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傾情打造生態河南
“十二五”以來,我省以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為主線,不斷強化地質環境監督管理,突出做好地質災害防治,持續推進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積極開展地質遺跡保護和地質公園建設,地質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新成績。
2012年3月29日,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河南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為我省地質環境管理提供了重要法律保障;2012年,河南省政府先后印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意見》《河南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全省地質環境保護法規政策體系基本形成。
我省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落實了各級政府的主體責任;開展調查評價,完成39個地質災害高易發縣(市、區)的地質災害詳查工作;66個地質災害易發縣(市、區)全部完成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創建,靈寶等29個縣(市、區)被國土資源部批準為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全省共投入地質災害防治資金29580萬元,先后實施29個地質災害綜合治理項目,共搬遷避讓居民6024戶19532人,中小學校4所1600余名師生。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不斷完善,全省現有群測群防員4866名,覆蓋全省3561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南陽、洛陽、三門峽、新鄉等市的12處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安裝了專業監測設施,建成了開封市區地面沉降監測網。
省、市、縣三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共享平臺全面建立。5年來,全省共發布省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215 次,成功預報地質災害45起,避免了881人的人員傷亡和1891萬元的直接經濟損失。
2011年,我省建成了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保障系統和遠程會商系統。“十二五”期間,省廳應急響應25次,派出專家90人次。全省開展地質災害宣傳培訓305場次,培訓人員28000人,舉辦各類應急避險演練670場次,參加演練人員近46000人。
全省礦山企業存儲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24.28億元,已返還采礦權人1.68億元。采礦權人治理面積140.3平方公里,恢復耕地811.13公頃、建設用地43.59公頃、林地764公頃。
全省累計投入資金19.75億元,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124個,共完成治理面積總計5616.38公頃,恢復耕地2021.87公頃、建設用地853.67公頃、林地2740.73公頃;治理地面塌陷區19處、地裂縫32處、崩塌98處、滑坡16處、泥石流13處、矸石山10座。
我省先后開展了鄭州市主要礦區1∶10萬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和洛陽市等9個省轄市1∶5萬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全省廢棄礦井調查和全省礦業遺跡資源調查、“三區兩線”礦山地質環境遙感調查和全省礦山地質環境遙感監測等,為有效開展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恢復治理提供了依據。
“十二五”期間,中央和省財政投入資金12640.55萬元,實施地質遺跡保護項目31個。通過對全省202處重要化石產地綜合調查評價,初步評價出5處世界級、5處國家級、20余處省級古生物地質遺跡化石產地。完成了重要地質遺跡資源調查面積2210平方公里,采集各類地質遺跡標本2442塊,明確了全省335處重要地質遺跡的類型、分布、地質特征,建立了河南省重要地質遺跡資源數據庫;新建或升級改造地質博物館20座,建成各類地質科普廣場(科普園地)23個、地質科普旅游線路17條計45367米,編制地質公園導游手冊等科普讀物13種,編制科普旅游宣傳材料16種。
汝陽恐龍、堯山等兩處地質公園獲得國家地質公園建設資格,河南小秦嶺、紅旗渠?林慮山等兩處國家地質公園揭碑開園;批準林州萬寶山、淮陽龍湖等兩處省級地質公園建設資格,河南桐柏山、鄧州杏山、澠池韶山、永城芒碭山、新縣大別山等5處省級地質公園揭碑開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