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光明 李慶良 金奉強 高 靜
?
建設制造強國需要工業文化作支撐
文/劉光明 李慶良 金奉強 高 靜

劉光明,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一屆博士后。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教授、研究員?,F主要從事企業管理、企業信用、企業文化、企業形象、企業經營戰略、品牌戰略、市場營銷等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企業文化》(第四版)、《企業文化案例》)、《集團公司文化》《企業形象導入》(第二版)、《中外企業文化案例》、(《現代企業家和企業文化》《經濟活動倫理研究》《經濟運行與倫理》《商業倫理學》,主要譯著有:《海豚式動力營銷》《企業文化世界名著導讀》等,發表論文300余篇。曾獲“中國八五技術成果獎”。
當前,大力加強工業文化建設已成為我國企業界落實十三五規劃、弘揚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文化理念及國家繁榮強盛的基礎工程之一。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三大轉變,推動中國到2025年基本實現工業化、邁入制造強國行列”。所有這些,必須借助于工業文化所提供的強大思想動力和精神力量才能得以實現。
我們中國社科院從事工業文化建設的研究人員與企業一線工作人員一起,進行了20多年的系統跟蹤,認證了一個規律性的現象: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企業經營者,凡是認識到工業文化建設對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并加以認真實施,企業就能在激烈競爭中發展壯大,反之則衰敗被淘汰。這已經是一個定律。企業是國之根基,根基牢則國強,工業文化是企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動力,是國家繁榮強盛的基礎。為了加快工業文化的建設,我國必須從目前一般性管理向全面制度性管理升級,使得工業企業的軟實力得到切實增強,保證企業在“四化”指引下得以全面發展。
但是,當前我國一些工業企業在經營管理中錢字當頭、唯利是圖、誠信缺失、違法違紀的行為頻發;職工對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怨聲連連,對社會腐敗之事深惡痛絕,對社會發展前景產生信仰危機;加之西方社會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和普世價值觀的侵蝕,特別是一些敵對勢力,利用互聯網信息傳遞迅速、面廣的技術特性,編造謠言、無中生有、歪曲事實、蠱惑人心,致使企業職工的意識形態處在混亂之中。更為嚴重的是,對于這些廣大群眾牢騷滿腹的現象,基層企業領導缺乏應對之策。如今不少國企、民企,存在信仰缺失,只靠經濟激勵運行,缺乏企業倫理、價值觀的引領,這種現象如不及時糾正,最終會導致群體性的事件發生。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大刀闊斧精神力斬貪污腐敗,民心法治得以恢復,社會主義中國在整改中振興。但由于積病治愈仍需時日,而且要多方大力治理,特別是要把根基建牢,才能抵御“西化”的各種腐蝕和進攻。
當今世界,文化作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事實證明,硬實力往往容易被復制和替代,而以文化為核心的軟實力卻很難被復制和替代。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基于工業文化的軟實力在參與國際競爭方面的作用和意義,正在超越傳統硬實力成為國際競爭制勝的關鍵。
西方發達國家的工業,以高新技術為依托,注重工業文化的建設,西方的工業企業在世界500強中占據絕對優勢。西方企業家為自己所擁有的企業嘔心瀝血謀發展,十分關鍵的是建造了一整套使自己公司能夠生存發展的工業文化,這是西方發達國家得以維系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工業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構成發達國家工業發展的軟實力,為實現他們的發展目標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當今中國工業企業中,世界知名品牌很少,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屈指可數。我國在產品文化、品牌文化,特別是工業文化的建設方面,與發達國家差距很大,加快建設的緊廹感十分強烈。
我國工業文化建設面臨的國內形勢十分嚴峻。我國已進入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增長速度的換擋期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支撐發展的要素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深層次矛盾逐漸凸顯,經濟運行依然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截至2013年,我國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69 813家,其中中國企業500強的收入利潤率為4.34%,而美國的500強收入利潤率為6.8%,兩者差距很大。如果剔除銀行業的收入計算,中國485家非銀行企業收入利潤率僅為2.55%,而美國482家非銀行企業收入利潤率為6.39%,差距就更大。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描繪了中國企業由大變強的宏偉藍圖,再次為中國工業企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機遇。然而,如何實現這一藍圖,中國工業文化目前仍然存在“短板”的狀況,未能為中國工業企業提供更強的競爭力。
隨著國內市場競爭的加劇和市場國際化趨勢的加強,我國在工業文化定位和開創方面,正在進行著探索性的實踐?;仡欀袊I文化的現代化歷程,我們雖然在曲折中取得了相當的成就,但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和誤區,值得我們思考和改進:
工業文化作為企業重要的軟實力還沒有被所有企業全面認知,優秀的工業文化在很多企業中并沒有真正建設起來。據大型工業企業情況看,工業文化建設可分為三種狀態:一種是真正建立起良好工業文化的企業,數量約為五分之一。它們精選出正確的企業發展目標和核心價值觀,形成工業文化的“觀念層”和“管理制度層”,最后落實到“實踐層”。另一種狀態是相當一部分企業,它們也進行了有關工業文化的建設工作,但結合自身實際不夠,落實的工作沒有跟上,效果不夠好。還有一種狀態是部分企業實行封建家長式的管理、家族式的管理,甚至有的企業實行的是暴力式的管理,比如富士康。
把工業文化建設工作只被看成是企業內部管理的事,沒有把它看成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抓手和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基礎性工程。多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以及2015年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成立的工業文化發展中心等單位,積極致力于工業文化、工業文化建設的學術研究和實踐推廣工作,雖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面對全國36萬多家規模以上的大型企業、300多萬家大型企業,特別是(GDP貢獻占全國68.3%,占全國企業總數99%以上的)4 200萬家中小企業,要扎實開展工業文化建設這一重大社會基礎性建設工程,其工作力度顯然不足,很難在短期內改變企業軟實力短板的狀況。
缺乏對工業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在聯系的全面認識。目前,相當一部分企業人信仰缺失,缺乏更高的價值追求。如今企業利潤得到很大提高,物質欲望如期而至,錢和權逐漸成為一種信仰。一些企業開始不斷地沖破道德底線,片面地追求利潤最大化。企業追求利益無可厚非,但如果“一切向錢看”,企業丟失了社會責任和義務,成為賺錢的工具,員工則成為工具上的零件,顧客則淪為企業攫取財富的對象。這樣的企業不僅得不到員工的信賴,也得不到市場的擁護,企業則缺乏永續發展的動力源泉,最終將會被無情地淘汰。
存在工業文化全盤西化或傳統化的極端認識。當前,中國工業文化建設存在兩個“未轉化”。一種情況是把西方的文化管理理念生硬套用到本企業中。在工業文化建設中,西方注重強調軟性管理因素,而我國的很多企業硬性管理因素(如技術管理、營銷管理、財產管理等規章制度)還不是很完備,造成內外無法匹配。另一種情況,一部分的中國企業在文化設計中過分倚重傳統文化,刻板地從傳統文化中尋求理念依據,工業文化呈“老舊”化現象,無法適應迅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難以把握當代人的心理。
忽視工業文化的再造、創新與個性化。
工業文化是在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該企業獨具特色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是企業個性化的表現,而不是標準統一的模式,更不是迎合時尚的標語。縱觀國內許多工業企業的文化,往往忽視自身發展背景和環境,照抄照搬一些優秀的工業文化強制推行,或刻意挑選一些時髦的新詞和政治口號去炒作。還有些企業,上級沒有說,也沒有文件下發,便不能“擅自行動”。行業之間、區域之間的工業文化,缺乏鮮明的個性和特色,陷入低水平復制的陋習之中。
工業文化是在采集原(材)料進行生產、制作,在手工業、機器大工業、現代工業各階段的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器物(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現象的總和,由輕工業、重工業和化學工業三大部分構成。
企業文化是從事經濟活動、社會活動的組織中形成的組織文化,它是企業價值觀、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總和。企業本質上是“一種資源配置的機制”,是以盈利為目的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社會團體,主要由獨資企業、合伙企業和公司三類基本組織形式存在。
行業文化是指行業內企業和員工共同遵守的行業道德規范。無疑是共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即多數員工的“共識”。行業文化不是強制人們遵守各種硬性的規章制度和紀律,而是強調文化上的“認同”,強調人的自主意識和主動性,即通過啟發人的自覺意識達到自控和自律。
工業文化、企業文化與行業文化之間的聯系是:它們都是經濟活動、社會活動外優秀的工業文化可以供我們借鑒。山東兗礦集團楊村煤礦,通過開展“幸福楊村”主題文化,實現了國有企業從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全面升級,軟實力得以全面開發,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并加強了我國的工業文化建設。

工業文化是我國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意識形態建設的基礎性工程,應該從目前各企業分散建設,提升為按省市、按行業系統有領導、有計劃地進行。工業文化建設是一個需要整合各方資源并合理分配的系統工程,需要企業上下左右相關單位和部門從不同角度切入,以構建齊抓共管、全員共建的格局,這是實現工業文化建設目標的基礎和保證,也是中產生的文化現象,他們同屬規范性文化的范疇;它們的區別在于:前者局限在工業經濟領域,后者局限在企業領域和行業領域。同時,工業文化與企業文化還存在著重疊交叉領域。工業文化與行業文化屬于從屬關系,行業文化是工業文化的一部分,代表了工業中某一行業內的企業文化,影響著整個工業的文化。
工業企業管理的最高境界是通過工業文化推動企業管理升級,是企業保持長久的生命力。我國目前的工業文化建設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大多數企業已經意識到了工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而且有很多國內實現企業永續發展的不竭動力源泉。建議請中央文明辦、中宣部、中組部掛帥,中國社科院、文化部、工信部、廣電總局、公安部、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婦聯、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等單位參加,成立中國工業文化建設工作辦公室,統一領導全國各省市對工業文化的建設工作。
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價值觀、企業倫理等全方位的研究和推廣工作,只有更好地發揮全社會大文化的正能量,工業文化建設才能有強有力的后盾。在我國社會意識和社會價值呈現多元化的新形勢下,工業文化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動力。我國相關部門必須抓住這三個“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做好各種宣傳解說工作,并定期進行考核。通過工業文化的大力正面宣傳工作,發揚正氣,增強底氣,增加工人階級的主人翁責任感。
適應當前企業所有制變革的新形勢,建立和完善工業文化建設新機構、新機制,成為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抓手。工業文化工作機構應該成為任何一種所有制企業領導層進行各項工作的新抓手,所有國有企業應該根據規模大小建立工業文化建設工作機構,私有制企業也可以建立其工業文化建設機構。同時要求企業各相關單位、部門,能夠正確認識和處理工業文化建設與企業各項工作的相互關系,將工業文化建設與各自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逐步形成黨政工青婦齊抓共管的新機制,成為促進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做強做大的“新抓手”。
實踐是最具感召力的旗幟,工業文化建設應統一于企業發展的實踐邏輯中,指導實踐和自覺維護,優化企業理論體系與實踐行為的融合統一。工業文化建設需要企業切實做到整章建制、內外兼修,不可以脫離制度,不可局限于思想領域的宣教工作,必須從制度入手,從執行入手。要把優秀的理念有效地轉化為企業的制度流程和員工的行為規范,在具體實踐中,做到各部門分工明確,任務分配盡可能細化。工業文化建設存在許多可以開展的工作,要隨著形勢和企業的發展,不斷充實工業文化的內涵,促進企業不斷創新發展。
綜上所述,我們不僅要清楚地認識到我國正處在新常態下“三期疊加”的重要時期,同時也要面對日趨加劇的國際國內競爭壓力。中國工業文化的發展一定要立足于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之中,結合企業自身的發展特點,建立先進的文化理念和有效機制。只要經過不懈努力,中國工業文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一定能夠完成,并成為人類多元文化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一股力量。
(責任編輯:陳海峰)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