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發發
(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湖北荊州434023)
伊通盆地莫里青斷陷構造特征研究
■田發發
(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湖北荊州434023)
莫里青斷陷為伊通盆地最南端的一個二級構造單元,是古生界石炭-二疊系變質巖、巖漿巖基底上發育起來的新生代走滑伸展盆地。莫里青地區經歷了早期走滑伸展和晚期走滑擠壓兩個構造演化階段,其主要構造帶包括西北緣褶皺帶和尖山構造帶。
莫里青斷陷伸展盆地構造演化
莫里青斷陷為伊通盆地最南端的一個二級構造單元,包括伊52、伊6、伊47井區,面積290km2,是古生界石炭-二疊系變質巖、巖漿巖基底上發育起來的新生代走滑伸展盆地。研究區莫里青斷陷是伊通盆地的一個二級構造單元,其西南以東遼河斷裂為界與葉赫斷陷相鄰,其東北以伊丹隆起相隔與鹿鄉斷陷為鄰,其西北邊界為產狀近于直立的邊緣控盆斷裂,其東南呈緩坡狀或斷階狀與那丹哈達嶺相鄰,是一個斷裂構造較發育的遭受了后期擠壓改造的狹長半地塹式盆地。莫里青斷陷的發育受控于近于平行的東、西兩條邊界斷裂,即西北緣和東南緣邊界斷裂。莫里青地區經歷了早期走滑伸展和晚期走滑擠壓兩大構造演化階段。前人根據基底性質和蓋層的區域地質特征,在平面上將莫里青斷陷進一步劃分為靠山凹陷、尖山構造帶、馬鞍山斷階帶、西北緣褶皺帶等三級構造單元。
莫里青地區的斷裂依據其級別和規模可分為控盆斷層、控制莫里青斷陷的二級斷裂和盆地內部次級斷裂,它們規模不等、演化復雜,對盆地內部構造特征及油氣運聚成藏具有重要意義。工區西北緣斷裂走向北東,近直線延伸,控制這莫里青斷陷構造演化的主要斷裂構造,經歷了多期構造演化,總體為由早期張扭轉換為晚期壓扭,使靠近西北緣的地層發生強烈破碎變形,形成寬度較大的擠壓破碎帶(圖1)。

圖1 莫里青斷陷西北緣斷褶帶-尖山構造帶構造解釋剖面圖
莫里青斷陷內部次級斷層顯著發育,斷層性質以張性正斷層和張扭性正斷層為主。莫里青斷陷靠東南側是盆地內部斷裂發育集中區帶,主要分布在尖山構造帶及大孤山斷階帶,斷裂發育時間較早,剖面上表現為陡傾的正斷層,多呈斷階狀分布。在大孤山斷階帶,次級斷裂靠近東南緣邊界斷裂,平面多呈北東向展布,剖面組合呈斷階狀。單條斷層規模較小,主要為斜坡部位調節性斷層,該地區斷層受晚期反轉擠壓作用改造較弱。在深凹陷內部或附近,也有少量次級小斷層發育(圖2)。

圖2 莫里青斷陷構造解釋剖面圖
莫里青地區經歷了早期走滑伸展和晚期走滑擠壓兩個構造演化階段,其主要構造帶包括西北緣褶皺帶和尖山構造帶。
西北緣斷褶帶位于盆地西北緣并平行西北邊界斷裂展布,為控盆主斷裂。成盆期為一高角度張扭性走滑斷裂,剖面上反映出靠近該斷裂帶附近的地層遭受晚期擠壓逆沖及褶皺變形,似花狀斷裂說明晚期反轉擠壓構造具有走滑性質。
尖山構造帶位于莫里青斷陷東南側,在盆地演化早期為一低凸起,晚期中新世盆地發生反轉擠壓及伊丹剛性塊體強烈隆升并推擠,使得尖山構造帶現今表現為上拱弧形的地層形態,頂部被強烈抬升并遭受剝蝕,主要為晚期中新世那丹哈達嶺擠壓抬升及基底局部隆升所至[21]。尖山構造帶斷裂極其發育,早期發育了較多張性斷裂,為莫里青斷陷主發育期產生的斜坡帶調節性斷層,構造樣式在地震剖面上呈疊瓦狀、“Y”字形等形態。多數斷層規模較大,對雙陽組沉積具有明顯控制作用,該類斷裂早期活動強烈,晚期活動減弱(圖3)。

圖3 莫里青斷陷西北緣斷裂褶皺帶構造解釋剖面圖
[1]侯啟軍,趙志魁,陳紅漢,等.伊通盆地演化與油氣成藏動力學 [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9.
[2]唐大卿,何生,陳紅漢,等.伊通盆地斷裂體系特征及其演化歷史 [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9,39(3):386-396.
[3]童亨茂.伊通地塹邊界斷裂的性質與演化 [J].地質力學學報,2002,8(1):35-42.
[4]解習農.伊通地塹層序構造及層序地層格架樣式 [J].現代地質,1994,8(3):33-38.
[5]唐大卿.伊通盆地構造特征與構造演化 [D].武漢:中國地質大學,2009:36-55.
[6]李木才,孫凱,白洪彬,王宏偉.伊通盆地層序地層格架與層序構成分析 [J].巖性油氣藏,2009,21(4):28-31.
K826.16[文獻碼]B
1000-405X(2016)-6-106-1
田發發 (),男,2012年入學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61202班,現大四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