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之眼
——天文望遠鏡
天文望遠鏡是觀測天體的重要手段,可以毫不夸大地說,沒有望遠鏡的誕生和發展,就沒有現代天文學。隨著望遠鏡在各方面性能的改進和提高,天文學也正經歷著巨大的飛躍,迅速推進著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1608年,荷蘭眼鏡商人李波爾賽偶然發現用兩塊鏡片可以看清遠處的景物,受此啟發,他制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架望遠鏡。1609年,伽利略制作了一架口徑4.2厘米,長約1.2米的望遠鏡,這種光學系統稱為伽利略式望遠鏡,屬于折射望遠鏡。1668年,牛頓經過多次磨制非球面的透鏡均告失敗后,決定采用球面反射鏡作為主鏡,從而制造出了反射望遠鏡。1940年馬克蘇托夫用一個彎月形狀透鏡作為改正透鏡,制造出另一種類型的折反射望遠鏡,從第一架光學望遠鏡到射電望遠鏡誕生的三百多年中,光學望遠鏡一直是天文觀測最重要的工具。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射電天文學脫穎而出,射電望遠鏡為射電天文學的發展起了關鍵的作用,比如,六十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類星體、脈沖星、星際分子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都是用射電望遠鏡觀測得到的。射電望遠鏡的每一次長足的進步都會毫無例外地為射電天文學的發展樹立一個里程碑。
我們知道,地球大氣能吸收電磁波,我們在地面上只能進行射電、可見光和部分紅外波段的觀測。隨著空間技術的發展,在大氣外進行觀測已成為可能,所以就有了可以在大氣層外觀測的空間望遠鏡(Space telescope)。最著名的代表是美國宇航局主持建造的哈勃空間望遠鏡(HST),于1990年4月25日發射升空。

反射望遠鏡原理

伽利略的望遠鏡

射電望遠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