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陜峰
?
國企文化建設三維度
文/張陜峰

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審視和分析國有企業獨特的文化建設,對于清醒地認識改革,深刻地把握自身情況,科學地推動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認為,國企文化建設具有三個維度,即領導者文化、職工文化和英雄(典型人物)文化。
企業文化從管理者的角度而言是一種管理文化,體現了領導者的價值、行為和規則,從這個維度講,更應稱之為領導者文化。
領導者文化具有兩個特點:其一,咄咄逼人,施加以行政和組織的強力手段,不能質疑其決心;其二,高高在上,灌注以領導者的意志和風格,不能懷疑其正確性。領導者文化的傳導常常是單向的,具有示范性的性質,是企業發展的風向標,滲透進整個企業的行事規則,影響全體職工的工作習慣。正所謂,楚王好細腰,宮女多餓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以至于愈演愈烈,久而久之,固化為傳統、堅持成習慣,謂之為企業文化。領導者文化由于領導者個人能力素質的差異性、局限性,對企業發展并不全是正面的促進作用。武大郎開店,秉承侏儒文化,結果是一代不如一代,最終砸了自己的買賣。
國有企業由于其全民屬性、國家(行政)監管的顯著特點,主要領導者以行政任命居多,可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領導”,其對企業組織、文化方面施加的影響,從時間上看是短期行為,烈度上可能暴風驟雨,卻難以持續。雖然,大多數國有企業制定了中長期的發展戰略,但制度是死板的,人是靈活的,并且是善變的。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任期屆滿,人走茶涼,曾經金科玉律的制度往往會變成一紙空文,一以貫之、持之以恒地推行企業管理及文化建設,是難以做到、難以深入的。更有甚者,新的領導者就任,常常重起爐灶,換了門庭,領導者文化處于不斷的搖擺、調整和更新過程中。
企業文化穩定的因素究竟來源于何方?當然是人的因素!從職工的角度而言,企業文化就是職工在長期的學習工作中融合、沉淀的企業作風、信念乃至共同的價值觀,因此,企業文化也就是職工文化。在國有企業,職工隊伍保持著基本穩定和緩慢增長。領導者你方唱罷我登場,職工卻是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巋然不動。
職工由于其長期穩定地供職于企業,在長期的職業生涯和企業的發展歷程中,潛移默化、水乳交融,與企業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命運、利益乃至榮譽的共同體。“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子孫”,這是很大一部分國有企業的職工人生歷程的真實寫照。職工文化的核心是主人翁精神,他天然地認同企業,把其作為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雖然,當前國有企業職工離職率逐步上升,用工方式出現多樣化趨勢,主人翁精神乃至職工文化雖有所淡化,但突出地位仍泰山難移。因此,很多國有企業自覺或不自覺地推行“家文化”,小家、大家和國家三位一體,完成了辯證的統一,引導和倡導個人和企業實現穩定的融合和發展的共贏。
另一方面,職工隊伍由于其手握“鐵飯碗”,缺乏科學的自由流動及退出機制,封閉自守,導致整體戰斗力下降,企業競爭力滑坡,加之“企業辦社會”冗員嚴重、尾大不掉,造成了國有企業的轉型遲緩、效率低下,被人們廣泛詬病。
清軍入關,留頭不留人,這才有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但一朝辛亥革命,剪辮子同樣是要人性命,即便剪了辮子,心里的小辮還根深蒂固。同樣,職工文化經過長期的培育、發展,達成共識,乃至定型,也會反作用于領導者文化。當領導者推行新的制度和管理,倡導新的思路和風氣,常常感覺力不從心、力有不逮,文件制定了、制度下發了、開了會、動了員、簽了責任狀、檢查了、批評了,甚至大動肝火,但是下屬還是按照原有的節奏和方式,“無論魏晉”、不急不緩。實際上,當領導者強勢,職工文化會起到“拉后腿”的作用,當領導弱勢,職工文化相反會“沖鋒在前”。究其本質,這就是職工文化的基礎性、因循性作用,相當于文化中的“腦垂體”調節器,很好地保持了國有企業的穩定發展。
我曾供職于一家從事鐵路工程的國有企業,通信工程一直是其主業。三十多年前,華為的“小老板”任正非代理電話交換機時,他們也做類似的生意,規模甚至更大;然而,時過境遷,華為成長為通信產業的巨人,他們卻還唱著“彎彎的月亮”,仍辛苦承攬產業鏈下游的通信工程項目。說到發展,華為乘的是噴氣式客機,他們坐的是綠皮車。但不可否認的是,企業一直保持著穩定發展,產品及服務固然單一,但沒有大的波瀾,而當年與華為一起創業的很多民營企業,早已沉溺于經濟發展的洪流泡沫之中。
眾所周知,大慶精神在很長一段時期乃至在當下,都是國有企業不可或缺的精神脊梁。無論大慶精神如何表述,其核心或源頭,就是鐵人王進喜。“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感動、激勵了幾代人。如果說,大慶精神是國企的特色企業文化,那么鐵人王進喜就是特色文化的具象化、人格化最貼切合適的形象代言人。
在國有企業,所謂的英雄文化是通過典型人物的挖掘、塑造、宣傳、推廣而完成的。典型人物具有三個特點:一是與時代精神相合拍;二是與企業文化相一致;三是代表最廣大的職工,與職工命運共通。典型人物的身上有著激蕩人心的感動事跡和崇高偉大的寶貴品質,充分展示了國企文化的先進性、時代性和偉大品格,是時代精神在企業層面的投射和映照,是優秀文化在職工隊伍中的沁潤和沉淀。
國有企業都有評選和宣傳各級先進人物的傳統,典型人物就是在這樣的管理習慣和文化傳統中脫穎而出,經過上級的認可、媒體的報道,直面社會和公眾。典型人物身上的典型性是企業大力倡導和全力推動的,其自身的個性根植于職工,“無數個無名的華盛頓成就了一個有名的華盛頓”。從這個意義而言,典型人物是企業領導者文化和職工文化的共振和交響,能代表企業文化的先進成分,具有歷史沿革,富有前瞻精神,能夠最大限度激發廣大職工的認同感和創造力。
中國中鐵在2008年推出全國重大典型竇鐵成,在全社會引起了巨大反響和熱烈好評,一時間只要是中國中鐵承建的重大項目,都豎起竇鐵成的巨幅畫像,大張旗鼓地宣傳企業、展示項目。因為,竇鐵成30年如一日,扎根鐵路建設的火熱工地,鉆研施工、創新工藝,以產業工人的報國熱情和奉獻精神書寫華章、屹立于世。竇鐵成與王進喜一樣,身后也站著中國經濟發展的脊梁和中堅——國有企業。作為全國重大典型的竇鐵成,最大限度地展現中國中鐵的品牌形象,擴大了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把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優秀文化的國有企業展示出來。竇鐵成作為當代工人的杰出代表,在社會上引起了深刻反響和熱烈討論,在企業內部增強了廣大職工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于鼓舞職工士氣和精神有著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推動作用,對于打造優秀的企業文化有著水滴石穿、推波助瀾的塑造作用。
國有企業的文化建設必須要探知自身的規律、探尋有效的手段、探索創新的道路,必須要把握和分析領導者文化、職工文化和英雄文化的三個維度。領導者在發展和建設企業文化的過程中,不能做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要根植于企業的土壤和實際,重視和包容業已形成的職工文化,從而引導職工文化,挖掘和宣傳展示企業風采和時代精神的典型人物,有力地塑造英雄文化。國企的領導者,既要仰望星空,發揮獨有的高瞻遠矚,更要腳踏實地,從廣大職工尤其是英雄職工身上汲取力量,不斷賦予和致力創新企業文化的新內涵、新思路和新手段,為企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文化保障和精神動力。
(作者單位:中鐵武漢電氣化局)
(責任編輯:胡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