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蘇黑松林粘合劑廠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鵬凱
?
心力管理是企業發展不竭的動力
文/江蘇黑松林粘合劑廠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鵬凱

劉鵬凱榮獲全國優秀企業家稱號
劉鵬凱簡介
劉鵬凱,男,1951年7月出生,江蘇泰興黃橋人。全國優秀企業家,全國企業文化建設十大功勛人物,全國百姓學習之星。現任江蘇黑松林粘合劑廠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化工管理協會副會長、中國化工作協副主席、江蘇省企業作協副主席、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企業文化建設專家委員、中國企業文化建設峰會組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黃橋工商聯主席。劉鵬凱長期致力于企業管理、企業文化研究與實踐,先后出版了《黑松林,我的太陽》《細節的響聲》《漫話企業細節管理》《漫話企業文化管理》《心力管理》和《漫話心力管理故事》等專著,連續兩屆獲得江蘇省社科成果獎。
黑松林是家小企業,可謂“體形小,資源少”。我們創新實踐“心力管理”,將意識形態轉化為生產力資源,逐步走出了一條靠軟實力制勝的發展道路。這20年來,黑松林天天向上,不斷穩步健康持續發展,企業成長為中國膠粘劑和膠粘帶工業協會常務理事單位、全國膠粘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單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先后參與11項國家標準的制定,現與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形成穩固合作關系。我們打造了“五個一工程”——創造了一個“心力管理”模式,打造了一個“黑松林”名牌,實現了人均銷售100萬元以上,確保員工收入5年翻一番,構建了一個和諧大家庭。
對人的管理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人行為的管理;二是對人心的管理。行為管理是一種外在的東西,是對人的外在行為規范和約束的過程。而人心管理是一種內在的道德修養,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人的自律,它是一種內在的東西,如果人心好了,行為也就相應好了。從這個意義出發,2008年,我提出了“心力管理”的概念。
北宋歐陽修說:“萬事以心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
何為心力?就是在實踐中依據自身的心思和能力、精神與體力、思想和才智,發自內心做好某一件事的精神力量。
說一個兩個100公斤的故事。如果給你100公斤的報紙,你肯定說我拎不動,但是如果給你100公斤的人民幣,你肯定會說,我拎得動,我還能拎著跑。因為100公斤報紙一元錢一斤只有200元,而100公斤人民幣數一下可是390多萬啊!很多時候不逼一下自己,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潛能有多大。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管做什么事,重要的是我們要把人的潛能激發出來。“人心齊,泰山移”就是講人心的力量。燈不撥不亮,人的心燈亦如此。要撥亮員工的心燈,首先要點燃自己的心燈,轉燃千萬盞。
心力管理,是將企業員工的“心之所及”轉化為“力之所達”的過程;是將企業團隊層面的意識培育轉化為物質層面的生產力資源,并有效地進行集聚、發散和增效的過程;是不斷引導員工在工作與生活中,善用其心,自凈其心,消除惡心,增加愛心,發自內心,共同構建心心相印的和諧發展環境的過程。
心力管理是基于人心,用共同價值觀管理企業,是“由內而外”對員工進行管理的創新實踐,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的內容:

劉鵬凱向中宣部原常務副部長徐惟誠(左二)介紹企業發展情況
善用其心——善于發揮思想、感情、信念、價值觀的作用,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調動員工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工作效率。如:我們的鍋爐工每天將鍋爐房像廚房一樣打理。
自凈其心——善于引導員工找到自身的不足,克服落后、消極的思想情感以及不正確的價值取向,通過自省,達到自凈,提升員工的精神境界。
消除惡心——所謂惡心,就是在外部環境的影響下,悄悄滋長的不良思想或錯誤傾向。企業的任務是,通過教育或引導,使員工克服這些不良的、錯誤的思想傾向;使員工明白什么是應該,什么是不應該,什么是底線。
增加愛心——所謂愛心,就是對本職崗位的愛,對工作的愛,對同事的愛,對客戶的愛,對領導的愛,對下級的愛,對家庭的愛,對企業的愛,對國家的愛。
發自內心,共同構建心心相印的和諧的發展環境——企業內要以誠相待,發自內心地進行溝通和合作,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愛護,互相學習,凝聚人心,像一個和諧的大家庭。
將企業員工的“心之所及”轉化為“力之所達”——企業要以文化人,入腦入心,再外化為行動,提高績效。換句話說,就是將企業團隊層面的意識培育轉化為物質層面的生產力資源,并有效地進行集聚、發散和利用,由心力轉化為生產力,由軟實力轉化為硬實力的過程,是“人本”到“心本”再到“心力”的飛躍。
“心力管理”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心力管理是文化管理的一種實現形式,是以“心力開發為核心,細節管理為手段,文化管理為歸宿,和諧管理為靈魂”的一種文化管理模式。黑松林從“知心”維度、“聚心”維度和“塑心”維度三個方面進行創新實踐。
(1)“知心”
心力管理就是人心工程,琢磨管理就是琢磨人心,人心是源頭,企業發展好比一列和諧號動車,需要車頭、路基、電氣化,更重要的是每一節車廂都需要自帶動力,整列和諧號才能動力大、速度快。這需要我們:
真誠——發自真心,誠心誠意。人心都是肉做的,只有當你懷著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別人,將我的真心放在你的手心的時候,別人才會同樣以真誠的心與你交流。
平等——身份不同,態度平等。作為企業負責人,很容易在溝通中居高臨下,造成溝通障礙。只有解開縛在身上的繩子,心態平和、態度平等,才能夠使員工“心電阻”降為零。老總和員工只是分工的不同,人格上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要平等待人,千萬不可妄自尊大。
(2)“聚心”
家和萬事興,“聚心”維度包括物質聚心和精神聚心兩個方面。
①物質聚心。民以食為天。我常對員工說:“你的生活是我的,我的工作是你的。”例如:我們2010年底就發布了“5年內員工工資每年遞增不低于15%”的承諾書,張貼在廠內,讓員工清楚地看到自己在企業中的發展前景,都體現了企業對員工物質需要的關心,使企業真正成了員工放心的地方。今年我們以計算到元、角、分的精確兌現了我們的承諾。
②精神聚心。中國傳統文化認為,管理意味著愛。什么是愛,愛就是無法舍棄的牽掛和關心。愛不是幾筆可寫出來的,而是用一言一行做出來的。這些年,我們著力培育家的歸屬感。

劉鵬凱為清華學子講授心力管理
例:從一到十的故事。一頂頭盔、兩只水瓶、三項關愛、四級助學、五元津貼、六對新人、七十大壽、八月中秋、九月開學、十全十美。還有名醫請到工廠、農忙工廠派人幫忙、工廠有員工洗衣房、照顧員工子女可彈性上下班,等等,用心力管理的特別粘合劑,粘住了員工的心。
在經營過程中我們退一進二,努力教會下屬做好事,放手、放權、放心,讓團隊擔當,一齊走。
在生產過程中實現了“三自一包”的條塊管理,即自我記錄、自我匯總、自我考核,包任務、質量、消耗,要安全、環保,形成了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責任人、人人都是主人翁的意識。
在管理過程中,我們還采用“情緒氣象臺”“溝通與反饋平臺”“工作日記”等形式,幫助員工提升心理彈性和抗壓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塑心”
以文化人,即塑心,是企業文化重要的功能,也是心力管理最重要的維度。
工廠教育與學校教育一樣重要,北京財貿職業學院院長王成榮教授曾經在給我的《心力管理故事》寫的評介文章中指出:“好企業家應該是一位好校長。”我很有感觸。好的工廠應該是像部隊,是一所大學校。古人云:種樹者必養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員工是讓你帶路的,不是讓你管死的。在工廠,產品是員工生產的,而員工素質的優劣是企業家用心靈來“生產”和決定的。
塑心,就是塑良心、塑愛心、塑雄心。塑造員工的進取之心、報恩之心、敬業之心、友愛之心、奉獻之心。
我們的塑心方法主要有五種。
①示范法。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企業主要領導者倡導的精神、理念或行為,都不能光說不做,而必須身先士卒,率先示范,才有說服力和感召力,這是推動企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②糾錯法。作為企業,必須有一個糾錯機制。企業的制度、標準、規范,就是一把把糾錯的標尺。從文化建設來講,只有制度這把標尺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加上價值觀這把標尺。我們的管理者在糾錯過程中,要有意讓員工認識、理解和認同企業的價值觀,改變自己的不當行為和不當思想。
③灌輸法。古希臘羅塔龍曾說:“大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把。”企業的主要領導者有一個不可推卸的職責——向員工宣傳和灌輸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企業價值觀,發揮思想教育、道德感化、理念認同、文化育人的作用。在黑松林,我雖然既是裁判又是教練,但更多時候是教練。因為當裁判比較省事,在賽場上只要裁定比賽雙方是否違反比賽規則就可以了,而教練則不同,不僅要考慮如何運用比賽規則,還要考慮如何幫助自己的隊員安排戰術,奪取勝利。
④自凈法。領導者要充分看到員工身上的積極因素,鼓勵他們自省、自律,把不正確的行為和思想扼殺在萌芽中。在黑松林,這種自凈法,是最積極、最有效的塑心方法。
⑤養成法。養成法的前提是群體規范和群體壓力,組織成員在從眾心理的驅使下,不知不覺地改變自己的不良行為和不良思想,養成新的行為和思考方式,久而久之,成長為企業的模范成員。在黑松林,除了以比較完善的制度體系強制推行行為規范外,在我的率先示范和企業骨干的努力跟隨下,企業風氣像有一只無形的手,推著員工向前走。恰如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
心力管理的精髓是“用心管理,管到心里”。心力管理追求的目標是和諧。管理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而不是被動式的應付,也不是機械式的模仿和簡單性的重復。我們已經走進管理的“心”時代,創新是管理的生命。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制度強制,而是文化約束。文化無形,管理有聲,我們不能改變風向,但我們可以改變風帆。無論是“互聯網+”,還是大數據,無論是工業4.0,還是下一個風口在哪兒,心靜才能聽到萬物的聲音,心清才能看到萬物的本質,不管在哪兒,不管干什么,我堅信:人心的養育是企業不竭的動力。心在哪兒,成功就在那兒!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