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態
1月19日,中國地質學會2015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十大地質找礦成果評選揭曉。
十大地質科技進展是:首次發現具有皮膜翅膀的小型恐龍,利用綜合地球物理方法探測古地幔柱作用“遺跡”,首次揭示南極大陸巖石圈三維構造格架,天然金屬鈾的首次發現,中國糧食主產區地下水資源保障能力綜合研究,內蒙古自治區東烏珠穆沁旗花腦特礦區銀多金屬礦勘探獲得重大突破,神狐及其鄰近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勘查取得重大突破,瓊東南盆地深水區中央峽谷大氣田發現與成藏理論創新,鄂爾多斯盆地環江整裝大油田勘探新突破,煤系伴生的鋰鎵等“三稀”金屬元素富集機理及綜合開發利用。
十大地質找礦成果是:山東省萊州市三山島北部海域探獲特大型金礦,貴州貞豐-普安地區探獲系列特大型金礦,山東省萊州市紗嶺地區探獲特大型金礦,河南崤山地區探獲斑巖型大型獨立銀礦床,江西省浮梁縣朱溪地區探獲特大型鎢礦,浙江省安吉縣報福鎮地區探獲大型螢石礦,廣西大新縣下雷礦區大新地區探獲大型錳礦床,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探獲特大型晶質石墨礦,貴州省甕安縣白巖地區探獲超大型磷礦,東海西湖凹陷探獲超千億方大氣田。

1月17日,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專業委員會在京成立。
此次成立的全國性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專業委員會,是致力于或關心環境損害與責任鑒定、生態環境價值與損失評估、損害修復及從事環境損害相關法律與技術工作的全國性學術團體。其宗旨是促進與環境損害鑒定評估相關的教育、科研和科普、環境損害評估與咨詢、生態環境修復技術及環境損害責任鑒定;促進我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的政策、立法、科技、工程技術和管理等各方面的研究與發展,成為國家環境損害鑒定評估的智庫;推廣環境損害鑒定評估科技成果的應用;為環境損害救濟的司法和執法提供技術支撐;促進與國際環境損害鑒定評估組織的溝通、交流與合作;等等。
日前從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獲悉:2015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8224起,造成229人死亡、58人失蹤、138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24.9億元。與2014年相比,2015年地災發生數量、造成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有所減少,分別減少24.6%、28.3%和54.0%。此外,2015年全國共成功預報地災452起,避免人員傷亡20465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5.0億元。
今年地災防治形勢不容樂觀,局部地區可能加重。專家分析,2016年地災總體趨勢可能接近常年,局部地區可能加重。在春季,西南和西北地區是防范重點;在汛期,地災將大量發生,南方大部地區,尤其是西南、中南和東南沿海地區以及西北部分地區,仍然是地災發生和危害的重點地區;在秋冬季,主要注意防范山區人類工程活動和西南地區降雨融雪引發的地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