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強 劉相釗 馬忠明 馬啟龍
(青海省有色地質礦產勘查局八隊青海西寧810012)
淺談青海省虎頭崖地區礦帶多金屬礦成礦規律
■侯文強 劉相釗 馬忠明 馬啟龍
(青海省有色地質礦產勘查局八隊青海西寧810012)
青海虎頭崖矽卡巖型多金屬礦床主要位于東昆侖西段祁漫塔格成礦亞帶內。矽卡巖型多金屬礦床蝕變主要有兩種情況,分別為正接觸帶和外接觸帶的礦化蝕變。礦床的蝕變主要是由于周邊巖體的鉀化、硅化,使得礦床的正接觸帶發生石化,外接觸帶被碳酸鹽等離子腐蝕。對詳細地質特征進行解剖和成礦時代進行研究,查明成礦元素富集成礦的地質條件、地質作用和時空分布規律,建立主要礦床類型的礦床模式,為找礦預測提供科學依據。
金屬礦產構造蝕變巖型成礦規律
青海祁漫塔格地區出露的地層主要由元古界、古生界以及中生界構成。其地層的主要構造有四個部分。其地層的基底構造層為元古界;其下部構造層為古生界;其中部構造層為古-中生界;其上部構造層則為中生界。
青海虎頭崖矽卡巖型多金屬礦床的最顯著特征在于其構造活動非常明顯,其褶皺主要以斜構造為主,通過軸向的NWW向、斜向的NW向以及背向的EW向三向形成礦床的主體構造形式,這一構造下,不同級別以及不同序次的斷裂系統不斷交匯與整合,形成了一個整體性的矽卡巖蝕變區域。

出露地層有早元古代金水口巖群、中元古代薊縣紀狼牙山組,寒武-奧套紀灘間山群,晚泥盆世牦牛山組,早石炭世大干溝組、晚石炭世締敖蘇組,早中二疊世打柴溝組、晚三疊世鄂拉山組、古近紀和第四紀。
華力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3個時期侵入巖均有分布,其中以華力西期最為強烈,印支期次之,受區域北西西向與北西向構造控制。由于不同的地質構造環境、地球化學元素分布、聚散表現出明顯差異,以Cu、Pb、Zn、Sn、Au、Sb、W元素組合為特征。Zn、Pb的高背景值及異常顯示了良好的地球化學成礦條件,同時航磁異常展布方向與區域構造線一致,異常分布嚴格受區內地質構造和巖漿巖的布局所制約,而且與礦產的分布是緊密相關。
青海虎頭崖矽卡巖型多金屬礦床蝕變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為礦區皺褶帶的中-酸性含礦熱液的交代、浸染;另一種為圍巖接觸帶處由于地層裸露在外,而發生的自然風化、淋濾。
然而由于圍巖所處的地層形式以及破裂系統內的碳酸鹽腐蝕有所不同,導致了不同的蝕變帶有著不同的發育情況,同時蝕變帶的化學特性以及礦物的組合特征也會有所差異。
通常情況下,礦化帶一般分布于構造破碎帶內以及巖體與地層的接觸帶上。隨著礦床蝕變的不斷發生,容易導致含礦流體產生遷移,造成其內部的礦質元素發生富集。
此外,礦體的主要蝕變區域呈現出條帶狀,局部伴有膨大的趨勢,其延伸的方向主要為SE方向。圍巖的剖面上,大多數的礦體會沿層產出,容易導致局部的金屬元素產生富集,表現出礦化帶出現各向異性特征。
總體上而言,青海虎頭崖矽卡巖型多金屬礦床從礦巖內部至地層之間,其多金屬腐蝕的礦化帶主要特征為:多金屬腐蝕有巖體進入接觸帶在通過斷裂處的碳酸鹽腐蝕,金屬礦化帶的主要金屬元素有W、Mo、Fe、Sn、Ag等等;蝕變的類型包含巖體的自變質、巖體的鉀化與硅化等等。
礦化帶的早期石化狀態與中晚期的石化狀態有所不同,導致了礦床礦化帶的組合特性尤為復雜。
矽卡巖礦化帶在前中后期的礦化發生作用有所不同,隨著礦化的不斷發生,矽卡巖與普通的圍巖接觸面中發生了物質交換過程以及滲濾交代作用,這兩種作用的同時產生,使得矽卡巖礦化帶與接觸面之間不斷發生著物質交換,同時也使得礦化帶中的巖體內部金屬氧化物產生不均勻現象,最終造成金屬礦物在礦化帶中的富集。
[1]豐成友,王雪萍,舒曉峰,張愛奎,等.青海祁漫塔格虎頭崖鉛鋅多金屬礦區年代學研究及地質意義 [R]
[2]李文(.祁連山主要礦床組合及其成礦動力學分析 [J],地球學報,25(3)
[3]濡桂棠.青藏高-及鄰區大地構造單元初步劃分.地質通信 [J].21(11)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6-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