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 李 君
(1.云南師范大學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 云南昆明 650500;2.云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云南昆明 650500)
?
我國西南邊境地區縣域經濟差異分析
張磊1李君2
(1.云南師范大學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云南昆明650500;2.云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本文基于2006和2012年我國西南邊境地區經濟發展數據,以縣域為基本研究單元,運用熵權TOPSIS法、Nich指數、塞爾指數并借助Arcgis10.0軟件對我國西南邊境縣域經濟進行了綜合評價。通過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結論:西南邊境地區縣域經濟由依靠外部投資消費推動的“輸血型”經濟轉變為依靠自身經濟實力的“造血型”經濟;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呈明顯的區域差異,其中低等發展水平縣域數量最多,且不同發展水平縣域的數量分布呈“梭形”,初步形成了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三大邊境縣域發展區;2006—2012年,中緬中部邊境地區縣域發展區整體發展水平有所提升,中越西部、中老、中緬南部邊境地區縣域發展區發展水平明顯下降,而中越東部邊境地區縣域發展區的經濟發展核心地位有所增強;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縣域間經濟發展能力差異明顯,西南邊境地區縣域經濟整體發展差異擴大,該區域東部縣域內部經濟發展差異對該區域整體經濟發展差異起決定作用。
關鍵詞:縣域經濟;經濟差異;西南邊境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區域的自然、區位及資源稟賦等差異極大[1]。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區域間發展的不均衡性逐漸凸顯。自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學者對區域間發展差異的研究重心從宏觀層面上的東中西部地帶性差異[2]、南北發展差異[3]、省域間發展差異[4]逐步轉向微觀上的地級市和縣域間的經濟發展差異[5,6]。我國縣域面積占陸地總面積的90%以上,縣域人口占總人口的70%以上,縣域經濟總量占全國經濟總量的50%以上,縣域經濟對國民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7]。2002年縣域經濟被納入國家經濟建設改革范疇,相關研究成為區域經濟學和經濟地理學的研究熱點。已有研究多基于加權變異系數[8]、塞爾指數[9]、因子分析[10]及聚類分析[11]等方法對東中部省份和東北地區縣域發展差異或水平進行分析,對西南地區特別是西南邊境地區的研究則相對缺乏。
本文研究的地區主要包括我國與越南、老撾、緬甸相鄰的區域。這片區域從云南省西北部到廣西省西南部呈斜“弓”型分布。截至2012年,整個區域總面積約11萬平方公里,人口925萬,含33個縣市(其中云南25個,廣西8個)。為便于表述,在下文中我們將其稱為“西南邊境地區”。由于遠離東部經濟中心,并受行政區劃分割、發展政策的影響,該區域開發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經濟發展邊緣化趨勢日趨明顯。2013年該區域國家級貧困縣14個,33個縣市人均GDP僅為17447元,遠低于云、桂兩省平均水平。作為我國面向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重要橋頭堡,西南邊境地區縣域發展關系到西南乃至整個“泛珠江三角洲”區域的發展。基于此,本文引入熵權TOPSIS法,并將其與Nich指數、塞爾指數相結合,選擇2006年、2012年兩個時期的縣域發展屬性數據,對“十一五”以來西南邊境縣域經濟發展差異的時空演化特征進行分析,以期為該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參考。
一、指標體系
對縣域經濟差異進行分析的前提是了解各縣經濟的基本發展狀況。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的因素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特征,因此,本文在充分考慮縣域發展相似性和差異性的基礎上,依據指標體系構建應遵循的六大基本原則[12],結合西南邊境地區經濟發展特點,并借鑒張宇碩[13]、杜挺[7]等學者的研究成果,從經濟實力、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投資消費水平等方面出發,選取11個指標來反映該區域33個縣市的經濟發展狀況。(見表1)

表1 西南邊境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熵權TOPSIS法對西南邊境縣域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綜合測度,并基于測度結果,結合Nich指數、塞爾指數等方法在GIS空間可視化技術的支持下對該區域縣域經濟差異的時空演化特征進行分析。
(一)熵權TOPSIS法
熵權TOPSIS法通過熵權法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并運用TOPSIS法逼近理想解的技術確定評價對象的排序,其對傳統TOPSIS評價法進行了改進。它不僅能客觀地體現某項指標在指標體系中的重要程度和指標權重隨時間的變化狀況,更能計算各方案與理想解的相對貼近度,并進行方案的優劣排序[14]。熵權TOPSIS法的計算步驟如下[15,16]:
1.數據標準化。假設有m個評價對象,n個評價指標,對判斷矩陣X=(xij)m×n(i=1,2,…,m)(j=1,2, …,n)進行標準化處理,可得標準化矩陣
X=(xij′)m×n
(1)
2.計算信息熵。
(2)
(3)
(4)
3.定義指標權重。
(5)
4.計算加權矩陣。
(6)
5.計算最優、最劣解。

(7)

(8)
6.計算各方案與最優解、最劣解間的歐式距離。
(9)
(10)
7.計算綜合評價指數。Ci越大表明評價對象越優。
(11)
(二)Nich指數
相對發展率[17](Nich)表示各縣域某一時段人均GDP的變化與同一時段整個研究區域人均GDP變化的比值。其可測度不同縣域間發展能力的空間差異,計算公式為:
(12)
其中,Yit、Yio分別表示i縣在研究末期和初期的人均GDP,Yt、Yo表示整個研究區域在研究末期和初期的人均GDP。
(三)塞爾指數
利用塞爾指數[18]可以將整體的差異分解為組內和組間的差異,這樣就可以通過區域差異分解進行多層次的空間分析,以彌補加權變異系數等測度區域發展差異的方法的不足。塞爾指數已被廣泛應用于區域差異的實證研究中,其公式為:
(13)
(14)
(15)
其中:i的取值為1和2,分別代表參照西南邊境縣域幾何重心(101.587E,23.436N)劃分的東、西兩部;Iinter表示東、西區域之間的差異,∑(Yi/Y)Ii(intra)表示東、西區域內部的差異,j代表各邊境縣,Yi/Y表示第i區域國內生產總值占西南邊境縣域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Xi/X表示第i區域人口數占西南邊境縣域總人口的比重,yj/Yi表示第j個邊境縣國內生產總值占所在第i個區域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xj/Xi表示第j個邊境縣人口數占所在第i個區域總人口的比重。
三、西南邊境縣域經濟發展綜合評價
(一)縣域經濟發展影響因子變動分析
當第Xj項指標的最優解與最劣解間的差值越大時,指標的變異程度越大,熵值越小,該指標越能夠向決策者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從而權重越大[19]。由表2可知,在各指標的權重中,X2、X7、X9所占權重均大于0.15,X1、X3、X10所占比重均大于0.05,X4、X5、X6、X8、X11所占比重均小于0.05。
隨時間推移,各指標權重值變動差異明顯。投資消費水平在西南邊境地區縣域經濟發展中占有的權重明顯減小,經濟實力的權重明顯上升,人民生活水平占的權重最小,這表明西南邊境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由主要依靠“輸血型”的外部投資消費轉變為依靠“造血型”的自身經濟實力。在各指標中,X9的權重由0.303下降到0.173,這表明西南邊境地區各縣域自身的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國家政策性補貼對西南邊境地區各縣域發展的影響逐漸削弱,這與實際情況相符。
從各指標權重值的排名變動中可以看出:X1、X3、X6、X7、X10的權重排名不變,X2、X4、X11的權重排名上升,這說明經濟實力特別是工業實力在西南邊境地區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逐漸凸顯;X5、X8的權重排名下降,這說明“十一五”以來西南邊境地區縣域整體的產業結構側重于第二產業,第一、三產業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有所下降;X9的最優解與最劣解之差從2006年的0.299下降至2012年的0.166,這不僅表明其變異程度逐漸縮小,也表明固定資產投資力度的變動使其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下降。

表2 各指標最優解、最劣解、熵值和權重
(二)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測度分析
通過熵權TOPSIS法可得出西南邊境地區各縣域2006年和2012年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得分Ci(表3)。利用聚類分析法可將西南邊境地區33個縣域依據經濟發展水平分為四類。第一類為經濟發展高等水平縣域(Ci>0.5),第二類為經濟發展中等水平縣域(0.2 圖1 2006年西南邊境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空間差異 圖2 2012年西南邊境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空間差異 區域Sep+iSep_iCi排名20062012200620122006201220062012Ci變動排名變動騰沖縣0.3580.2980.0590.0740.1420.19819110.0568龍陵縣0.3750.3250.0450.0450.1080.12225190.0146江城縣0.3850.3390.0290.0350.0700.09329270.0232孟連縣0.3720.3350.0460.0490.1100.12724170.0177瀾滄縣0.3990.3470.0120.0280.0290.07633290.0474西盟縣0.3820.3590.0280.0160.0670.0443033-0.024-3鎮康縣0.3620.3210.0450.0530.1100.14123160.0317耿馬縣0.3560.3250.0520.0460.1280.1242018-0.0042滄源縣0.3800.3320.0290.0410.0700.10928240.0394金平縣0.3910.3530.0240.0210.0580.0563130-0.0021綠春縣0.3010.3550.1580.0180.3450.048631-0.296-25河口縣0.3370.2950.1080.0790.2420.210810-0.031-2麻栗坡縣0.3770.3290.0430.0440.1020.11926210.0175馬關縣0.3710.3220.0540.0550.1280.14621150.0186富寧縣0.2820.3410.1600.0420.3610.110523-0.251-18景洪市0.3350.2730.1050.1070.2390.282950.0434勐海縣0.3760.3390.0380.0360.0920.09627260.0051勐臘縣0.2100.3220.3080.0570.5940.150314-0.445-11瑞麗市0.2950.1990.2080.2210.4140.526430.1121芒市0.3450.2930.0780.0790.1830.2121390.0284 續表3 結合2012年數據可知,西南邊境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呈以下特征(見表3和圖2): 1.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呈明顯的區域差異,多層次空間分布格局逐步凸顯(圖2)。在東部形成了以東興市、憑祥市為核心,以中等發展水平縣域為主體的中越東部邊境縣域發展區①;中部形成了以景洪市、河口縣為核心,以低等和極低發展水平縣域為主體的中越西部、中老、中緬南部邊境縣域發展區②;西部形成以瑞麗市、芒市為核心,以低等發展水平縣域為主體的中緬中部邊境縣域發展區③。由表3可知,高等、中等、低等和極低經濟發展水平縣域的Ci平均得分分別為0.714、0.242、0.135以及0.068,表明該區域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分化組合已達到一定程度,其三大邊境縣域發展區的發展水平和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西南邊境縣域經濟發展的層次性和差異性。 2.低等發展水平縣域數量最多,不同發展水平縣域數量呈梭形分布。西南邊境地區各發展等級縣域數量由少到多的排列順序依次為:高等發展水平縣域,中等發展水平縣域,極低發展水平縣域,低等發展水平縣域。低等發展水平縣域數量占西南邊境地區縣域總數的60%,明顯多于其它發展等級縣域。 四、西南邊境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差異呈現的特征 隨著時間的推移,西南邊境不同縣域間經濟發展差異呈以下特征(見表3和圖3、圖4)。 第一,縣域間經濟發展能力差異明顯,經濟發展差異擴大,西南邊境地區東部縣域內部的經濟發展差異對西南邊境地區縣域經濟整體發展差異起決定作用。采用相對發展率(Nich)測度西南邊境各縣域的發展能力,依據圖3可看出,2006—2012年Nich值小于1的19個縣市有12個分布在西南邊境地區西部,而Nich值大于1.5的5個縣市則全部分布在西南邊境地區東部。西南邊境地區東部各縣域的Nich平均值為1.207,遠大于其西部縣域的0.827,這表明西南邊境縣域間發展能力存在明顯差距;西南邊境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得分Ci的標準差和變異系數分別由2006年的0.184和0.859擴大為2012年的0.187和0.963,這表明該區域縣域經濟整體發展差異逐漸擴大。本文基于重心分析法將該區域分為東西兩部,通過計算塞爾指數將該區域縣域經濟發展總差異分為東、西部區域間和各區域內部差異。由圖4可知,2006—2012年,西南邊境縣域經濟總體發展差異呈擴大與縮小相交替的“M”型變動,西南邊境地區縣域經濟總體發展差異的變動與其東部縣域內部發展差異的變動近乎一致,這表明西南邊境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差異受其東部縣域內部發展差異的影響明顯;其西部縣域內部經濟發展差異整體減小,塞爾指數從0.014下降至0.009,這表明西南邊境地區西部縣域經濟發展差異對西南邊境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差異的影響降低;東西部縣域間經濟發展差異的塞爾指數在0.001以下,因此,其對西南邊境縣域經濟整體發展差異的貢獻份額可忽略不計。 圖3 2006—2012年西南邊境地區縣域Nich值 圖4 西南邊境地區東、西部縣域發展差異演變趨勢 第二,中部地區高等和中等發展水平縣域數量減少,東西部地區則明顯提升,東部縣域經濟發展的空間極化作用有所加強,中西部間的縣域經濟發展差距明顯縮小。相較于2006年,2012年中越東部邊境縣域發展區高等和中等發展水平的縣域數量增加,區位優勢有所增強;中越西部、中老、中緬南部邊境縣域發展區高等和中等發展水平縣域數量和發展水平明顯下降;而以瑞麗和芒市為核心的中緬中部邊境縣域發展區高等和中等發展水平縣域數量有所提升。 豎爐密封性較好,通常難以知曉豎爐內部爐墻的實際工況,可使用Raytek手持式紅外測溫儀檢測銅磚部位的溫度,且關注超過500 ℃的狀況,再根據爐殼發紅現象進行綜合判斷,該測溫儀具有響應時間快、非接觸、操作簡單、使用安全及壽命長等優點。 第三,東部低等發展水平縣域空間集聚性增強,由廣泛分布于中越邊境變為向中越邊境云南部分集中;西部低等發展水平縣域則由中緬中部邊境逐漸向中緬南部邊境乃至中老邊境擴散,分布的擴散性有所增強;極低發展水平縣域主要在中緬南部邊境和中越西部邊境集中分布,整體變動較小。 第四,三大邊境縣域發展區發展變動差異明顯。中緬中部邊境縣域發展區整體發展水平有所提升,中越西部、中老、中緬南部邊境縣域發展區整體發展水平明顯下降,而中越東部邊境縣域發展區的區域經濟發展核心地位有所增強。 五、結論與討論 本文運用熵權TOPSIS法對西南邊境地區2006、2012年縣域經濟發展水平進行測度,并結合Nich指數、塞爾指數,以GIS空間可視化技術為支撐,對西南邊境地區縣域經濟差異的時空演化特征進行分析。通過分析,本文認為西南邊境地區縣域經濟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隨著時間推移,固定資產投資在縣域經濟發展中所占權重明顯下降,經濟實力特別是工業實力的重要性則逐漸凸顯,各縣域自身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國家政策性投資補貼對縣域發展的影響逐漸削弱,縣域經濟發展動力轉變明顯,縣域經濟由依靠外部投資消費推動的“輸血型”經濟轉變為依靠自身經濟實力的“造血型”經濟。 第二,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呈明顯區域差異,低等發展水平縣域相對較多,不同發展水平縣域的數量呈“梭形”排列,初步形成了處于不同發展水平和階段的中越東部邊境發展區,中緬中部邊境發展區,中越西部、中老、中緬南部邊境縣域發展區。在短期內,對西南邊境地區而言,中越東部邊境縣域發展區的主導地位不會動搖。 第四,三大邊境縣域發展區發展變動差異明顯。隨著時間的推移,中部地區高等和中等發展水平縣域數量減少,東部和西部有所提升;東部地區低等發展水平縣域的空間集聚性增強,而西部地區則有所減弱,極低發展水平縣域主要在中緬南部邊境和中越西部邊境集中分布;中緬中部邊境縣域發展區整體發展水平有所提升,中越西部、中老、中緬南部邊境縣域發展區整體發展水平明顯下降,而中越東部邊境縣域發展區的區域經濟發展核心地位有所增強。 第五,“十一五”以來的社會經濟發展實踐表明,我國西南邊境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差異整體擴大,區域內部東西部發展差距日趨明顯。作為我國典型的邊境貿易頻繁區,西南邊境地區各縣域應基于國家沿邊開放的有利政策,充分利用國家西部大開發以及“十二五”、“十三五”規劃所提供的有利契機,全面提升自身的發展能力,為我國與南亞、東南亞地區的合作交流作出貢獻。 注釋: ①中越東部邊境縣域發展區包括:東興市、憑祥市、防城區、寧明縣、龍州縣、大新縣、靖西縣、那坡縣等8縣市。 ②中越西部、中老、中緬南部邊境縣域發展區包括:景洪市、河口縣、富寧縣、麻栗坡縣、馬關縣、金平縣、綠春縣、江城縣、勐臘縣、勐海縣、瀾滄縣、孟連縣、西盟縣等13個縣市。 ③中緬中部邊境縣域發展區包括:瑞麗市、芒市、滄源縣、耿馬縣、鎮康縣、龍陵縣、隴川縣、盈江縣、騰沖縣、瀘水縣、福貢縣、貢山縣等12個縣市。 參考文獻: [1]國家計委投資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區域所課題組.我國地區比較優勢研究[J].管理世界,2001(2):45-55. [2]陳國階.我國東中西部發展差異成因分析[J].地理科學,1997,17(1):1-7. [3]吳殿廷.試論中國經濟增長的南北差異[J].地理研究,2001,20(2):238-246. [4]楊開忠.中國區域經濟差異變動研究[J].經濟研究,1994(12):28-33. [5]羅迎新.梅州市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空間差異與開發[J].經濟地理,2006,26(1):32-36. [6]陳揚樂.湖南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空間差異與扶貧開發[J].經濟地理,2003,12(2):183-184. [7]杜挺.基于熵權TOPSIS和GIS的重慶市縣域經濟綜合評價及空間分析[J].經濟地理,2014,34(6):40-47. [8]許桂紅,肖亮.遼寧省縣域經濟發展差異的成因分析[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54-58. [9]歐向軍,趙清.基于區域分離系數的江蘇省區域經濟差異成因定量分析[J].地理研究,2007,26(4):693-704. [10]王錫朝,崔愛平,金浩.因子分析法在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評價中的應用[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1,32(6):90-96. [11]李松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縣域經濟類型劃分及其產業政策探討[J].經濟地理,2009,29(11):1890-1893. [12]王敏,楊永國,楊何攀.城市群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及方法研究—以中原城市群為例[J].測繪科學,2011,36(6):64-66. [13]張宇碩,白永平,李慧.蘭州—西寧城鎮密集區縣域經濟差異的空間格局演化分析[J].經濟地理,2011,31(2):183-188. [14]李剛,遲國泰,程硯秋.基于熵權TOPSIS的人的全面發展評價模型及實證[J].系統工程學報,2011,26(3):400-407. [15]張明華,鄭元文.近10年來山東省區域經濟發展差異時空演變及驅動力分析[J].經濟地理,2013,33(1):79-85. [16]張目,周宗放.基于粗集和熵權TOPSIS法的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08,38(24):52-58. [17]蔣海兵,徐建剛,商碩.江蘇沿海鄉鎮經濟差異的空間分析[J].經濟地理,2010,30(6):998-1004. [18]韓增林,許旭.中國海洋經濟發展空間差異分析[J].人文地理,2008(2):106-112. [19]張洪,張燕.基于加權TOPSIS法的旅游資源區際競爭力比較研究—以長江三角洲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0,19(5):500-505. [責任編輯楊瑜]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1124(2016)02-0081-08 作者簡介:張磊(1990—),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開發管理。通訊作者:李君(1981—),女,碩士生導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 基金項目:云南省哲社創新培育團隊項目(2014cxp02)。 收稿日期:2015-1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