想起母親的話,家鄉(xiāng)的棉花好,穿著暖和,以后再想穿這樣棉花做的棉襖,不太可能了。因此,留下這件棉衣,也是一個溫暖的回憶。它讓我想起母親和家鄉(xiāng)的棉花田。
家在遼寧的西部,是山多田少的山區(qū)。僅有的幾畝田,每年生產(chǎn)隊里也要挑出幾畝好田來種棉花,除上繳給國家外,其余的分給農(nóng)戶用。選擇好地是因為棉花的生長特性比較嬌氣,既不耐旱,也不耐澇,所以幾畝平整且土質好的田地,自然就留給了棉花。每到播種前的一個月,家家戶戶都會分來棉花種子進行挑選。依稀記得煤油燈下,我和母親在諾大的一堆棉花籽中,挑選籽粒飽滿的作為種子,把干癟的顏色又發(fā)黃的挑選出來。一邊干活兒,一邊又聽母親嘮叨家里的往事,不覺間到了深夜。
棉花的種植場面非常熱鬧。牛拉著鏵犁,伯伯一手舉著鞭子,一手扶著犁把,吆喝著牛兒。后面有灑水的、撒種子的、施肥的、培土的,形成一個墨守成規(guī)的播種隊伍。一塊棉田上有好幾個這樣的播種隊伍,讓沉靜了一冬的土地熱鬧起來。而長出的嫩苗,如果有春寒襲來,還要在田邊燃燒干柴,以驅走寒冷對秧苗的傷害。等秧苗漸漸長高,還要經(jīng)受病蟲害的侵襲,整個成長期打農(nóng)藥不下五次。打藥這樣的農(nóng)活自然是男人們的,而婦女在棉花生長期,則要負責秧苗的修理。這時,隊里要把棉田按婦女人數(shù)分配給每個人。從那時起,婦女們便天天在棉田里,早上趟過河水,因為怕露水濕透衣裳,腰上還要系著塑料。為了讓棉花秧多結果,還要掐掉水杈,讓秧苗長得更加茁壯。那時,每天放學就到棉花田里,幫助母親伺弄棉花。伺弄完了,一場大雨來臨,棉花瘋了似的生長,水杈又都長了出來,婦女們又都匆匆的趕到田里,繼續(xù)伺弄自己的那塊棉田。在精細的照料下,棉田里盛開了朵朵花兒,有紅的、有白的,在綠葉的襯托下,格外的美麗。這時,婦女們唱著歌,美滋滋的撥弄著秧苗,幸福在眉間飛舞。
等棉花的花兒凋落后,便結出一個個的桃形果實。在秋天來臨之后,那些果實慢慢變大,然后棉桃的尖角開始裂開,慢慢裂到根部。當整個棉桃全部裂開后,白花花的棉絮在陽光下,像一朵朵潔白的云,形成鄉(xiāng)村一道美麗的風景。這時,婦女們做好了采棉花的兜袋,掛在身前,把采下的棉花裝在兜袋中,裝滿后再裝到田邊的口袋里。夕陽下,婦女們肩扛著裝滿棉花的口袋,排成隊從田邊走到村里,然后再放到生產(chǎn)隊的棉倉。有時,受自然條件的限制,有些棉桃在霜后才成熟,所生成的棉花顏色發(fā)紅,質量較差,到棉花收購站被列成二等棉??粗量嘁荒険Q來的二等棉,無論男女都有些難過,畢竟在缺衣少穿的年代,每一棵秧苗都給寄托他們的希望。
生產(chǎn)隊除了交公的棉花外,剩余的分給農(nóng)戶。母親用棉花做被褥、棉衣,還留出一部分防線用來織布,為家人縫制衣裳。那個年代穿著的布匹幾乎都是自家產(chǎn)的,俗稱“家織布”。盡管粗糙,穿在身上卻是暖暖的。
后來,農(nóng)村實行了生產(chǎn)責任制,土地分到了農(nóng)戶,棉花就沒有人種植了,因為棉花消耗的人工多,投資大,況且對土質也有要求。基于這些原因,棉田漸漸在家鄉(xiāng)的土地上消失了。在我結婚時,母親把箱底的棉花拿出來,為我做了棉襖、棉褲。母親說,這是最好的棉花,以后想買也買不到了。二十多年過去了,那套棉衣早已落伍了,而我卻視它如寶,把它放在衣柜里,作為我溫暖的回憶,看見它我會想起,幾十年前家鄉(xiāng)的那塊棉田,看見棉田里嬸娘們綻放的笑顏,看見白云一樣的棉絮,看見母親搖著吱吱響的紡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