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平
(遼寧省地質勘查院遼寧大連116100)
地物化綜合方法在達勒廷查干鉛鋅銀多金屬礦勘查中的應用
■韓曉平
(遼寧省地質勘查院遼寧大連116100)
達勒廷查干鉛鋅銀多金屬礦位于錫林郭勒大草原,礦區地表覆蓋嚴重,地質找礦標志不明顯,綜合采用地、物、化方法技術的應用對發現和圈定鉛鋅銀多金屬礦體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本文總結了該礦床的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找礦標志,對于處于同一成礦遠景區的其它地段尋找該類型的礦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找礦標志鉛鋅銀多金屬礦達勒廷查干
2008年遼寧省地質勘查院在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寶格達山林場一帶開展1:5萬綜合方法找礦工作,通過1:5萬土壤測量在達勒廷查干一帶圈出兩個多金屬化探綜合異常,在踏勘檢查過程中發現鉛鋅銀多金屬找礦線索。在礦區開展了大比例尺的地質、物探、化探工作,對圈定的礦化蝕變帶和物化探異常開展槽探、鉆探驗證,發現多條鉛鋅銀多金屬礦(化)體。筆者以該礦發現過程為線索,就該礦區的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找礦標志進行總結,為大興安嶺中段華力西、燕山期多金屬成礦帶鉛鋅銀多金屬礦床找礦靶區的優選和地物化綜合方法技術的合理運用提供依據。
礦區大地構造位置屬西伯利亞板塊(Ⅲ)-西伯利亞東南陸緣增生帶(Ⅲ1)-東烏旗-扎蘭屯火山型被動陸緣(Ⅲ13),區內基底淺變質巖系安格爾音烏拉組呈孤島狀出露于測區中部和西北部,殘存北東東向構造格局。屬古亞洲成礦域內蒙古—大興安嶺成礦省大興安嶺中段華力西、燕山期鐵、鋅、鎢、金、鉻成礦帶的一部分(邵和明、張履橋,2001)。中生代以來,本區屬大興安嶺中新生代火山巖區。中生代火山巖遍布全區,侵入巖也較發育。
礦區出露的地層有上泥盆統安格爾音烏拉組,巖性為粉砂質泥巖、泥質板巖、鐵硅質板巖、變質細粒巖屑長石砂巖,上侏羅統滿克頭鄂博組,巖性為流紋質熔結角礫凝灰巖、流紋質熔結凝灰巖、流紋質角礫凝灰巖、流紋質晶屑玻屑凝灰巖、凝灰質砂質礫巖。晚侏羅世花崗斑巖在礦區西部侵入安格爾音烏拉組和滿克頭鄂博組,局部有北東向花崗斑巖脈、正長斑巖脈侵入(圖1)。

礦區分為東西兩個礦段,西礦段成因類型為接觸交代型,東礦段成因類型為隱爆角礫巖型。
西礦段礦化蝕變主要發育于晚侏羅世花崗斑巖與上泥盆統安格爾音烏拉組接觸帶附近,蝕變帶呈北東向帶狀展布。
礦化蝕變類型有:
矽卡巖化、硅化(次生石英巖化)、磁鐵礦化、黃鐵礦化、綠泥石化、赤鐵礦化、綠簾石化、碳酸鹽化、絹云母化、高嶺土化、褐鐵礦化等。
東礦段礦化蝕變主要發育于1277.2高地南側火山機構附近,為普遍發育的面型蝕變。
礦化蝕變的主要類型有:
高嶺土化、絹云母化、褐鐵礦化、黃鐵礦化、硅化、黑云母-綠泥石化。
黃鐵礦化有兩種表現形式:
一種表現為硫鐵礦呈星點狀、微細脈狀零星分布于巖石中,與絹云母化、高嶺土化相伴生,具發育較廣的面型特征。
另一種集中分布于礦化斷裂蝕變帶內蝕變巖中,與硅化、黑云母-綠泥石化相伴生,呈團塊狀、脈狀集合體沿蝕變巖裂隙分布。
1:5萬土壤測量在礦區內圈定兩個化探綜合異常,1200.7高地異常和1277.2高地異常。
2.1 1200.7高地化探異常特征
1200.7 高地異常分布在西礦段,面積10.94km2。
異常元素組合為 Ag、Pb、Zn、Mo、Au、Cu、W、Sn、As、Sb、Bi、Fe2O3。
分布在花崗斑巖與安格爾音烏拉組鈣泥質板巖接觸帶上。
主要成礦元素Ag、Pb、Zn、Mo與前緣元素As、Sb、Bi空間上套合好,異常規模較大、強度高。
Zn最高值為1394×10-6;Ag最高值4.4×10-9;Pb最高值為629×10-6。Ag、Pb、Zn濃度分帶均達四級,Mo濃度分帶為三級。
該異常高溫元素W、Mo、Sn異常成寬條帶狀,元素分布面積大。中低溫元素Ag、Pb、Zn、As、Sb異常成小橢圓狀,位于大范圍的W、Mo、Sn高溫元素東側(表1)。
經查證在該異常區內圈定了一條礦化蝕變帶。走向北北東,寬60-65m,地表斷續延長約1000m。
其延伸方向基本與花崗斑巖與安格爾音烏拉組鈣泥質板巖接觸界線平行。
該蝕變帶地表成紅褐色、黃褐色、黑褐色蝕變巖,兩側圍巖為鈣泥質板巖,由于掩蓋強烈和因差異風化,表現為沿地表斷續分布的一系列紅褐色、黃褐色北東向長條形淺凹槽。
取5個礦化蝕變較強的揀快樣分析,各元素最高含量為Au225×10-9、Ag>20×10-6、Cu1901× 10-6、Pb6868×10-6、Zn3354 ×10-6、Mo124.6×10-6。
2.2 1277.2高地化探異常特征
該異常分布在東礦段,面積25.86km2。

表1 1200.7高地異常特征表

表2 1277.2高地異常特征表
元素組合為Pb、Zn、Ag、Mo、Sn、W、Bi、As、Sb、Au、Cu、Fe2O3。
主成礦元素Ag、Pb、Zn與前緣元素As、Sb、Bi空間上套合好,異常規模較大、強度高,Ag、Pb、As、Sb、Bi濃度分帶均達四級,Mo、Sn元素異常則發育于上述元素異常的濃集中心部位(表2)。
區內出露地層包括上泥盆統安格爾音烏拉組、上侏羅統滿克頭鄂博組。異常區內分布有1277.2高地錐狀火山。中央山體部位為角礫凝灰巖充填的火口,向外為流紋質熔結角礫凝灰巖,流紋質熔結凝灰巖,流紋質凝灰巖,流紋質熔結角礫凝灰巖,它們呈粗細相間的層狀分布于各花瓣狀山脊上。貼近中心部位的巖層圍斜內傾,傾角20-40°,外側巖層外傾。機構西側邊緣有基底巖層安格爾音烏拉組出露。
機構中心部位巖石高嶺土化、絹云高嶺土化及綠泥高嶺土化都很強烈,蝕變礦物含量一般都在15-30%之間,少數達60-65%,為化探異常中心。
為了進一步縮小找礦靶區,詳細了解異常區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特征,在1:5萬化探綜合異常濃集中心部位開展了1:1萬土壤、激電中梯測量,網度100×40m。
3.1 土壤測量異常特征
通過1:1萬土壤測量,1:5萬綜合化探異常被分解為15個子異常。重點對AP10-4、AP11-2異常進行查證。
AP10-4異常元素組合為Au、Ag、Cu、Pb、Zn、W、Sn、Bi、Mo、Sb。
其中主成礦元素Ag、Pb、Zn、Mo空間上與其它伴生元素套合性極好,異常強度高,其中Ag、Pb、Zn、Mo、Sn、Sb均達到四級濃度分帶,Cu、Au三級濃度分帶,W、Bi二級濃度分帶。
經探礦工程驗證,發現多條鉛鋅銀礦體。(圖2)
AP11-2異常元素組合為Au、Ag、Cu、Pb、Zn、W、Sn、Mo、Sb、Bi。
主成礦元素Ag、Pb、Zn、Sb和伴生元素套合性極好,異常濃集中心明顯,強度高,規模大。


各元素峰值 Ag4.4×10-6、Pb3655×10-6、Cu741.6×10-6、Sb95. 48×10-6、Zn1531×10-6、W36.2×10-6、Sn93.8×10-6、Mo29.1×10-6、Au9.4×10-9、Bi26.08×10-6。
經探礦工程驗證,發現多條鉛鋅銀礦體。(圖2)

表3 達勒廷查干礦區激電異常特征一覽表
3.2 激電中梯測量異常特征
視極化率ηs等值線平面圖顯示:
區內激電中梯掃面的視極化率背景較高。
視極化率ηs以4.0%為異常下限,在激電工作區圈定出10個視極化率異常ηs-1~ηs-10。
各異常特征如下,重點對ηs-4、ηs-10視極化率異常進行查證,ηs-4異常對應視電阻率為低阻特征,ηs-10視極化率對應視電阻率為高阻特征。(圖3、表3)
礦區西礦段接觸交代型礦床呈低阻高極化特征,隱爆角礫巖型礦床呈高阻高極化特征。
西礦段施工鉆孔3個,由北到南依次為ZK107-1、ZK111、ZK104-1。
ZK107-1鉆孔中圈定礦體4條,礦體厚0.34-3.37m,Mo品位0.054%,Zn品位0.79-1.17%,Ag品位42.96g/t,含礦巖性為粉砂質泥巖,閃鋅礦呈細脈狀,團塊狀分布。
ZK111鉆孔圈定礦體 6條,礦體厚 0.42-6.15m,Zn品位0.53-1.3%,Pb品位0.69%,Ag品位40.86g/t,孔內含礦巖性為泥質板巖,板巖底部為花崗斑巖,黃鐵礦、鉛鋅礦呈細脈充填巖石裂隙,巖石板理面可見團塊狀黃鐵礦。
ZK104-1鉆孔圈定礦體3條,礦體厚度0.29-4.52m,Zn品位0.59-1.35%,含礦巖性為粉砂質泥巖,泥巖底部為花崗斑巖,黃鐵礦呈脈狀及細脈浸染狀充填巖石裂隙及板理面,局部見閃鋅礦細脈。
東礦段施工鉆孔六個。
六個孔均有見礦,圈定55條鉛鋅銀多金屬礦礦體,含礦巖性為碎裂流紋質角礫凝灰巖,碎裂流紋質凝灰巖,凝灰巖底部見花崗斑巖。各鉆孔內黃鐵礦成呈細脈狀、團塊狀、星點狀分布,鉛鋅礦呈細脈狀雜糅在巖石中,局部見團塊狀閃鋅礦,閃鋅礦多呈團塊狀,部分呈脈狀分布。鉆探驗證結果充分證明了地物化綜合方法在該區找礦取得了較好的成果。
(1)總結該礦區的找礦經驗,地物化綜合方法是一套由面到點、由淺及深的逐漸縮小找礦靶區的有效找礦手段,為草原覆蓋區開展地質找礦工作的有效找礦方法。
(2)Au、Ag、Cu、Pb、Zn、W、Sn、Bi、Mo、As、Sb、Hg多元素疊加異常的存在,是尋找Pb、Zn、Ag多金屬礦床的重要的地球化學找礦標志。
(3)相對低阻高極化率異常是尋找接觸交代型Pb、Zn、Ag多金屬礦床重要電性找礦標志。相對高阻高極化率異常是尋找隱爆角礫巖型Pb、Zn、Ag多金屬礦床重要電性找礦標志。
[1]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礦產局,《內蒙古自治區區域地質志》,地質出版社,1991。
[2]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礦產局,《內蒙古自治區巖石地層》,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6。
[3]邵和明、張履橋,《內蒙古自治區主要成礦區(帶)和成礦系列》,2001。
[4]鐘仁、趙志軍、廖磊、閆紅,《綜合物化探方法在烏蘭德勒鉬礦勘查中的應用》,物探與化探,2010,34(3),P275-280。
P631[文獻碼]B
1000-405X(2016)-6-276-3